“文化重復”指的是舊有文化元素被不斷重復和利用,文化產業陷入重復和懷舊循環的現象。近年來,這一現象廣泛存在于歐美文化產業之中,是西方文明創新能力下降、文化發展停滯的重要表現。
" 在電影領域,好萊塢的“創造力瓶頸”和“原創性衰退”早已飽受詬病。據統計,自2000-2024年,好萊塢的原創電影比例從40.9%下降至18.6%,而非原創電影(包括翻拍、改編、漫改、續作、前傳、衍生等)的比例則從59.1%上升到81.4%。
" 在音樂領域,不少美國音樂人和樂隊正在復興20世紀的音樂風格。例如,布魯諾·馬爾斯與馬克·朗森在2014年推出的《放克名流》就帶有濃厚的七十年代放克音樂風格,21世紀初的超級新星Lady Gaga在音樂表現和風格上與20年前的麥當娜有著不少相似之處,被認為是“懷舊型藝人”。
" 在文學領域,雖然當代作家也進行了不少創新性嘗試,但仍不乏直接將經典作品搬到現代背景下進行改編的“創作”。諸如女性主義、種族歧視、移民經歷和身份認同等主題也頻繁出現在當代文學和學術作品的探討中。
" 在時尚界,復古風潮在近年來更是時常可見。例如, 在20世紀六十年代的嬉皮文化中大放異彩的流浪包近年來重新受到關注,包括路易斯威登、古奇、香奈兒、戈雅等奢侈品牌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爆款產品;20世紀七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褲和闊腿褲再次成為時尚“弄潮兒”,還有八十年代夸張的墊肩設計等。
" 文化創新的停滯、復古文化的盛行和懷舊情緒的彌漫,一方面證明了過去文化作品的經典性,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在全球經濟下行、社會壓力倍增的時代背景下,西方社會陷入文化創新瓶頸的困境。事實上,“文化重復”既是文化發展的自然現象,也是經濟、政治、社會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首先,資本主義社會中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決定了其生產和創造要以商業利益和市場需求為導向,也從根本上導致了文化生產日趨保守主義的傾向。20世紀七十年代之后,西方社會經濟增速明顯放緩,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20年疫情帶來的經濟打擊,迫使以盈利為根本目的的文化產業不得不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進行“最優配置”,這也就決定了文化從業者們更愿意以低成本來復刻過去的成功,而非耗費高成本去進行“商業冒險”。為此,文化產品的生產商們,或重啟過去的成功案例,或利用現有的高流量IP進行改編和衍生創作,創造出大量“重復”的文化產品。
" 例如,迪士尼影業近10年來不斷翻拍老片,將21世紀前上映的動畫版《睡美人》《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阿拉丁》《花木蘭》等陸續翻拍成真人版電影,并通過多元化選角來適應當下社會的審美取向和政治正確;以漫威影業為代表的影視公司更是緊抓流量密碼,自2007年起就將其在幾十年前出版的漫畫作品改編成超級英雄電影系列,出品了包括《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蜘蛛俠》《復仇者聯盟》等在內的超級英雄電影及其續篇,編織出電影世界中的“漫威宇宙”,瘋狂“壓榨”經典IP的商業價值。
" 其次,就心理層面而言,日漸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嚴峻的就業形勢,驅使普通民眾下意識地對過去的時代記憶進行美化并產生懷舊情結,從過去熟悉的文化形式中尋找安全感,也愿意接受“冷飯回鍋”的藝術形式。這點從近年來舊IP電影的受歡迎程度就可見一斑:據統計,2005年票房收入最高的10部電影中,約30%為真正的原創電影;而2011年和2012年,該比例下降為10%;到了2013年和2014年,該比例已經下降為0%。
" 再次,政治的僵化和兩極分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創新。西方政治體制進一步僵化和政治極化現象日漸嚴重,對社會文化也產生了一定的滲透影響,導致文化議題的討論都被貼上意識形態的標簽,甚至引發所謂的“文化戰爭”。在此氛圍下,政策的制定與推進都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真正的社會問題難以得到解決,往往會使文化重心落在對過去的回顧與重新詮釋上。
" 最后,數字技術的普及使得獲取舊文化產品更加便利,利于舊文化產品在當代繼續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文化創作者陷入創意疲勞,扼殺了其創新動力。
" 早在20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就在《西方的沒落》中頗具預見性地指出,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偉大文化的最后階段”,西方文明已經缺乏早期文化的創造力和活力,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百年之后,西方許多有識之士再次提醒西方世界察覺其文化創造力的枯竭與社會的頹廢現狀。
" 隨著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文化重復”和“文化創新停滯”的問題似乎更值得人們深思。人工智能革命打破了人類對人工智能無法從事創造性工作的固化印象,面對著隨時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未來,人類應該如何提升文化創新能力,打破創造力枯竭和社會頹廢的僵局?這或許是當下每個人都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
(摘自《環球時報》俞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