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前,正在加班的某部機關干事李浩,收到妻子張娟微信發來的一個碩大快遞箱的照片。
“這么多東西往哪兒放?再說了,每次你父母寄來的,都是你愛吃的,有我和女兒喜好的口味嗎?”緊接著,張娟又發來一段話,還配了一個憤怒的表情。
原來,老家父母和姐姐寄來的年節食物到了。但看著微信里的話,李浩感覺心里堵得慌。
父母的“愛心投喂”,怎么就成了妻子的負擔,甚至是發火的理由?一時間,許多往事涌上李浩的心頭。
2014年,女兒李子沐出生后,張娟就辭去廣東的工作,隨軍到了李浩的駐地,全職帶女兒。
2017年秋,李子沐上了幼兒園,張娟琢磨著重新就業,可這時李浩又被抽調到北京的上級單位工作。苦于孩子無人接送,李浩只好把母親從老家請來幫忙。
朝夕相處的時間一長,婆媳矛盾也就顯露出來。
婆婆喜歡做一些家鄉風味的菜,重鹽重油,還喜歡放味精。這些且不說,老人家常年生活在農村,有些習慣不太好,喜歡嗦一下筷子再去夾菜,還喜歡把一些比較硬的菜嚼碎了再喂給孩子……
平日里,張娟沒少提醒婆婆,做菜要少放油鹽、少用味精等調味品,尤其是別嚼菜給孩子吃。
婆婆卻反駁說,自己家的幾個孩子都是這么帶出來的,也沒見哪個孩子有什么問題,埋怨她太矯情、小題大作。
雖說矛盾沒有直接爆發,但在背地里,婆媳倆都沒少對李浩說對方的不是。
張娟經常舊事重提,尤其是2012年1月下旬,李浩帶著她回蘇北老家過年的那次。
那是張娟第一次見公婆,李家的第一頓飯,擺了一大桌子菜。然而,張娟口味較為清淡,涼菜里的泥螺、醉蟹她都吃不來,感覺有股土腥氣,也不會吐殼;熱菜不少,可大多重油重鹽,有的還放了辣椒,不習慣吃辣的張娟,吃幾口就要不停地喝水。而且,李浩老家用的是井水,里面還有一股咸味,張娟總感覺越喝越渴。
雖說婆婆很熱情,給張娟夾了不少菜,但她實在吃不下,好多又轉移到了李浩的碗里。
張娟不知道,那頓飯表面上吃得風平浪靜,背地里是暗潮洶涌。
公婆原本就對張娟不太滿意,這頓飯后,就更有話說了。他們和李浩抱怨,這個城里來的姑娘身份不高、工作不咋地,還挺會擺譜,菜也嫌棄、水也嫌棄,以后肯定把日子過得一團糟。
李浩當然知道父母的心思。鄰居家有個和他一起長大的女孩,雙方父母還曾開玩笑似的定下“娃娃親”。后來,李浩考上了軍校,離家越來越遠,而那個姑娘初中畢業就去打工了,兩人變得越來越生分……但李浩的父母有意撮合這段婚姻,覺得那姑娘勤勞肯干,是個持家好手。
李浩覺得,兩人結婚生子,要三觀相符,情感共頻,怎么能因為兩家關系不錯,甚至父母曾經的玩笑而確定婚姻關系呢?
2011年初,李浩休假外出旅游時認識了同一個旅行團的張娟,兩人很快發展成為戀人。父母不愿意接受這個現實,認為李浩與張娟談戀愛會讓他們在村里抬不起頭來。而李浩為了不增加張娟的心理負擔,很少和她說起家里的事情,對鄰家姑娘的事,更是只字未提。
直到2011年國慶節,李浩和張娟在部隊駐地領取了結婚證,父母才接受了現實。
“鄰居家姑娘多會過日子啊……”母親背地里還是喜歡和李浩嘮叨。
“我們難得回來過年,少說點吧。”李浩聽得心煩意亂。
可沒想到,幾天工夫張娟又是上火,又是口腔潰瘍。她去縣城醫院看病回來時,還帶回了一桶礦泉水和一個燒水壺。
從那以后,不管家里吃啥菜,張娟都先用熱水涮一下,惹得公婆的臉黑得像包公一樣。
那個春節,公婆和張娟,彼此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每次李浩休假回來,妻子老找他念叨婆婆的不是,母親也會找他數落兒媳的一些問題。
左右為難之下,李浩專門給母親的手機里,下載了幾個煲廣東靚湯的視頻,在家時就陪著她一起燉湯,回單位后也會打電話、通視頻督促母親多適應兒媳和孫女的口味。
效果也是挺明顯的,婆媳關系有了一點緩和。
誰能料到,一次探親又讓逐漸好轉的婆媳關系重回冰凍狀態。
2022年初,張娟帶著女兒到北京探親。當時,女兒已經近8歲了,但個子才一米二多一點。
張娟擔心女兒發育不良,特地趁著這個機會帶她去了北京兒童醫院的發育門診檢查。醫生診斷,孩子有早熟跡象。
張娟無法接受這個結果,她左思右想,覺得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日常飲食中攝入過多的激素,而這一切,都要歸因于婆婆。
婆婆每次從老家回來,都要帶上幾只老母雞,平日買菜也喜歡買一些商家推薦的“土雞”,可樂雞翅每周都要做上好幾回。
“媽,你以后不要再做雞肉了。網上說,雞肉里激素多,孩子吃了容易早熟。”張娟從北京一回來,就特意提醒婆婆。
“怎么會呢?我每次都買的是土雞,都是人家家里養的,沒有什么激素。”
“你怎么確定那些是土雞呢?以后別做了,可樂雞翅也別做了。”
“那以后我讓你爸在老家多養點雞,讓他寄過來。”
“老家的雞就安全嗎?說不定飼料里的激素更多呢!”一想到孩子可能因為攝入過多的激素而影響發育,張娟的口氣越來越不好。
婆婆也很生氣,但不想再爭辯,明明是在老家連自己丈夫都不讓吃的母雞,專門帶過來給兒媳和孫女增加營養的,怎么反倒成為“罪證”了?
婆婆越想越生氣,和張娟大吵了一架后,氣沖沖地回了老家。
恰巧這時,張娟的隨軍手續也辦妥了。春季學期,李子沐轉到北京上小學,她暫時待業在家,每天照顧女兒一日三餐。
每到周末,張娟就帶著女兒到處看醫生,剛開始是在醫院打抑制劑,結果打了半年多又怕副作用大,便找了一名老中醫……每個周末,基本都奔波在為孩子尋醫問藥的路上。
飲食上,張娟更是查了很多資料,把不能吃的食品“負面清單”列了一大堆,弄得每天吃的菜都很相似,時間一長,女兒也是叫苦不迭。
李浩勸張娟順其自然、適可而止,不能為了一個所謂的早熟,就讓孩子過上“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我這是為女兒的未來負責。再說,要不是你媽弄的所謂土雞,孩子可能也就不會這樣,現在也不用受這個苦……”張娟的言辭激烈。
為了避免矛盾升級,李浩不再說話。
遠在蘇北的公婆,聽說了這些事后,因為心疼孩子,逢年過節便會寄一些東西過來,希望幫孩子增加點營養。
可張娟還是對老家的各種“土貨”心有偏見,常常是快遞一到,塞到冰箱了事。只有李浩在家下廚時,才會把那些東西拿出來做成菜肴。
饒是這樣,張娟也經常不讓女兒吃,她給李浩的理由是:“你父母寄來的,都是你喜歡吃的,我們不吃……”
因為張娟對老家又寄來“土貨”很不高興,李浩心里既憋悶,又忐忑。
回到家,見快遞箱還擺在客廳,張娟連拆都不愿意拆。李浩也不多言語,拿了剪刀就裁開了箱子,里面除了以往常見的泥螺、海蜇、肉丸、年糕之外,多了幾樣新菜品,有廣東臘腸,還有不少素包子。
李浩通過微信視頻電話詢問父母才知道,老家鎮上新開了兩家做香腸的店鋪,其中有一家,老板是廣東人,生意不錯。父母特意向廣東老板學習了廣東臘腸的做法,說用這種香腸做煲仔飯味道特別好。
“爸、媽,你們還知道煲仔飯呢?”李浩正通著視頻,正在廚房忙碌的張娟,過來主動和公婆打了招呼。
“小娟啊,媽真后悔,以前沒聽你的話,做菜要少油少鹽。”婆婆見到張娟,一臉愧色。原來,前段時間村里組織老年人體檢,公婆都查出了高血壓、高血糖等毛病,醫生專門要求他們改變飲食習慣,多吃粗糧淡飯。
“小娟,這次我聽醫生話了。我沒做醬肉包了,給你們寄過去的都是蘿卜、野菜餡的素包子,你們放心吃啊。”
“好的,謝謝媽。那你們也要多注意身體。”
張娟難得主動關心父母,這次讓李浩覺得有點意外,也有點感動。
通話結束,李浩把臘腸塞進了冰箱,肉圓、年糕、包子等分成了好幾份,自己留一份,其余的送給了關系好的同事。
等李浩剛送完東西回來,又被張娟拽著去了超市,她選了好幾種無糖營養品和保健品,讓他明天一早寄回老家去。
兩人提著東西往回走,路過一家新開的廣東糖水店。李浩拉著張娟走了進去,各點了一套姜撞奶和紅豆沙。
“我只希望,我們能夠把生活經營得跟這糖水一樣,甜蜜蜜的。”李浩的話,引得張娟連連點頭。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作者為駐京某部干事)
陳權(現役軍人)
李浩在這場家庭紛爭中,展現出了無奈與努力。他深知妻子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也理解父母的苦心和多年的生活習慣。面對婆媳之間的矛盾,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嘗試通過各種方式調和婆媳關系,比如下載煲湯視頻、陪母親燉湯等。這種主動作為的態度,體現了他對家庭的責任和擔當。
宋航(現役軍人)
很多軍人都像李浩一樣,因為缺席家庭生活,無法在家庭關系中起到充分的潤滑作用。這時候,婆媳分開住,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失為一種選擇。當然,現實生活中,因為照顧孩子等問題,婆媳不得不同住一個屋檐下。這就需要雙方換位思考,多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心平氣和地溝通,盡量避免矛盾和隔閡。
單文妍(軍嫂)
我想對張娟說,既然兩代人不得不因現實原因住在一起,既然選擇接受婆婆的幫助,那么就盡可能地互相尊重,尤其要體諒婆婆的不易。而且,轉變一個人的觀念、改變一個人的習慣,需要一個過程,對老人來說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劉巧苓(現役軍人岳母)
老人的有些生活方式、教養習慣,確實已經跟不上時代步伐,而且有的也應該改變。對于老年人來說,雖然改變起來比較困難,但我們可以抱著學習的態度,跟著年輕人一點一點學,自己一點一點變。這不僅有助于我們自身健康生活,而且能減少不必要的人際摩擦,讓我們在家庭中更感到舒適。另外,盡量不要在兒子面前指責兒媳,這無疑是給他增加壓力。作為父母,或許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不干涉。孩子能過好他們的生活,也是我們的幸福與成功。
楚涯(軍嫂、心理咨詢師)
從文中的表述看,這對婆媳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心理學中“首因效應”的影響。從婆媳尚未謀面,公婆就開始反對,到第一次見面,互相留下不好印象,這種初識負面認知為后續矛盾埋下了隱患。基于既有偏見,婆媳雙方在日常生活中的溝通交往,就更難客觀看待對方的言行,導致誤解與不滿日漸堆積。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注意“首因效應”的重要性,需要以開放和理性的態度去增進對他人的了解,從而有效化解潛在的矛盾。
芳華(退役軍人妻子、某三甲醫院主任護師)
我覺得文中婆婆的喂養方式,確實有待改進。因為成人口腔中可能含有各種細菌和病毒,這些病原體附著在咀嚼過的食物上,容易使孩子產生胃腸道癥狀,出現發熱、嘔吐及腹瀉等現象。另一方面,給孩子喂咀嚼后的食物,也不能鍛煉孩子自身的咀嚼能力,影響口腔肌肉和牙齒的發育。為了孩子的健康,建議家長們注意食物衛生,避免口對口喂食,同時注重均衡飲食,確保食物多樣化,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當然,文中的兒媳也存在過度焦慮的問題。孩子的生長發育有早有晚,且受多種因素影響,食物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不能過分強調這個因素,而忽視其他因素。建議家長們理性看待孩子的生長發育,關注孩子的整體健康狀況。如有必要,可酌情就醫,尋求多方面專業意見,獲取相關幫助。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