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啟動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公共教育品牌課程系列:“后浪學堂——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碩博士研學系列”。“后浪學堂”是面向廣州高校在讀的各專業碩博士研究生開放的博物館研學課堂,是帶領學生“走出去”到社會博物館研習實踐的行動,是大學美術館與社會博物館的全新聯動,是大學美術館教育空間的延展。
今天,在“博物館熱”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向往畢業后能夠投身博物館事業。“后浪學堂”便是為此而設,研習內容包括博物館的收藏與征集、策展與研究、社會教育與服務、文物保護與修復、運作機制與管理等諸多方面。“后浪學堂”邀請了本校藝術與人文學院的專業老師作為研學導師,通過持續地組織研究生們走進各大博物館現場,面對面與博物館行業專家交流,近距離觀看博物館實物,深度了解博物館實務,希望能夠依托大學美術館作為藝術教育文化樞紐的優勢,鏈接高校與博物館,搭建“館—校—館”合作的雙重橋梁,并以“前浪育后浪”的理念,為研究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切實有力的支持與啟發。
“后浪學堂——廣州美術學院碩博士研學系列”第一場主題為“在海事博物館遇見黃東”,于2024年10月21日上午開展。課堂選取了廣州海事博物館正在展出的“遇見黃東:一個清代廣州‘事仔’的大世界”展覽作為研習對象,因為這是地方博物館“以小人物呈現大歷史”的一個較為新穎的展覽案例。在充分閱讀了程美寶的歷史專著《遇見黃東:18—19世紀珠江口的小人物與大世界》之后,這一場研學課堂從實地參觀“遇見黃東”展覽入手,深入探究廣州18世紀的外貿活動及文化交流狀況,體會廣州作為港口城市的獨特性,并在博物館內與策展人邱靖雯和博物館負責人王芳座談交流,開展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及討論。包括了解展覽從策劃到落地的過程,探討歷史博物館如何將歷史專著的學術語言轉化成為展覽敘事文本,如何以豐富的展品、巧妙的策展構思、美觀貼切的展示設計和多元的教育活動來串聯打造一個優秀的展覽。
第二期的后浪學堂主題為“何以廣州——博物館與城市記憶”,選取廣州博物館鎮海樓展廳“城標·城史——廣州歷史陳列”常設展作為研習對象,探索廣州博物館如何承載歷史變遷與城市記憶,建立公眾的文化認同與自信。學堂于2024年12月6日下午在廣州博物館順利舉辦,由廣州博物館館長、廣州市博物館協會會長吳凌云導覽常設展,并圍繞“博物館與城市記憶”的主題,根據研學工作小組提前擬寫好的問題大綱進行了精彩的座談分享,對學生們在參觀“城標·城史”展覽過程中所產生的困惑進行了詳盡的解答。座談討論內容主要涵蓋地域文物資源與博物館定位的深度探討、基本陳列展覽內容的創新思考,以及古建空間在博物館運用中的優勢與劣勢分析。討論還聚焦博物館如何與時共進和關注當下,尤其關注人才培養對于博物館發展的重要性,明確了博物館人要有格局、情懷和擔當。
目前為止,“后浪學堂”共舉辦了兩期。每一期“后浪學堂”博物館研學活動在選定主題之后,都由若干博物館專業碩士組成的研學工作小組進行充分細致的調研與籌劃工作,制定詳細的方案議程,并在研學微信群中分享相關文獻資料,組織開展必要的“預習”工作。在博物館的研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們踴躍發言、大膽提問。研學結束后,研學導師組織學生們復盤并深化研學內容,指導學生們以論文、報告或藝術創作的形式定期完成研學作業。學生們的研學成果集萃,則制作成設計精美、可讀性強的專輯推文,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微信公眾號發布。研學從內容策劃到落地實施,均力求以學生為主體,促使其主動查詢資料、質疑權威,在過程中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調查詢證、思考探究的創新性思維能力。
通過自覺主動地與各方聯動,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一方面與學校教學單位開展課程共建,主動地融入學校的教學、科研與生活,更好地服務于多元化人才培育工作;另一方面與社會各類型博物館進行資源整合與共享。“后浪學堂”借助高校學術力量與博物館專業人員力量,帶領研究生們因地制宜地開展對于博物館業務知識的現場學習,使學生在與博物館實物、實務的接觸中得以深化對行業乃至對歷史和社會的認知。這一舉措,旨在于藝術專業教師、博物館工作人員、專業研究生三個群體之間實現一種有機互動,并從縱深上去拓展大學美術館的教育空間。
前浪育后浪,心潮逐浪高。時代屬于青年,“后浪學堂”正當弄潮。■
(作者系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傳播教育部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