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刺繡藝術:創新與傳統的融合之旅
南通刺繡藝術作為中國古老的刺繡技藝高水平的代表,以其仿真如真的技藝特色,享譽國內外,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刺繡藝術的創新與技藝傳承中確立了江蘇刺繡在全國的重要地位。南通刺繡藝術的創立和發展,離不開張謇在近代化實踐中的推動。20世紀以來,張謇在南通地區大力發展美術教育,并培養了以沈壽為代表的刺繡藝術大師,成立了刺繡女工傳習所,帶動了一大批人從事刺繡藝術,激發刺繡技藝上的創造力,奠定了新時代南通刺繡藝術事業的發展基礎,使南通成為國內刺繡藝術品重點產區之一。由于張謇的重視和培養,南通刺繡藝術曾在巴拿馬和費城博覽會上獲最高獎。1920年南通曾建繡織局,還在上海和美國紐約設立了辦事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成立了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匯集了技藝高超的刺繡藝人,組織創作了大量頗具影響的南通刺繡藝術精品,在國內刺繡藝術中一枝獨秀。南通刺繡藝術建構了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刺繡藝術和傳習體系。
南通刺繡主要有兩類代表性的刺繡品種:一類是南通仿真繡,刺繡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創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稱。其特點在于采用“仿真繡”繡法創造性地以旋針、虛實針來表現物體的肌理,用豐富多彩的絲線調和色彩,完成的作品色調自然柔和、豐富多彩,盡顯寫實之功,以南通沈繡仿真繡為代表;另一類是南通彩錦繡,是江蘇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在繼承民間“點彩”和“納錦”傳統針法,以及傳統戳紗繡基礎上創制的新繡種。南通彩錦繡由“點彩”與“納錦”兩種繡法組成,在方格紗的底料上,靈活運用點彩、納錦針法以及染、襯、釘、盤等各種工藝,組成獨特的點、線、面的刺繡畫面。南通刺繡不僅承載著南通地區的文化記憶,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手工藝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年輕一代對傳統藝術的了解和興趣逐漸減少。為了使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南通大學相關平臺的推動下,于人才培養方面邁出堅實步伐,啟動了“南通刺繡藝術技藝傳習與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系統的理論講授、嚴謹的技法演示以及深入的實踐指導,使得學員們能夠深入領略南通刺繡的精妙技藝,追溯其悠久的歷史脈絡,探究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研習其復雜多變的針法奧秘。該項目同時探索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新途徑,對非遺技藝的保護并不只停留在單純的技藝傳承上,而是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需求,使南通刺繡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光彩。
江蘇省藝術基金2024年度“南通刺繡藝術技藝傳習與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借助江蘇省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平臺,依托南通大學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的資源,以南通刺繡藝術為項目內容,立足南通刺繡藝術特色和工藝技法的傳習等現實情況,有目的性地培養南通刺繡藝術創新人才,推動南通刺繡藝術在現當代實現創新性的藝術應用與發展。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南通刺繡藝術的歷史和特殊技藝,進一步實現對南通刺繡藝術的研究、保護,以及對南通刺繡藝術的研究和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以符合現代工藝美術的發展需要。其目標是把南通刺繡藝術的傳統技藝、美學精神和元素融入現代藝術的創新形式,同時也將現代藝術設計理念和現代設計手法植入傳統的刺繡藝術形式中,使南通刺繡藝術在繼承的基礎上獲得創新。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源自張謇于1902年創立的通州師范學校和1912年設立的南通紡織染傳習所,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沈壽藝術研究所。學院承辦的“南通刺繡藝術技藝傳習與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加強傳統文化建設的號召,致力于弘揚本土文化。該項目的實施為南通刺繡藝術的持續發展與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支撐與保障,標志著南通刺繡藝術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與里程碑。
“南通刺繡藝術技藝傳習與創新人才培養”項目自啟動以來,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項目組共收到103名學員的報名申請,經過嚴格篩選和評估,最終選出20名年齡在40歲以下、來自江蘇省內的年輕學員。這些學員包括知名刺繡品牌產業的企業家、致力于刺繡創作一線的年輕刺繡傳承人、具有前瞻性和藝術敏銳度的設計師、從事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高校教師,以及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在校研究生。他們帶著對南通刺繡藝術的深厚情感和不懈追求,共同參與了項目的學習、探索和實踐過程。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南通大學藝術學院特邀原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一級巡視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馬盛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南通仿真繡)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金蕾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姚惠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培中等授課;并組建了金蕾蕾領銜的實踐導師團隊,成員包括正高級工藝美術師馮麗、姜幸民、蔣怡、周芬等。他們通過手把手、面對面的授課方式,毫無保留地傳授多年刺繡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和精湛技藝,分享他們對南通刺繡藝術的理解和熱愛,激發了學員們對這一藝術形式的深入探索和創新。學員們則懷著對南通刺繡藝術的熱愛之心,從最基本的針法練起,逐漸掌握了南通刺繡的精髓,并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探索。
項目開展緊緊圍繞呈現南通刺繡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藝術特色、工藝價值、工藝流程等方面展開。項目組注重團隊建設,建構有利于提升團隊學術水準、業務能力、創意水平的運作機制,并按照計劃安排和推進各項工作的進程。
1.開展一系列學術交流活動,展示南通刺繡在刺繡藝術史上的獨特地位與藝術水準,通過傳播南通刺繡藝術文化及技藝特色,建構“美麗中國、藝術惠民、技藝傳承”融合的傳播平臺, 提升南通刺繡藝術的影響力,弘揚優秀的傳統刺繡技藝。
2.活動通過“南通刺繡藝術作品觀摩+技藝傳習+創新體驗”等課程培訓方式,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傳播方式相融合,展示新時代刺繡藝術多維度的創新實踐,培養藝術創新人才,使得南通刺繡藝術在傳統刺繡技藝傳習的基礎上,拓展技藝傳承方面的理念、實踐及創新。
項目成果豐碩,這些作品不僅題材豐富多樣,涵蓋了名畫人物肖像、栩栩如生的花鳥畫,以及壯麗的山水風景等多種題材類型,而且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也展現了極大的多樣性。從傳統的寫實風格到現代的抽象表達、從細膩的線條勾勒到大膽的色彩運用,每一件作品都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貌。學員們在工藝技法上也表現出了精湛而嫻熟的技藝,他們在充分理解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傳習傳統刺繡技藝,深入挖掘南通刺繡的內涵。同時他們積極思考創新之策,探索發展之路,融合現代藝術理念與表現手法,努力創造出既保留傳統韻味又符合當代審美趨勢的新作品,旨在將南通刺繡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推向新的高度,使古老的南通刺繡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學員的每一幅作品都成為南通刺繡藝術獨特魅力的生動詮釋,展現了南通刺繡在新時代下的創新活力和無限可能,也彰顯了創新精神與時代氣息的交融共生。
傳承是為了更好地創新,創新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此項目的開展旨在搭建南通刺繡藝術交流互鑒的平臺,促進其在更廣泛領域的傳播與弘揚,標志著南通刺繡藝術技藝傳習與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期望通過這一項目使更多人能深切感悟南通刺繡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張力,激發更多有熱情、有才華、有責任感的年輕人關注并投身于南通刺繡的傳承創新事業,攜手共譜南通刺繡的輝煌新篇,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p>
(作者系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