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北部、太湖之畔有這樣一座小城:它的面積不到6000 平方公里,卻孕育了燦爛的絲、瓷、筆、茶等文化,可謂是地理上“低調”,文化上“奢華”。它就是歷史名城——湖州。
山水清遠,東坡嚴選
湖州的建城史可追溯至戰國時期,春申君黃歇徙封于此,置菰城縣。隋朝時設立州府,因其靠近太湖,故更名為“湖州”,這一稱呼流傳至今。
一座城市的聞名往往離不開名人效應,湖州的城市代言人首推蘇軾。
1072 年冬天,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受遣前往湖州,協助知州孫覺進行堤堰勘察與水患治理。公務之余,他陶醉于湖州的山水風貌,盛贊其“東晉善地,山水清遠”。這是他第一次與湖州結緣。之后他又四次到訪湖州,留下了不少詩文。這里有“尚愛此山看不足”的道場山、“震澤浮云天”的飛英塔、“萬瓦浮青冥”的峴山亭和“十里盡風荷”的法華山。
風景已然如畫,美食也不遑多讓。太湖銀魚、烏程清酒、梅溪木瓜、顧渚茶牙,無不令人回味無窮。徜徉在這富庶清絕之地,勤勉如蘇軾也不免發出“樂哉無一事,何處不清涼”的感嘆。
一枚“穿越”4700年的絹片
湖州,還有著“絲綢之府”的美譽。1958 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州南郊錢山漾新石器遺址中,發現了一小片沒有碳化的絹片,它來自4700 多年前,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指甲蓋大小的織物上分布著40 根較為均勻的經緯絲線,展現了遠古時期的絲織技藝。
在桑蠶絲織領域,湖州人一直苦心耕耘。首先是桑種的改良,太湖流域原先的桑樹稱“荊桑”,是一種需要用桑梯來采的高大桑樹,所產桑葉既小又薄,出葉率不高。宋代時,湖州蠶農通過荊桑與魯桑的嫁接,培育出了一種植株矮小、葉厚、豐產的新品種——湖桑,以這種桑葉飼蠶,“蠶大,多得絲”。
其次是蠶種的選育,據《天工開物》記載,蠶農采用“早雄配晚雌”的方法培養出活力強的佳種,開創我國古代雜交育蠶種先河。繅絲織造方面的技藝也日益精進……湖州自唐代起即為蠶絲的重要產區。
明清時期,湖州蠶絲全國聞名,每當新絲上市,無論是私家商賈,還是官方織造,都會來此收選生絲,以其為原料織造的綢緞“光華不褪色,不沾塵,皺折易直”,故它也被清朝皇室指名用于制作鳳衣龍袍。
走出南潯搖櫓,閃耀于世界舞臺
“湖絲惟七里者尤佳。”七里即南潯輯里,此處生產的湖絲具有細、圓、勻、堅、白、凈、柔、韌八大特色,而且絲身光潔柔潤,富于拉力,能懸掛8 枚銅錢而不斷,備受時人青睞。
輯里絲使南潯成為周邊地區的生絲集散中心,撐起了南潯經濟的一片天。南潯鎮上略有資產者,無不以銷售湖絲起家,涌現出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群體,民間俗稱“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資產五百萬以上的謂之“象”,一百萬到五百萬的為“牛”,三十萬到一百萬的為“狗”。
在一片搖櫓聲中,輯里湖絲也逐漸從南潯走向國際。1851年,買辦商人徐榮村帶著12 包自己經營的“榮記湖絲”,漂洋過海到英國倫敦參加第一屆萬國工業產品博覽會,盡管包裝簡陋,但湖絲還是以其過硬的實力征服了評委,一舉拿下金獎。1926 年在美國費城世博會上,輯里湖絲再次大放異彩獲得甲等大獎。自此,輯里湖絲名聲大噪,進一步拓展了海外市場。
歷經千年傳承,如何讓湖絲產業和湖絲文化在新時代保持活力,煥發生機?不少人正嘗試給出答案:湖絲企業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讓優質蠶種走出國門,暢銷海外;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創新湖絲科技應用,如提取蠶絲蛋白制作存儲硬盤,首創蠶絲腦機接口以探索視覺恢復之法,使傳統非遺在科技的植入下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