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藝術王國”,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不僅數量眾多、品類豐富,而且精美華麗、造型獨特,件件都堪稱藝術品。這么多“美物”,每一件都向我們展現了中山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發達的手工業水平,而制造出這些國寶文物的中山國匠人更是個個身懷絕技。現在,讓我們來一一了解下他們的“拿手絕活”吧!

2300 多年前,有一位技藝精湛的中山國工匠,他制造了一件形狀如同茂盛大樹的銅燈——十五連盞銅燈。銅燈的“枝頭” 上共有1 5 只燈盤,有高有低,好像一層層繁密的樹葉。“枝干”上有彎曲盤繞的螭(chī)龍、嘰喳鳴叫的小鳥,還有一群嬉戲玩耍的小猴。小猴有的蹲坐在“枝條”上,有的正在四肢并用向上攀爬,十分生動頑皮。另外,銅燈的底座上還站立著兩個男俑, 他們正在拋灑食物逗弄猴群。這件銅燈裝飾了這么豐富的人物和動物,可真是棵“熱鬧”的大樹呀!
但是這位工匠可不滿足于此,美觀是其次,實用才是第一位。為了讓十五連盞銅燈使用起來更加方便,他在銅燈造型中巧妙地運用了榫卯結構。
十五連盞銅燈上都有哪些部位使用了榫卯結構呢?睜大眼睛仔細尋找,你就會發現“大樹”的“枝干”共由八節組成,每兩節之間都是用榫卯來進行連接的。這樣一來使用者不僅可以輕松拆卸,還能根據不同的使用場合,調整燈體的高度,以滿足不同的照明需求。
另外,15 只燈盤也是采用榫卯結構安插在“枝干”上的。巧妙的是,每個榫頭的形狀各不相同,這樣設計的好處就是人們在使用的時候能夠方便區分辨認,降低安裝難度,減少安裝時間。想象一下,夜晚的時候房間里亮著這樣一盞燈,該是多么美妙啊!
下面出場的“戠”(6 $H ),同樣是一位出色的中山國工匠,他制作了三件堪稱絕妙的精美屏風座,分別是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錯金銀銅犀牛屏風座以及錯金銀銅牛屏風座,它們可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屏風實物呢。
這“三兄弟”的名字都很長,還特別相似,所以呀,它們也是需要配套使用的,三兄弟可以組成一套華美的屏風底座。就拿其中的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來說吧,它的造型獨特生動,表現了一只猛虎張開血盆大口,正在貪婪地撕咬一只小鹿。被抓住的小鹿,尾巴向上翹起,正在用盡最后一絲氣力掙扎。看到這件屏風座,你是不是依稀聽到了老虎兇猛的怒吼和小鹿無助的哀鳴呢?
這位叫戠的工匠能營造出這樣逼真傳神的情景,除了立體的動物形象外,也離不開“錯金銀”工藝的加持。那么,什么叫“錯金銀”呢?錯金銀是一種金屬加工工藝。工匠在制作時,首先要按照設計好的花紋,在堅硬的青銅器表面刻出凹槽,然后把金或者銀嵌到凹槽中,最后使用錯石把表面打磨光滑。遠遠看上去就像是把金、銀兩種金屬“涂畫”在青銅器表面一樣,燦爛奪目。
金銀交錯的紋飾不僅使屏風座顯得雍容華貴,也讓動物造型看上去更加栩栩如生。比如老虎的頭部、脖子、后背等部位都錯有金色條斑花紋,特別像它油潤潤、光亮亮的毛皮。配合著老虎的造型,不同大小、形狀的錯金銀花紋和線條生動地呈現出了老虎彎曲的脊柱、有力的肌肉和扭動的尾巴等細節。小鹿身上,也利用錯金銀工藝裝飾了大面積梅花形狀的斑點紋,把它斑斕、柔軟的皮毛巧妙地表現出來。老虎和小鹿因此看上去更加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看來“戠”不僅技藝高超,同樣也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啊!



最后出場的這位工匠,同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書法家”。說到書法,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山國的文字。這要從“中山三器”說起。在中山國都城遺址出土的眾多精美文物中,有三個“大家伙”格外醒目,分別是中山王鐵足銅鼎、中山王刻銘銅方壺、( )銅圓壺。由于它們都帶有大量銘文,并且記載了有關中山國歷史的重要史實,所以被稱為“中山三器”。“中山三器”上的銘文就是中山國獨樹一幟的字體——“中山篆”。它是中山人在篆書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了其他諸侯國的經驗,所創造出來的獨一無二、帶有裝飾效果的美麗文字。
那么,“中山篆”究竟是怎么出現在青銅器上的呢?據史料記載,古人制作銘文的方法主要有鑄造和鏨( )刻兩種。專家們分析,“中山三器”上面的銘文主要是刻制而成的。也就是說,制作的時候,工匠需要先把“中山三器”的造型鑄造完成,再使用尖銳的刻刀在青銅器的表面進行刻畫,這樣“寫”出來的“中山篆”又細又淺,十分秀麗。細細觀察這些文字,你會發現“中山篆”整體瘦長,而且簡潔流暢,橫豎筆畫剛直有力,圓弧位置均勻流暢。跟我們平時用紙筆寫字不同,中山國的工匠能在如此堅硬的金屬上面,刻出這樣工整秀麗、深淺均勻的文字,真是不可思議。
如今,我們站在中山國的這些“美物”面前,不僅是在欣賞一件件藝術品,更是在與中山國的獨特文化共鳴。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美的追求、對技藝的傳承、對文化的尊重與保護,始終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始終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讓我們帶著這份敬畏與熱愛,繼續探索、學習并傳承寶貴的文化遺產,讓中山國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們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