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設施葡萄栽培具有能夠實現高效、高產的特點。鄒平市作為設施葡萄栽培的重要區域,在這一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通過深入研究發現,鄒平市在設施葡萄栽培方面,特別是在設施選擇、土壤改良、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展現出了明顯的優勢。這些優勢不僅確保葡萄高產,還極大地提升葡萄的品質,使得鄒平市的設施葡萄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因此,鄒平市的設施葡萄豐產栽培技術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設施葡萄;豐產栽培技術;鄒平市
現代農業發展趨勢中,設施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通過高科技手段,如智能溫室、精準灌溉等,極大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并成功優化作物的生長環境。在眾多設施栽培作物中,葡萄以獨特的市場價值和廣泛的消費者基礎,成為設施栽培的重點對象。設施葡萄栽培不僅能夠有效提前或延遲葡萄的上市時間,從而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還能夠通過科學的管理,提高葡萄的產量和品質,進而顯著提升經濟效益。因此,設施葡萄栽培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鄒平市設施葡萄栽培概況
鄒平市,坐落于山東省,地理位置優越,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量適中,自然條件適合葡萄的生長。鄒平市在設施葡萄栽培方面起步較早,經歷了從傳統露地栽培向現代化設施栽培的轉型升級。隨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設施水平日益提高,品種結構不斷優化,市場影響力顯著增強。設施葡萄栽培不僅提高了葡萄的產量和品質,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包裝、物流、銷售等,為當地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1]。此外,設施葡萄栽培還促進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提升農民的科技素養和綜合素質,為鄒平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鄒平市的設施葡萄栽培技術
2.1設施選擇與優化
在鄒平市,設施葡萄栽培中常用的設施類型主要包括溫室和大棚。溫室具有較好的保溫、保濕性能,成為冬季和早春葡萄生長的理想選擇。大棚具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性,在夏季和秋季為葡萄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這些設施不僅能有效抵御自然災害,如低溫、霜凍、暴雨等,還通過人為調控,為葡萄生長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小氣候。在設施布局與規劃方面,鄒平市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根據氣候特點,溫室和大棚的布局遵循南北走向的原則,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照資源。據統計,鄒平市在設施葡萄栽培方面的設施布局與規劃使單位面積的土地利用率提高了近20%,有效增加了葡萄的產量。
在溫室和大棚的結構設計上,鄒平市采用先進的材料和設計理念,如雙層薄膜、保溫簾、通風窗等,來提高設施的保溫、保濕、通風等性能。這些優化措施不僅為葡萄生長提供更加穩定的環境,還能有效降低能耗,提高設施的經濟效益。例如,通過采用雙層薄膜技術,鄒平市的設施葡萄栽培溫室在冬季能夠保持較高的溫度,使得葡萄的生長周期得以延長,產量和品質均得到明顯提升。
此外,通過引入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對設施內環境的實時監測和精準調控,進一步提高設施的智能化水平和葡萄的生長效率。據統計,鄒平市在設施葡萄栽培方面的智能化改造,使得葡萄的產量提高了近15%,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2.2土壤改良與基肥施用
鄒平市設施葡萄栽培土壤在長期的種植過程中,面臨著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酸堿度失衡等問題,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葡萄的根系發育和養分吸收。
在施用有機肥方面,鄒平市的設施葡萄栽培區廣泛采用腐熟的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有機物料,堆肥發酵后施入土壤,以補充土壤中的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有機肥的施用不僅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還能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增強土壤的生態功能。同時,有機肥中的多種營養元素為葡萄生長提供了全面的營養支持。
深翻土壤的深度一般為30~40厘米,這一深度能夠有效打破土壤板結層,增加土壤通透性,促進根系下扎和養分吸收。深翻土壤還能將地表層的病蟲害和雜草種子深埋到地下,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深翻土壤的同時,結合施用有機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環境,為葡萄生長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在基肥施用方面,鄒平市在設施葡萄的栽培過程中,根據葡萄的生長需求和土壤養分狀況,選擇適宜的肥料種類和施用量。基肥主要以有機肥為主,配合適量的復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實現精準施肥。每畝地一般施用有機肥3000~4000千克,復合肥50~60千克,微量元素肥料根據土壤檢測結果適量添加。這種基肥施用方式既滿足了葡萄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又避免了養分浪費和環境污染[2]。
此外,鄒平市在設施葡萄的栽培過程中還注重基肥的施用時間和方法。基肥一般在秋季葡萄采收后至土壤封凍前施用,采用溝施或穴施的方式,將肥料均勻施入土壤,然后覆土掩埋。這種施用方式能夠確保肥料在土壤中緩慢分解,為葡萄根系提供持久的養分支持。
2.3葡萄品種選擇與苗木處理
鄒平市地處山東省中部,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為葡萄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在葡萄品種選擇上,鄒平市廣泛種植了夏黑、巨峰、紅地球等優質品種。夏黑葡萄具有濃郁的果香、緊致的果肉和較高的糖度,深受消費者喜愛。巨峰葡萄果穗大、果實飽滿、風味獨特而出名。紅地球葡萄具有鮮艷的紅色外觀、甜美的口感和較長的貨架期,成為市場上的熱銷品種。這些品種不僅適應了鄒平市的氣候條件,還滿足了消費者對葡萄品質多樣化的需求。
在苗木處理方面,鄒平市在設施葡萄的栽培過程中采用科學的處理方法,確保苗木的健康生長和成活率。首先,對引進的葡萄苗木進行嚴格的檢疫,剔除帶有病蟲害的苗木,確保引進的苗木健康、無病蟲害。然后,對苗木進行修剪,去除多余的枝條和葉片,以減少蒸騰作用,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同時,對苗木的根部進行修剪,去除受損和干枯的根系,促進新根的生長。在藥劑處理方面,采用低毒、高效、環保的藥劑進行苗木處理。常用的藥劑有多菌靈、代森錳鋅等。多菌靈是一種廣譜殺菌劑,對葡萄苗木的多種病害具有防治效果。在進行苗木處理時,將一般為種子質量0.2%~0.3%的多菌靈配制成水溶液,對苗木進行浸泡處理,浸泡時間為1~2小時。代森錳鋅是一種保護性殺菌劑,主要用于預防葡萄苗木的病害。在進行苗木處理時,用代森錳鋅500~800倍液對苗木進行噴霧處理,噴霧要均勻,確保苗木表面充分濕潤。經過藥劑處理后,將苗木置于陰涼、通風處晾干,待苗木表面無明顯水珠后即可進行移栽[3]。
2.4葡萄栽培與定植
在栽培操作上,設施葡萄栽培注重細節,從坑穴的準備到定植后的管理,每一步都力求科學、精細。設施葡萄栽培的坑穴通常被挖成深約60厘米、直徑約80厘米的圓形或方形。這樣的坑穴深度既能保證葡萄根系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又能使根系深入土壤,吸收更多的養分和水分。同時,坑穴的直徑也確保了葡萄根系在生長過程中不會受到過多的擠壓,有利于根系的擴展和發育。在定植密度與方式上,鄒平市在進行設施葡萄栽培時遵循合理密植的原則。一般來說,每畝地種植葡萄的株數控制在200~250株,株行距根據葡萄品種的生長習性和設施條件進行適當調整。例如,對于生長勢較強的品種,株行距可以適當放寬,以保證葡萄間的通風和光照充足。而對于生長勢較弱的品種,可以適當縮小株行距,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這樣的定植密度和方式既保證了葡萄間的合理布局,又避免了過密或過疏所導致的通風不良、光照不足等問題。
修剪通常包括冬季修剪和夏季修剪兩部分。冬季修剪主要在葡萄落葉后進行,目的是去除病弱枝、過密枝和交叉枝,使葡萄樹形更加合理,通風透光性更好。夏季修剪則主要在葡萄生長期進行,通過摘心、抹芽等措施,控制葡萄新梢的生長速度和數量,促進葡萄的花芽分化和果實發育。在葡萄新梢長到一定長度時,及時摘除新梢的頂端部分,可以促使葡萄新梢停止生長,轉而將養分輸送到果實和根系中,有利于葡萄的增產和提質。在葡萄新梢生長過程中,需要及時將新梢均勻地綁縛在架面上,以防止風吹擺動造成損傷。綁蔓時,要注意將新梢綁縛在架面的鐵絲或竹竿上,并保持一定的傾斜角度,使新梢能夠自然下垂,有利于葡萄的通風和光照。
2.5溫度與濕度控制
葡萄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溫度和濕度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設施葡萄栽培過程中,需要根據葡萄的生長階段進行精準的溫度與濕度控制。在休眠期,葡萄需要一定的低溫環境來積累養分和解除休眠。鄒平市在設施葡萄的栽培過程中,通常將休眠期的溫度控制在0~7℃,最高不超過10℃,最低不低于-3℃,確保葡萄能夠順利進入下一個生長階段。同時,休眠期的濕度控制在80%~90%,保證土壤和空氣適度濕潤,有利于葡萄根系的保濕和養分的吸收。葡萄進入新梢生長期和開花期,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新梢生長期和開花期的溫度控制在20~28℃,夜間溫度控制在10~18℃,以保持葡萄的正常生長和開花散粉。此時,設施內的濕度需要適當降低,新梢生長期的濕度控制在70%~75%,土壤相對濕度控制在75%~80%;開花期的濕度控制在50%~60%,土壤相對濕度控制在60%~65%,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提高授粉受精的成功率。
果實生長期的溫度控制在25~30℃,夜間溫度控制在18~22℃,以促進果實的迅速膨大和發育。成熟期的溫度控制在28~30℃,夜間溫度控制在18~20℃,同時加大晝夜溫差,以促進果實的著色和成熟。此時,設施內的濕度需要控制在60%~70%,土壤相對濕度控制在60%~65%,減少裂果和提高果實的品質[4]。
2.6水肥管理與灌溉技術
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有效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促進了葡萄的健康生長和優質產出。該技術將灌溉與施肥相結合,通過管道系統將水分和養分直接輸送到葡萄根系附近,實現了水肥同步供應和精準管理。在水分管理方面,鄒平市根據葡萄生長階段和氣候條件,合理調整灌溉量和灌溉時間。在萌芽期和新梢生長期,葡萄對水分的需求較高,此時需要增加灌溉量,保持土壤濕潤,促進葡萄的正常生長。在開花期和果實成熟期,為了控制濕度,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灌溉量應適當減少。在萌芽期和新梢生長期,每畝地每次的灌溉量為30~40立方米,灌溉間隔為3~5天;在開花期和果實成熟期,每畝地每次的灌溉量為20~30立方米,灌溉間隔為5~7天。
在肥料管理方面,鄒平市結合土壤檢測結果和葡萄生長需求,制訂科學的施肥計劃。在追肥階段,根據葡萄的生長情況和土壤養分狀況,適時補充氮、磷、鉀等營養元素。例如,在花前追肥階段,每畝地施用尿素15~20千克、磷酸二銨10~15千克;而在果實膨大期,每畝地施用硫酸鉀20~25千克,滿足葡萄對養分的需求。
鄒平市在設施葡萄的栽培過程中,廣泛采用滴灌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滴灌技術通過滴頭將水分直接滴入土壤,減少水分的蒸發和浪費,提高灌溉效率。噴灌技術通過噴頭將水分均勻噴灑在葡萄葉片和果實上,既滿足葡萄對水分的需求,又有利于降低設施內的溫度和濕度,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7病蟲害防治技術
在鄒平市設施葡萄的栽培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種類主要包括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黑痘病、綠盲蝽、蚜蟲、瓜絹螟、薊馬等。這些病蟲害的發生規律與葡萄的生長周期、氣候條件及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關。例如,霜霉病在5月至9月雨量充沛的季節容易發生,主要危害葡萄葉片,導致葉片早衰、脫落,影響葡萄植株的營養積累和果實品質。綠盲蝽等害蟲主要在早春危害芽苞、新梢和幼果,形成孔洞和“破葉瘋”,對葡萄的生長和產量造成嚴重影響。
針對鄒平市設施葡萄栽培過程中的病蟲害問題,應采取綜合防治策略,包括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農業防治通過加強葡萄園的清潔管理,及時清除病葉、病枝和修剪后的枯枝落葉,減少病蟲害的滋生場所。同時,合理控制葡萄的定植密度和方式,保證葡萄間的通風和光照,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生物防治利用天敵、生物制劑等自然因素對病蟲害進行防治。例如,可以釋放天敵如瓢蟲、草蛉等來控制蚜蟲等害蟲的數量,也可以使用生物制劑如阿維菌素、BT制劑等來防治病害。在病蟲害發生嚴重時,需要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但應注意選擇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藥品種,并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說明進行施用。每畝地的具體用量、濃度和次數應根據病蟲害的種類、發生程度和葡萄的生長階段來確定。例如,在防治霜霉病時,可以使用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畝地每次的用量為20~30升,每隔7~10天防治一次,連續防治2~3次。在防治綠盲蝽等害蟲時,可以使用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畝地每次的用量同樣為20~30升,根據害蟲發生情況靈活調整防治次數[5]。
綜上所述,設施葡萄豐產栽培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大幅提升葡萄的產量與品質,還能有效抵御自然災害的侵襲,確保葡萄產業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通過科學的水肥管理、精細的病蟲害防治及先進的灌溉技術,實現對葡萄生長環境的精準調控,為葡萄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設施葡萄豐產栽培技術將更加智能化與綠色化,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優質和健康的葡萄產品。
參考文獻:
[1]高靜.鞍山地區設施葡萄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3(10)∶66-67.
[2]王志鵬,孫興華,孫培博,等.設施葡萄當年扦插當年豐產秋延遲栽培技術[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21(1)∶17-20.
[3]張鐵兵.設施葡萄促早栽培連年豐產栽培技術——平茬更新[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20(8)∶16-17.
[4]師占海,陳文朝,王道瑛.河北省懷來縣設施葡萄促早優質豐產栽培技術[J].北方果樹,2019(2)∶22-24.
[5]王道瑛,陳文朝.設施葡萄促早優質豐產栽培技術[J].西北園藝(果樹),2019(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