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10 月30 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 2024 年11 月4 日凌晨1 時24分左右,在軌飛行總時長達192 天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地面,葉光富、李聰和李廣蘇三位航天員圓滿完成任務。
航天員們要在太空里生活這么長時間,他們每天都干了些啥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很簡單,肯定跟在地面一樣唄,除了吃飯、工作、娛樂和休息之外還能有啥?沒錯,還真就是這幾方面的內容,但在太空里做這幾樣事情都是有講究的。
空間站的日常管理
空間站是復雜而緊密的系統,平日里也需要維護,這時航天員就會變身檢修人員,每天都要例行檢查各個系統,例如生命保障系統、電子系統和核心系統等重要系統,確保這些系統穩定運行,排除隱患。同時他們也要充當倉庫管理員,把每天使用的食物、水、備用零件和實驗儀器準備好,確保空間站的“倉庫”井井有條。神舟十八號乘組還精心照料了“太空菜園”,并首次在空間站度過了中秋節和國慶節。
艙外活動與作業
把艙內工作做完之后,航天員們還會在計劃下進行艙外作業。要知道,在太空環境中,航天員要面對真空、高低溫、太陽輻射和微流星等惡劣環境,這些因素讓航天員時刻面臨巨大風險。我國已經有了先進的艙外航天服,它相當于一個小型的飛行器,可以為航天員提供單次8 小時的壓力防護、熱防護、輻射防護以及氧氣等生命保障。
穿上艙外航天服,航天員要進行太空行走以及在空間站內不能完成的工作。神舟十八號乘組的三位航天員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的配合支持下,為空間站艙外管路、電纜及關鍵設備安裝了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并完成了艙外巡檢任務。
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實驗
我國每一個航天員都是一人多能,他們需要在空間站里進行科研工作。神舟十八號的航天員利用夢天艙內的高溫材料科學實驗柜持續開展實驗,對于改善材料性能以及促進地面相關材料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神舟十九號乘組也已如期推進了細胞學研究等多項空間科學實驗。中國的空間站目前搭載的實驗柜能開展航天醫學、空間生命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科學等技術研究。
進行航天員的自身健康管理
失重狀態下,航天員的身體會發生很多變化,例如失重環境會導致航天員的血液分布發生改變,身體下肢的血液會上涌。為此空間站里除了工作區之外,還設立了必備的衛生區、獨立睡眠區和重要的鍛煉區。
中國空間站的健身區配備了太空自行車、太空跑臺、抗阻鍛煉裝置等設施。這些設備與地面的類似設備相比,增加了重力模擬裝置,這樣一來航天員就相當于能在正常重力環境下進行鍛煉。
神舟十八號乘組還利用腦電帽等設備,完成了腦力負荷任務及模擬航天駕駛任務。神舟十九號乘組則在地面科研人員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全系統壓力應急演練和醫療救護在軌訓練。
此外,航天員們還需要定期完成心境狀態問卷、睡眠質量調查問卷和情緒圖片測驗等項目,以探究中長期飛行對航天員情緒狀態、人體節律的影響。這些數據都會被記錄下來,反饋給地面醫學專家進行分析,為人類更遙遠的太空飛行和探索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