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產業化發展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方法。若想實現農村產業化發展,不僅需要對當前的市場產業發展規模和方向進行調查與分析,還需要結合當地農業發展情況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方法和途徑進行思考。本文將從農業產業化發展概述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優化策略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化發展;發展模式
引言
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提高農民經濟收益,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農業產業化發展也成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一項重要任務。雖然近幾年我國在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依舊會存在一定不足。為此,為了強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效果,構建完善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需要相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做到與時俱進,客觀分析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弊端,并不斷優化與完善,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動力。
1農業產業化發展概述
1.1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席總書記在對社會矛盾變化進行分析,對社會當前發展形勢進行把握的基礎上而提出的戰略規劃。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目標就是實現農村農業的現代化發展。由于我國城鄉在經濟發展上具有顯著的差異,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意味著我國需要在沒有發達國家經驗支持的背景下縮小城鄉差距,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促進鄉村經濟和文化發展。
總的來說,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區域性的特點,即我國不同區域農村經濟、發展方向等都有所不同,需要結合不同農村地區的具體情況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鄉村振興戰略還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即鄉村發展主要是以產業、文化、生態、人才等作為主要內容,實現鄉村綜合性全面發展。
1.2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村產業化發展是指在農村發展的過程中,更加重視市場發展和經濟效益提升,以專業化農業生產以及規模化經營發展作為主要方式,使農村農業更加穩定地運行。從本質上來說,農業產業化發展就是對先進技術進行利用,使傳統農業朝著現代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借此方式推動農業生產、銷售等技術的進步,進而促進農村農業經濟發展。
與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相比,農業產業化發展呈現出市場化、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特點。市場化特點體現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將市場因素考慮在內,對農業生產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合理化分配和使用,需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完成農產品生產、銷售等環節的工作。區域化特點體現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在特定區域內開展,構建區域化的農業生產體系,加強區域內農業生產建設。專業化特點體現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需對農業生產技術、銷售服務等都具有嚴格的要求,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與幫助。規模化特點體現在農業產業化生產是以擴大農業生產規模為中心,通過擴大規模、增加效益等方式獲取更高的利益[1]。
2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優化策略
2.1提升農業生產力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對農產品質量要求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農業生產中獲取的利益與其投入并不一定成正比,使得許多農民不愿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部分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民甚至還會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使農民遭受經濟上的損失,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民不愿在農業生產上投入過多的人力和財力。再加上農村地區進城務工人數的增多,家中老人年齡較大,沒有體力和精力從事農業生產工作,使得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力并不高,這些因素都會不利于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難以促進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結合農村現存的農業生產力有待提高的實際情況,需要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進行合理的應對,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2]。為提升農業生產力,具體開展措施如下:
2.1.1目前農村農業生產力低下已經成為阻礙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許多農村不愿耕種、無力耕種等也是相關部門當前需要解決的重點,只有真正從農民的角度出發,為農民考慮,才能夠激發農民的耕種熱情,讓農民樂于投入到農業生產活動當中,創造更高的價值,推動農業發展。
2.1.2我國多數農村地區都已經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需要對農村農業生產的情況進行監管,在必要情況下還可采用福利政策、補貼政策等方式,為農民農業種植提供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并為農民承擔一部分農業損失,采取分擔損失、獨享收益的農業生產模式,更好地應對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問題,提高農村農業生產收入,同樣可以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加農業經濟收益。
2.1.3當地政府應當通過優化農業生產方式與方法等手段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對農村農業生產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設計,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所需的設施用地進行構建,為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做好前期規劃,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3]。
2.2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在部分農村地區,由于對農業生產的認知有待提升,想要以工業生產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將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投入到工業企業和工業生產當中,使得農業的主體地位被忽視。部分農村地區在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上需進一步完善,當地農民想要進行農業生產,也會受到農業基礎設施的影響,而難以開展農業生產作業。雖然部分農民為了生產而自發籌募資金建設基礎設施,但是因資金籌集難度大而擱置。此外,在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背景下,農業生產對資金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但由于涉農主體在融資渠道需增加,在無法融到充足資金的情況下難以順利開展農業生產活動,使得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受到影響。雖然許多農村金融機構可以為涉農主體提供借貸服務,但因為一些涉農主體尚未達到借貸標準,可借貸的金額有限,難以獲取充足貸款的情況,會影響涉農主體經營規模的擴張,影響農業產業化發展。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對當地的產業發展優勢進行分析,尋求產業發展上的平衡,偏向農業產業化發展,并在發展中投入大量的資金推動發展進程。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2.2.1當地政府需要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力度,在政策上也需要向農業的方向傾斜,堅持優先發展農業,借助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鄉村振興。例如,當地政府可以增加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對農業生產進行補貼和扶持,激發當地農民的農業生產熱情,使其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發展當中。當地政府還可以實現財政資金的合理配置,加強與當地龍頭企業或社會資本的合作,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豐富農業生產資金來源。
2.2.2當地還需要對農村金融體系進行完善,構建一個適合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規模化經營的金融機制和扶持政策,對涉農主體進行中長期借貸,降低涉農主體的借貸標準,給予其一定的優惠,這樣可以滿足涉農主體對資金的差異化需求,也可以促進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此外,當地還可以對農業政策保險進行優化與擴充,提高賠付比例,降低賠付標準,讓農民在政策的支持下降低農業生產所需承擔的風險,使農民重拾農業生產的熱情,保證農民的利益。
2.3構建健全服務體系
目前,多數農業產業服務都是由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提供,但由于部分農村地區服務人員對知識掌握需完善,導致其難以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有效的服務內容,在服務質量上也需進一步提升。具體來說,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充足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善于管理的人才以及較多的勞動力,但當前農村地區人才外流形勢顯著,農業產業服務中心的人員對農業生產專業知識了解不夠充分,無法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有效幫助。在農業技術水平上,農業產業服務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不多,且農業產業化發展對技術人員的要求比較高,許多地區的農業產業服務中心在缺乏專業性技術人員的情況下,無法對當地農業生產進行技術上的高效指導,讓農民掌握先進農業生產技術,難以推動農村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所以,需針對農業服務體系實施構建及完善。為促進農業服務體系完善,相關部門需要結合產生的原因,積極構建健全的農業服務體系,提高農業服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做好人才和服務上的保障。采取措施如下:
2.3.1高質量的社會服務組織可以給農民提供更多經驗、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幫助,所以當地應當優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民與其他涉農主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使其實現轉化,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農民來說,其在農業生產中所需要的資金成本較多,在為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時候,應當從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的角度出發,讓農民以更低的成本生產出更高質量的農產品。
2.3.2若在農村農業生產中出現農業信息獲取不及時、信息不對稱等情況,就會影響農產品的順利銷售,在構建服務體系的過程中,還需要對信息化服務體系進行優化,為農民以及涉農主體提供充足的農業信息,實現市場需求和農產品供需等資源的共享,更好地解決農民和涉農主體在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方面的不足。例如,當地可以開發數據服務平臺,為農民和涉農主體提供農產品市場價格動態化監控、產銷對接、農產品配送等方面的服務[4]。
2.3.3技術服務也是農業產業化生產中的關鍵,當地還需要加強技術部門的建設,引進大量的農業技術人才,對農業技術進行研究和推廣,將更先進的技術應用到農產品生產中,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2.4優化利益分配機制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當地企業主要為農民提供技術、市場等方面的支持與幫助,農民在其中主要充當勞動者、生產者的角色,雖然雙方都具有較多的付出,但由于企業在農業產業化生產中的投入較多,所需回收的成本比較多,導致企業和農民的利潤空間較小,在利潤分配上難免會出現不均的情況。此外,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部分企業和農民在合同中可能會出現模糊的內容,在風險承擔方面也并未清晰劃分,影響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合作情況,農業產業化發展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因此,針對利益分配機制需要進一步優化和改善。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若想激發農民的農業生產熱情以及龍頭企業和社會資本在農業生產中的資金投入,就需要圍繞經濟利益為中心,使二者形成互惠互利的關系,長期合作,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鄉村振興。具體來說,涉農企業在構建利益分配機制的時候,需要與農民簽訂規范化合同,對合同中的各項條款進行明確,對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進行明確,按照雙方在農業生產中的投入實現利益的合理分配,并以多種方式實現企業、農民、市場、合作社等主體的融合,使其各方在農業生產和銷售中都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此外,企業還可以借助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使多方構建起利益共同體,多方的權益受到保障,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只有實現多方的有效聯動,發揮各方的價值,才能夠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高質量發展,使各方的利益有所提高,促進鄉村振興。
2.5豐富農產品流通渠道
在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農產品流通也是農業生產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加強農產品流通才能夠提升農產品的價值。但是,因部分農村地區農產品流通受到限制,導致當地農產品無法銷售到其他地區,進而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民與市場之間需加強改進以及市場體系需進一步完善。首先,從農民與市場的矛盾來說,多數農民都是以小規模生產為主,農產品也呈現出季節性的特點,再加上農戶生產出農產品質量無法保障,品相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使得市場供需呈現出不穩定的特點,農民賣不出去,客戶買不到。從市場體系的角度來說,不同區域之間存在著市場分割和壟斷性的特點,使得農產品難以實現跨區域流通。農產品銷售不出去就會對農民造成經濟損失,農民開展農業生產的意愿也會下降。因此,需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流通渠道,確保農產品得以良好流通。在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想要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還需要豐富農產品流通渠道,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速度,擴大農產品的流通范圍。最常見的方式就是當地龍頭企業與使用農產品為原材料的企業進行聯系,為其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作為原材料,可以一次性銷售大量的農產品。但若想被企業認可,則需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對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進行規定,將先進技術應用到農產品生產中,做好農產品質量的監督,避免各方權益受侵害,與企業維持良好的合作關系。此外,當地政府還可以鼓勵構建以當地龍頭企業為中心的市場環境,直接對接市場需求,不僅可以一次性完成農產品的生產、收購等環節,也能夠使農產品的價值得到提升,降低農產品交易的成本[5]。
3結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國家政策、政府政策扶持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較大的幫助,有助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為此,相關部門需要認識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性,并對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困境和阻礙因素進行分析,尋找產生的原因,采用推動加大資金投入、健全服務體系、優化利益分配、擴大產品流通等方式,優化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發展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慶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杞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J].山西農經,2023(20)∶166-168.
[2]徐丹璐,周娟,王俊峰,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徑分析——以宣威市為例[J].熱帶農業工程,2023,47(5)∶95-98.
[3]劉穎.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問題與對策[J].農村實用技術, 2023(10)∶44-45.
[4]劉帥.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產業化發展對農戶的影響——評《農業產業化對農戶生計的影響研究》[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3,38(5)∶117-118.
[5]李亞巖.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產業化發展創新策略探析[J].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2023(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