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藝術大家
【編者按】20世紀以來,從早期留學海外、融合中西的先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致力于民族風格探索的書畫大家,每一位都是時代精神的縮影,他們的作品不僅記錄了個人藝術探索的印跡,也映射出國家與民族的文化發展歷程。在新時代的文化浪潮中,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韻味和深厚的底蘊,持續煥發出勃勃生機。為全面而立體地展現中國現代書畫藝術的多元面貌,《中國美術報》特推出“中國近現代藝術大家”欄目,旨在廣泛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多維度、深層次解析大師們的藝術人生,帶領讀者走進大師們的藝術世界。
蔣兆和是中國現代人物畫領域的一位杰出大師,他的藝術成就和貢獻對中國人物畫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徐蔣體系與中西融合
徐悲鴻與蔣兆和所代表的“徐蔣體系”在中國人物畫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他們借鑒西方的造型觀念和素描技法,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和技法,開辟了中國畫的新紀元,改變了以往中國畫的造型方式和筆墨關系,提出了新的創作思路和表現手法。
雖然“徐蔣體系”的開創性在很大程度上以西方的造型觀為依據,也就是西方的素描,也可以說西方的素描直接影響了中國畫的造型觀以及觀察方法,并在中國畫的教學中形成了一種普遍認知,即素描成為中國畫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蔣兆和作為“徐蔣體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藝術生涯深受徐悲鴻的影響,以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以及中國民間的擦碳畫像為其創作的基礎。創作中,蔣兆和巧妙地融入了西方素描的技法,但他并非簡單地照搬西方素描的造型方式,而是將其與中國傳統筆墨技法和線性藝術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繪畫語言。具體來講,蔣兆和非常注重線性藝術的表現,他的筆法深受中國傳統書法的影響,線條靈活而有力,能夠生動地勾勒出人物的輪廓和動態。
蔣兆和的人物畫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現實關懷。他將中國民間繪畫和學院派繪畫融為一體,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傳統韻味,又貼近現實生活。他的作品往往描繪普通人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形象,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形象,傳達出對人民大眾的深切關懷。
蔣兆和是一位藝術多面手
蔣兆和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畫家,還是一位藝術領域的多面手。20世紀20年代初,蔣兆和前往上海謀生,他曾從事櫥窗、廣告、時裝設計等工作,同時自學了西方素描、水粉、油畫和雕塑。1928年,經黃警頑引見,在黃震之的寓所,蔣兆和第一次見到從法國游學歸來的徐悲鴻,也讓徐悲鴻看了他的油畫自畫像和人物素描,并獲得認可。徐悲鴻曾對蔣兆和說:“時代在變化,藝術也應該隨著時代發展,可是許多畫畫的人脫離現實,不從真實的人出發,對人物觀察得很不夠,連形體結構也畫不準,像你這樣從真人寫生出發的在中國還少見?!薄霸谒囆g上要走寫實的路,應該在我們國家多培養這樣的人才。我學西畫就是為了發展國畫?!保▌㈥亓郑骸端嚭4呵铩Y兆和傳》,26、27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這些思想無疑對蔣兆和產生了深遠影響。同年,蔣兆和被南京中央大學藝術教育科主任李毅士聘為該校圖案教師,在這里,他有機會住在徐悲鴻藏書室,閱讀了大量西方畫冊,并創作了系列油畫,如《苦役》(又名《陸地行舟》)、《黃包車夫的家庭》,通過描繪黃包車夫及其家庭的艱苦生活,展現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和無奈。同時,因其有從事裝飾畫、圖案畫的經歷,這一時期的作品在色彩運用、光影處理和構圖安排上具有一定的裝飾性元素,這些元素為作品增添了一定的視覺美感和表現力,但并未掩蓋其現實主義的核心精神。
除了繪畫,蔣兆和還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家。1930年,蔣兆和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此間開始創作雕塑和水墨人物畫寫生。四年后,蔣兆和被學校解聘,黃震之得知這個消息后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便請蔣兆和去他家暫住。為表感謝,蔣兆和為黃震之制作了一尊塑像。這件雕塑作品以寫實手法塑造了一位儒商的風采,衣紋的處理上能看到中國畫線描技巧的影響。我有幸從蔣兆和家屬那里借來了這件雕塑,放在我的身旁近距離地鑒賞,整件雕塑生動感人,可以感受到蔣兆和對黃震之的感激之情,這種感恩之心,正是蔣兆和美德的體現。藝術家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真誠的心,這樣創作才更容易打動人。我時常細細品讀蔣先生的這件作品,感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表現技法。
蔣兆和另外一件雕塑名作是《李時珍像》。為了更準確地捕捉李時珍的氣質和內在精神,他特意找來了模特,并通過自己的藝術加工,創作出了這件生動的李時珍雕像。這件作品至今仍保存在李時珍的后人手中,是蔣兆和雕塑藝術的又一佳作。從這兩件雕塑作品我們可以看出,蔣兆和在雕塑結構處理上的精湛技藝。他巧妙地運用虛實、主次對比等手法,使雕塑作品呈現一種生動的神態和豐富的內涵。這種技藝不僅體現在他的雕塑作品中,也貫穿于他的人物畫創作中。從蔣兆和的人物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繪畫與雕塑相通的藝術創作理念。蔣兆和晚年的歷史人物畫多出自想象,但這件為創作水墨人物畫《李時珍像》而預作的雕塑頭像,從側面反映了蔣兆和注重寫生的創作方式。
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左翼文藝運動如火如荼,魯迅先生推介的德國女版畫家凱綏·珂勒惠支的作品也深深地影響了蔣兆和的藝術觀。蔣兆和回憶說:“在上海這段時間,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左翼文藝運動的熏陶,才漸漸地認識了藝術和社會的關系,知道了愛國,這在當時是很自然的潮流。我對普羅藝術與現實主義,有一種樸素的感情。根據我自己的經歷,我深切地感受到人間生活的痛苦,我就想用畫筆真實地表現窮苦人民的生活。我并不是站在人民之外的一個同情者或者人道主義者。對我來講,離開了人民群眾、離開了生活,藝術則無從談起。”(劉曦林:《藝海春秋——蔣兆和傳》,33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作為戰爭的親歷者,蔣兆和懷著激動的心情為抗日英雄蔡廷鍇、蔣光鼐創作了油畫肖像,這兩張畫被上海良友出版社大量印刷發行全國,成為當時中國銷數最大的畫片之一。2014 年蔣兆和110周年誕辰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了“不盡丹心——蔣兆和110周年誕辰紀念特展”,得到了蔣光鼐家屬的支持,并將《蔣光鼐像》捐贈給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現已成為國家一級文物。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期間,有幸多次近距離欣賞這件作品,著實令人感動。
經典作品《與阿Q像》《流民圖》的引領與啟示
1936年,蔣兆和毅然決然地放下油畫箱,轉向水墨人物畫的創作。他以貧苦百姓為創作對象,融合西畫寫實技巧和中國畫筆墨之長,創造了現代水墨人物畫的新圖式。其中1938年的《與阿Q像》與1943年的《流民圖》極具代表性。《與阿Q像》作為《流民圖》的準備和前奏,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與阿Q像》是蔣兆和對單體人物的寫生和深入刻畫,展現了他對人物結構、神態的精準把握以及獨特的筆墨風格。在《與阿Q像》中,蔣兆和已經確立了自己獨特的筆墨風格和人物畫特性。他對線條和體面關系的處理、人物結構神態的描繪都展現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這種風格在后來的《流民圖》中得到了進一步發揚和深化?!读髅駡D》雖然描繪的是群像,但在筆墨處理、線面關系、人物神態的刻畫上都與《與阿Q像》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兩幅作品都蘊含著蔣兆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在《與阿Q像》中,蔣兆和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傳達了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思考。而《流民圖》則更是將這種關注和思考推向了極致,通過描繪戰亂時期流民的苦難生活,展現了蔣兆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蒼生的關懷。這種家國情懷在兩幅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是它們共同的精神內核。
《與阿Q像》和《流民圖》給藝術創作者提供了寶貴的引領和啟示。它告訴我們,如何將生活中常見的形象轉化為藝術典型;如何在藝術創作中確立自己的特點和風格;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達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思考,以及表達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與阿Q像》與《流民圖》在蔣兆和的藝術生涯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不僅展現了蔣兆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和獨特的筆墨風格,更蘊含了他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注。這兩幅作品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成為蔣兆和藝術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與蔣兆和后人蔣代明的接觸中,他滿懷深情地為我轉述了蔣兆和生前創作《與阿Q像》的過程。蔣代明講:“我父親當年畫過多幅《與阿Q像》,但都不滿意。一次在北平的一家當鋪,發現一位去當衣服的中年人,其形象就是蔣兆和心目中的阿Q像,他和那位中年人搭訕,想為他畫像。兩人一起到一個小酒館,我父親請他喝小酒,中年人談起他的經歷,激動時頭上青筋突出,再激動時,一手握拳,一手抱住。這種形象和肢體語言給父親留下深刻印象,便為他畫了像?!?/p>
2024年7月,蔣兆和的家屬蔣代梅、蔣代明、蔣一輝和毛志松,以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將蔣兆和的代表作《與阿Q像》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畫院。中國國家畫院為此舉辦了隆重的捐贈儀式,數百位各界人士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在場的每一位領導、藝術家都為之動容?!杜c阿Q像》是蔣兆和繪畫作品中的經典、是中國美術史的經典,這幅作品收藏于中國國家畫院,對深入研究蔣兆和的筆墨語言及學術價值具有深遠意義,對推動中國國家畫院乃至中國美術界的創作將發揮積極作用。這場捐贈儀式另一嚴肅目的就是提醒中國國家畫院的畫家和所有的藝術家要向經典致敬、向經典學習。為此,中國國家畫院提出了經典引領、品格立院的理念,希望藝術家關注經典、關心品格、關懷人民、關切現實,讓自己的創作始終與時代、與人民、與現實緊密相連。
2025年中國國家畫院將舉辦“現代中國書畫大師系列展——蔣兆和”。展覽將通過展示蔣兆和的創作、手稿、信件、照片等文物資料,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生活、創作和思想,同時,希望能夠喚起人們對蔣兆和的緬懷和敬仰,激發藝術家和觀眾對現實主義創作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通過肢體語言塑造人物形象
蔣兆和的藝術創作,特別是他通過肢體語言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是他藝術成就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蔣兆和不僅擅長捕捉人物的面部表情,更擅長通過肢體語言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社會現實,這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深度和力量。
在《與阿Q像》中,蔣兆和巧妙地運用了肢體語言來表達阿Q的復雜性格。兩個拳頭緊握在一起,不僅體現了阿Q的倔強和抗爭精神,也暗示了他身處社會底層的無奈和掙扎。頭部的青筋暴起,更是將阿Q內心的憤怒和不滿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肢體語言的精準運用,使得阿Q的形象更加立體、生動,讓觀眾能夠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內心世界。
《流民圖》是蔣兆和另一部杰出的作品,它通過描繪不同姿態、不同身份的人物,展現了社會的苦難和人民的疾苦。在這幅作品中,肢體語言同樣發揮了關鍵作用。無論是背影、側面還是人物的各種姿態,都通過肢體語言傳達了他們的身份、情感和社會地位。觀眾可以通過觀察人物的肢體語言,感受到他們的痛苦、絕望和無奈,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所表達的主題。
蔣兆和的《一籃春色賣遍人間》描繪了一個生活困苦的女孩,用寥寥幾筆就畫出了女孩的面黃肌瘦,而賣花女這一設定也側面反映了現實的殘酷。在那個時代,女孩為生活所迫走上街頭,她可憐的眼神中又透露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的無奈,令觀者為之動容,這種形神兼備的表現手法使得觀眾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女孩的困境和內心的掙扎,從而更加同情和理解她的處境。
描繪歷史人物,弘揚民族精神
蔣兆和的歷史人物畫系列是中國藝術史中的瑰寶,尤其在20世紀50年代,他創作的一系列作品,不僅開啟了歷史人物畫的新紀元,也是他個人藝術觀念的轉變與升華。中國國家畫院珍藏的蔣兆和歷史人物畫,如《飛流直下》《太白迎春》《屈原》《王羲之戲鵝圖》《東坡賞硯圖》等,每一件作品都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些作品與蔣兆和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作品相比,無論是在題材、筆墨還是內容上,都展現出了顯著的差異。然而,貫穿其中的,是蔣兆和始終如一的“有感而發”的創作理念。
蔣兆和晚年創作觀的變化,無疑與他的閱歷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歲月的積淀,他的藝術視野更加開闊,對現實的關注也轉化為對古典文化的深刻體悟。這些歷史人物畫看似更多地聚焦于古典題材,實則蘊含了蔣兆和對現實的深刻反思和獨特見解。他通過畫筆,將古典人物的神態、姿態與自己的內心世界相融合,使觀眾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藝術家本人的情感與思想。
在蔣兆和的歷史人物畫中,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等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他們的神態、舉止都透露出一種超凡的氣質。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蔣兆和深厚的藝術功底,更體現了他對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與熱愛。同時,通過這些作品,我們也能隱約看到蔣兆和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他內心的波瀾與追求。正像他所說:“我畫歷史人物,不是要逃避現實生活。中國是幾千年的文明大國,沒有古代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怎么能形成中國高度文明的歷史?畫古人,看他當時與國家、與民族、與人民的關系,有利于激發現代的青年,教育青年一代,要有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正義感,使青年一代對中國的歷史、文化要有所知。表現古代優秀的歷史人物,正是為了發揚民族精神,以幾千年的文化激勵后人?!保ㄐ榔剑骸栋拙右自娨狻方馕?,2017年)蔣兆和的人物畫作品為我們樹立了典范,成為時代經典。他與徐悲鴻等前輩藝術家一樣,都密切關注時代的呼聲,用畫筆記錄下了不同時代的風貌與精神。因此,在研究蔣兆和的藝術時,我們需要依據他創作的年代去考察,理解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思想與心聲。
此次由榮寶齋出版的《蔣兆和藝術全集》(六卷本),涵蓋了蔣兆和的主要作品與文獻,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內容豐富,可以說是對蔣兆和藝術生涯的一次全面梳理與總結?!妒Y兆和藝術全集》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蔣兆和那些栩栩如生、富有藝術感召力的藝術作品,還可以了解到藝術家與其他藝術界人士的交往與互動。這些珍貴的文物與資料,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生動、豐富、全面的蔣兆和形象。此外,這套全集的出版還將為今后的蔣兆和研究提供寶貴的學術資源,它將成為一部縱貫蔣兆和藝術生涯的學術專著,為研究者提供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資料。
未來,我們在研究、繼承與發揚蔣兆和藝術精神的過程中,需要始終保持這種對藝術的熱愛與真誠,將其作為藝術創作的基本前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作出觸動人心、真正符合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p>
(作者系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