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教育信息化發展迅速,“互聯網+職業教育”深刻改變了原有的職業教育模式,促進了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的有機融合,職業教育模式也從線下教學模式向線上線下協同發展轉變。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高職生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也偏低,面對課程內容多元、教學資源紛繁的網絡學習環境,部分學生感到焦慮、煩躁、不適應,新鮮感消失后,網絡自主學習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也隨之消退。還有研究表明,高職生自身學習適應性一般,學習態度不夠積極,學習動機相對不足,教學模式的改變對其而言適應難度加大,進而影響到在線學習效果。因此,了解高職生對在線學習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學習適應性,剖析網絡環境下存在的學習適應性障礙,能夠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和需求,對提高高職教學質量,構建現代職業教育信息化體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學習適應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是影響大學生在線學習適應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集中注意力,更愿意重點學習課程內容的重難點。多數研究表明,良好的學習態度對學習適應性、自我效能感等會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二)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包括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個體內部的學習動力,外在動機是指外部的獎勵和懲罰機制。主動積極的學習動機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學習適應能力,有助于其克服學習困難,適應網絡學習環境。
(三)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影響學習適應性的關鍵因素之一,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學習能力是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基本素質,包括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思維能力、信息化學習資源的搜集和運用能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通常具有較強的信息獲取、整合和利用能力,能夠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各種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
(四)學習交流
學習交流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他人進行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以促進學習的過程和效果。學習交流可以發生在多種場合和形式中,如主題討論、小組協助、隨堂練習等。良好的學習交流可以增強學習動機和興趣、拓寬學習視野,增強學習適應性。
(五)身心健康
利用網絡學習可能會導致學生眼睛和身體部位上的不適,也會讓他們感覺孤獨、焦慮和不踏實。因此,身心健康狀態對學生的思維敏捷性、學習適應性和創造力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學習適應性量表的編制
基于馮廷勇、陳子婧等學者的成熟量表,本研究結合前文討論的大學生在線學習適應性及影響因素,編制了以下大學生在線學習適應性量表。此量表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形式,選項為“很贊同(5分)”“贊同(4分)”“一般(3分)”“不贊同(2分)”“很不贊同(1分)”,具體見表1。
三、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 調查對象和樣本基本情況分析
本研究是針對信息化教學模式下高職生自主學習適應性研究,研究樣本為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涉農專業全日制在讀高職生,問卷使用“問卷星”軟件進行編制和收回,刪除回收問卷中答卷用時過短、作答不完整和選項單一等無效問卷,共計收回有效問卷121份。
1.性別。參與問卷調查的男生占比38.84%,女生占比61.16%。
2.年級。參與調查的大一、大二、大三學生的比例分別為40.54%、54.67%、4.79%,其中,大一學生的公共課及專業基礎課,大二學生的專業課程均會采用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大三學生處于崗位實習階段,參與線上學習的人數比例低。
3.學習態度適應性方面。結果表明有70.24%的學生較喜歡線上線下結合學習模式,21.49%的學生持中立態度,8.26%的學生不喜歡這種學習模式。69.42%的學生認為在線學習對自己是有幫助的,22.31%的學生表示在線學習對自己的幫助有限,8.26%的學生覺得在線學習對提升學習效果沒有助力。網絡學習環境下,68.59%的學生能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保持較高的求知欲,僅有極少部分(3.3%)學生對通過網絡獲取知識沒什么意愿。
4.學習能力適應性方面。結果表明56.19%的學生能較好地自主確立在線學習目標、制定在線學習計劃,42.15%選擇了“一般”選項,表明其學習過程中目標和計劃并不十分明確,僅有1.65%的學生沒有學習目標和計劃。45.45%的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學習計劃,47.93%的學生能夠一定程度地調整學習計劃,但不夠積極,6.61%的學生則表示不會調整學習計劃。自主學習過程中,70.25%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夠較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25.62%的學生并沒有時常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而4.13%的學生則不清楚如何評估學習效果。66.11%的學生有比較積極的意愿參與課堂上教師組織的討論,33.05%的學生愿意參與討論,但積極性一般,僅有0.82%的學生不愿意參與小組討論。
5.學習交流適應性方面。結果表明47.1%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會向老師求助,23.96%的學生不太會積極主動地向老師尋求幫助,28.92%的學生遇到困難時不愿意詢問老師。雖然有近一半的學生不太愿意和老師交流,但74.38%的學生表示遇到困難時愿意與同學溝通交流,23.97%的學生與同學的溝通交流也不算積極,僅有1.65%的學生遇到困難時不會與同學交流。79.34%的學生能有效利用教材進行自主學習,15.7%的學生偶爾翻看教材,4.96%的學生學習過程中基本不使用教材。75.58%的學生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開展線上學習,42.97%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容易做到持續長時間專注地在線學習,7.44%的學生無法做到長時間專注在線學習。
6.學習環境適應性方面。結果表明53.71%的學生認為自己能有效利用教師在網絡平臺上提供的信息化教學資源開展學習,33.05%的學生覺得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能基本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13.22%的學生對老師提供的學習資源并不滿意。32.23%的學生能夠自主地查找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進行學習,57.85%的學生偶爾會搜索一些自己有興趣的學習資源,9.92%的學生則不會搜索教學平臺以外的資源進行學習。
7.身心健康適應性方面。結果表明72.73%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夠調節好在線學習所產生的壓力和負面情緒,20.66%的學生可以控制在線學習過程中的負面情緒,6.61%的學生會明顯感受到在線學習的壓力和負面情緒。74.3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身體條件是允許自己長時間在線學習的,僅2.47%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體力堅持長時間在線學習。49.58%的學生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開展線上學習,42.97%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容易做到持續長時間專注地在線學習,7.44%的學生無法做到長時間專注在線學習。
(二)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對量表的五個維度分別計算出均值、標準差,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下自主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平均得分是3.44,從表2可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涉農專業學生在線自主學習適應性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分析不同維度的平均分值可知,學生學習態度和身心健康維度得分高于平均值,這說明學生較有信心克服網絡學習的障礙,也有比較積極的態度去適應信息化教學環境。學習環境、學習能力和學習交流維度的得分低于平均值,其中,學習環境方面得分最低,說明學生不能很好利用網絡課程教學資源,也不擅長自主尋找與課程相關的學習資源,學生學習網絡課程的注意力不夠集中,持續在線學習的能力較弱。在學習能力方面,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制定學習計劃,并根據自己學習的實際情況調整學習計劃,但對自身學習效果不能做到客觀評價。
四、學習適應性的提升策略
(一)制定學習計劃,明確學習目標
網絡環境下,各類信息繁雜,在不受老師約束的情況下,高職生很容易出現注意力渙散和意志力不堅定的現象,因此,教師在線下教學時要重視課程思政,讓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中長期的就業形勢,用形象具體的事例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職業規劃結合起來,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需求,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和積極性。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這樣有助于學生按進度完成各階段的學習任務,主要是要根據每天的在線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好學習時間并嚴格按計劃學習,有意識地排除手機等物品的干擾,增強在線學習意志力,盡可能做到自律、不拖延。
(二)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
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學生提高網絡學習效果。在傳統教學環境中,學生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但在網絡環境下,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轉變學習觀念,端正學習態度,加強對有效知識信息的甄別能力,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技能庫,提高核心競爭力。涉農專業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有不少是服從調劑的,對本專業缺乏學習興趣,也沒有很好的職業規劃。教師在線下授課時應幫助學生了解農業在我國的重要地位,了解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大政方針,了解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現狀,讓學生通過增強對涉農專業的了解,調整心態,尋找到涉農專業的學習興趣點。對于在網絡學習平臺上表現積極的學生,教師應給予平時分獎勵。
(三)提高學習能力,提升信息素養
教育信息化時代,高職生應提高信息意識,掌握信息能力,也就是要能敏銳地感受到網絡環境中有用的信息內容,能分析、鑒別信息內容的價值,提高自身處理繁雜信息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網絡信息素養。高職生還要通過學習網絡學習平臺的優質資源,創建網狀知識體系,培養網絡知識綜合管理能力,例如,要能根據學習主題,對不同類型的資源(視頻、PPT、文本等)進行分類,并做好筆記標注,提高學習效率。
(四)學會自我管控,加強師生互動
網絡學習環境相對自由,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黃金學習時間,要根據個人狀況加強時間管理意識,在學習效率最高的時間段集中精力去攻克學習任務中的重點和難點,非重點內容可以適當減少學習時間。在網絡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多開展線上互動活動,并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的大數據分析功能,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進行評價反饋,對于進度較慢的學生,要通過教學平臺預警和提醒。
(五)改善教學策略,優化平臺資源
信息化教學時代,教師也要與時俱進,主動改變教學策略,加強網絡圖片和視頻動畫在課件中的使用,避免機械地知識灌輸,盡量采用多平臺嵌套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靈活應用公共網絡平臺(如網易云堂課、騰訊課堂等)和校內教學平臺(如超星泛雅)。教學平臺的學習資源要定期更新,增加動畫、音視頻內容的比例,將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感官刺激方式呈現出來,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高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變得尤為重要。學生需要根據自身學習狀況,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拓展學習資源,加強自我管控,努力提高信息化教學模式下的學習適應性,從而高效完成學習任務。
作者簡介:宣雄智(1984— ),男,江蘇常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生態農業技術研究。
基金項目: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ZYB668)。
(責任編輯 "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