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小麥生產對確保糧食安全、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濟源示范區勇于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筑牢糧食安全根基,把優質小麥生產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圍繞豫北地區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引導合作區域的小麥企業與農業技術部門深入合作,通過試驗、示范與推廣,集成了優質專用小麥綠色高效和輕簡化栽培技術體系。近年,濟源示范區采取政策扶持、企業做主角、市場配置及部門聯動等系列舉措,優化了生產要素,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成效顯著,為優質小麥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區域糧食安全生產提供了實踐樣本。
一、重中之重的四個維度
(一)開展豫北優質專用小麥綠色高效簡化生產技術集成與推廣是新時期扛起農業擔當責任和糧食安全的重大舉措
河南省小麥豐產豐收對全國的糧食供需平衡和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10,小麥產量占全國的1/4,農作物供種能力約占全國的1/10,全國小麥品種推廣面積前10位中,河南省占了4個。豫北優勢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豫北麥區屬于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適宜區,是全國重要的優質小麥生產基地,是農業農村部《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中的黃淮海平原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豫北優質專用小麥常年種植面積約113.33萬hm2 ,其中,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 21.33萬hm2。
(二)開展豫北優質專用小麥綠色高效簡化生產技術集成與推廣是調整種植業結構、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
解決糧食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是國家級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示范區的重要任務,豫北麥區開展優質專用小麥綠色高效簡化生產技術體系攻關、優化升級,是種植業“穩產能、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內容。開展優質專用小麥科技攻關,有效破解小麥產業發展中的體制性、政策性、技術性等障礙,探索新形勢下小麥優質專用小麥綠色高效簡化生產技術集成新體系、小麥全產業鏈產銷銜接新模式,是小麥產業提質增效和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三)開展豫北優質專用小麥綠色高效簡化生產技術集成與推廣是依靠科技提高單產、提質增效的根本保障
濟源示范區始終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發展邏輯起點,實現優勢再造,促進了糧食生產的穩步發展。濟源示范區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增長,穩居第一方陣,驅動糧食生產快速增長。通過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為糧食豐產豐收打下了良好基礎。通過實施科技項目,逐步形成優質專用小麥綠色高效簡化生產技術體系和栽培技術規程。通過科技手段提高單產,通過綠色創建提質增效,通過建立試驗示范區帶動優質專用小麥綠色高效簡化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農民增收。
(四)開展豫北優質專用小麥綠色高效簡化生產技術集成與推廣是全面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抓手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任務艱巨。在小麥生產環節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的原則,開展優質專用小麥綠色高效簡化生產技術體系研究與推廣,一是控制水資源利用,建立起農業用水的紅線;二是引導農民高效生產、綠色防控、簡化管理等,逐步實現農藥和化肥使用量的逐步減少,并實現零增長目標;三是農膜回收、秸稈利用、糞便處理等基本需要實現資源化的使用標準,通過示范帶動,解決農業大水漫灌模式、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加劇農業環境污染等問題,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二、夯實根基的主要舉措
(一)集成優質小麥“三精”栽培管理技術體系
集成專用小麥優質高產減肥減藥綠色綜合技術,落實統一供種、種子包衣、精量播種、配方施肥、適期播種、適時冬灌、化學除草、“一噴三防”等技術措施。
1.精量播種技術。在肥水管理條件較好、適期播種的情況下,采取精量播種是實現小麥高產穩產的重要途徑。
2.精量施肥技術。采用N:P:K=20:20:5 的復合肥或小麥專用復合微生物肥,達到提質、節肥、增效的目的。針對小麥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利用率,結合土壤化驗結果,在合理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施用方法。
3.精量施用農藥技術。在小麥生產環節,準確及時監測預報病蟲草害,精準施藥、提高防治指標、適期用藥等,減少用藥次數。
(二)推行優質小麥“專種專收專儲專用”模式
濟源示范區的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區全部實行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等,實現產、銷、加工等一體化,實現優質優價。濟源示范區的6 666.67 hm2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建設項目共計投入資金800萬元,主要用于試驗示范、統一供種補貼、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及技術體系推廣等。統一選擇優質專用小麥品種,全程推行專用小麥綠色高效簡化集成技術,訂單生產優質專用小麥,確保專用小麥專種專收。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參加省內外的各類優質專用小麥產銷對接會、洽談會,邀請中糧集團等大型糧食加工企業到基地考察調研等方式,外引內聯,加強合作,促進優質專用小麥專儲專用。
(三)創建“政企研產”四輪驅動的工作機制
濟源示范區依托“農業科技小院”,開展社會化服務。聯合農業科研院所,建立“小麥產業服務中心”,組織農業科技特派員,適時對小麥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技術交流、成果轉化。圍繞小麥產業提供系列化、一站式服務專業場所,形成了“標準化示范基地+企業+聯盟+農戶”的快速推廣模式。創新實施了“企業 + 科研 + 推廣”三位一體的綠色高效、輕簡化聯合攻關機制,形成了“標準化示范基地 + 企業 + 農戶”的產業化推廣模式。例如,河南黃河小偃麥業科技有限公司引進優良的小麥品種,以基地建設為基礎,以標準和技術為依托,加快產業化開發步伐,運用監督、檢測手段,加強小麥生長期全程監督,實現農產品生產安全優質。
(四)刷新互聯網時代“線上線下新零售”營銷渠道
濟源示范區通過產地認證與產品認證,實現專用小麥生產由“田間—車間—廚房—餐桌”,形成了“三鏈融合,六點統一”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優質專用小麥產銷融合發展。積極利用媒體搭建“營銷宣傳+產品銷售”一體化平臺,打造線上與線下雙重銷售模式,為“黃河小偃”“延津小麥”等品牌推廣和市民便捷購物搭建了橋梁。以專用小麥為主,完善從品種選用、生產到銷售的整體鏈條。積極提升小麥產品價值鏈、延伸產業鏈,通過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創新,努力提升優質專用小麥產出效益。“黃河小偃”“延津小麥”等系列面粉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好評,已成為豫北麥區知名農業品牌。
三、 成果轉化的實際成效
(一)形成了優質小麥集成技術規程
濟源示范區的農業科技人員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借鑒吸收先進技術與方法,圍繞小麥品種篩選、測土配方施肥、麥田減蒸控灌節水、全程機械化、精量播種、前氮后移等技術,集成優質專用小麥綠色高效簡化生產技術體系,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有效提高了優質專用小麥的生產效益。濟源示范區政府部門制定了《強筋小麥施肥技術規程》《強筋小麥生產技術規程》《強筋小麥質量標準及生產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優質麥栽培技術集成達到了提質增效、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目標,形成了較高水平的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發展模式。
(二)提升了優質小麥種植效益
豫北優質專用小麥綠色高效簡化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建立完善了技術體系,建成了優質專用小麥綠色生產試驗區、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現代農業高效示范區等技術研究推廣示范基地。例如,焦作市設立2000萬元農業科技創新基金和3億元現代農業風險補償基金,優化保障;濟源示范區設立了300萬元小麥生產保險基金,讓農民吃了“定心丸”;新鄉市延津縣國家小麥現代農業產業園、河南黃河小偃麥業科技有限公司等生產的系列產品被評為中國綠色健康放心食品,面包粉被評為河南省名牌農產品。截至2024年3月,豫北優質專用小麥示范累計推廣面積8.5萬hm2,小麥平均增產673.5 kg·hm-2,新增純收益3600元·hm-2。
(三)提供了優質麥推廣示范樣本
濟源示范區優質小麥栽培豫北小麥合作區先后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等10多項國家榮譽。優質專用小麥技術集成具有可復制性和可推廣性,為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模板。一是提高了豫北區域優質專用小麥綜合生產能力,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等將得到快速推廣,達到綠色高效和輕簡化生產目的;二是通過綠色高效簡化技術體系的研究和示范推廣,篩選出適合豫北種植區域的“黃河小偃”系列、鄭麥9023、濟麥20等優質小麥品種18個,提升了豫北專用小麥的生產能力,滿足市場多樣化、專用化需求;三是創新產業化經營模式,形成了“田間—車間—餐桌”的小麥產業鏈條,對優質專用小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四)推進了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
濟源示范區實施機制、技術、體制革新,持續推進豫北優質麥示范推廣及產業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優質專用小麥綠色高效、輕簡化生產技術體系獲專家高度評價:項目符合當地實際,,技術體系科學先進、實用性強,推廣成效顯著,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項目推廣區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效果為94.59%,農藥施用量降低15%,防治用水量減少90%,防治成本降低20%。小麥生長期間的施藥次數由傳統的5~6次降低為3次,農藥施用量大幅減少了,促進了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作者簡介:趙興華(1968—),男,河南濟源人,本科,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長期從事農村政策研究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 程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