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國內無線移動通信系統中,5G 通信的應用場景日益增多。雖然5G 的表現目前存在一些爭議,但它的推廣使用仍在逐步展開。正如十年前4G 逐漸取代3G,以及21 世紀初3G 開始取代2G并迅速發展一樣,相信不久之后,實用化的6G 通信技術也將投入使用。
6G,即第六代移動通信標準,也被稱為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其相關概念最早是在2018 年前后提出的。雖然具體標準和形態尚不確定,但普遍認為,其最終形態必須全部或者部分地滿足2030 年代的信息技術需求。屆時,可能的需求包括了以下這些部分:
智能連接 隨著AI 技術的發展,6G 網絡架構需要考慮AI 發展的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基于AI 而設計。最終實現大量聯網設備的普遍智能化,甚至讓整個網絡通過AI 來進行智能化管理。
深度連接 基于4G、5G 通信技術,6G 網絡架構應當做到連接對象活動空間的深度擴展,增強感知交互,深入挖掘物理網絡世界的數據,乃至實現與人類神經系統的深入交互 (人機接口)。
全息連接和泛在連接 前者指對VR/AR 技術(虛擬現實技術/ 增強現實技術)的廣泛應用,后者指海—陸—空—天隨時隨地的連接和一體化通信,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個無縫融合、延遲僅為毫秒級的智能互聯世界。
到目前為止,6G 的各項相關概念還處于較為初步的狀態,但用于建立6G 體系的基礎技術已經完善。
例如,目前隨著以星鏈系統為代表的軌道通信衛星的大量發射入軌,以及相應的接收設備和通信算法的發展,海—陸—空—天一體化通信已經初見雛形。在2021 年開始的“元宇宙”熱潮中,現有的VR/AR 技術在軟件和硬件方面均已經有了一定的突破,并已開始在部分領域實現實用化。人機接口技術的發展水平雖然還處于相對初步的階段,但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而近年來,AI 技術的發展也處于相對的“快車道”中,智能化設備的設計與生產同樣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果要實現目前的6G 相關設想,幾個必要的技術難關是必須攻克的:首先是網絡的進一步提速,需要從目前的GB/ 秒級別提升到TB/秒(萬億字節每秒)水平,亦即進入太比特時代,以實現必要的高速率、低時延。否則,前文提到的各項技術都會因為信息傳輸速度不足而無法展開。而相應的,遍布人類生活的大量網絡設備需要盡快降低能耗、提高能效,讓每比特信息傳輸的能量消耗盡可能地低,以應對能耗負擔。除此之外,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在太赫茲通信理論、可見光通信技術、新頻譜通信技術、信號采樣機制、信道編碼與調和機制等方面,都必須取得相應的發展和突破。
最后,6G 技術愿景的實現,還需要應對許多非技術因素的挑戰。比如,與各種產業領域結合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行業壁壘、頻譜的分配、用戶習慣和法律規定問題等。只有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6G 技術才能逐步推進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