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體上出現“刷醫保買華為手表”的熱潮,多地網友分享“使用醫保購買華為WATCH D2”的攻略。2月9日,《中國新聞周刊》咨詢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多地的藥店,均表示可以使用醫保個人賬戶購買華為WATCH D2,但是多數藥店沒有現貨,需要預訂或調貨。
伴隨著攻略而來的還有爭議。
據華為官網信息,華為WATCH D2的產品名稱為腕部動態血壓記錄儀,主打動態血壓檢測,但還具備其他智能手表常見功能,如藍牙通話、NFC功能、支持多種運動模式等等。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11月26日,華為WATCH D2正式發布,定價為2988元。該產品獲得了多個國家醫療器械認證。
2024年8月,該產品獲得廣東省藥監局頒發的第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屬于廣東省政策規定的可用個人賬戶支付的“醫療器械”。2021年出臺的《廣東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實施辦法》中規定,醫保個人賬戶可用于在定點零售藥店購買“醫療器械”。上海、湖南等地也規定個人賬戶可用于支付在定點零售藥店購買醫療器械發生的由個人負擔的費用。
此前,國家醫保局工作人員曾對媒體表示:“大體上來說,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的產品是可以走醫保付款的,但具體還要看當地是否有其他的相關政策。”
多位專家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通過專用于醫療費用的醫保個人賬戶購買華為手表,背后存在醫療器械界定標準不清晰的問題,造成大眾對個人賬戶的誤解,可能導致醫療資金使用泛化的風險。
“需要預訂,最快15日有貨,加我們店微信付定金200元排號就行。”2月9日,廣東廣州健民醫藥粵墾路店一位工作人員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這款智能手表近日相當緊俏,“只要醫保余額(個人賬戶)足夠就可以購買”。還有的藥房表示,每人最多購買兩只,藥房排號已達百人,最快要本月中下旬到貨。
而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祝強大藥房(博物館店),藥房的玻璃門上貼著“好消息”的大字宣傳海報,上面寫著“新品到貨 華為智能手表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腕上健康專家 藥店專供”。店員介紹華為手表目前沒有現貨,如果需要的話,可以登記手機號碼預訂。她表示,這款手表目前售價3188元,只要醫保卡里有足夠余額,可以使用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支付抵扣。
該藥房的工作人員稱,店內有另一款價格三百多的血壓儀可隨身穿戴,跟手機一樣具備儲電功能,“充電一次能使用不止一兩天”。她介紹,市面上的血壓儀價格一般為三四百元。記者從電商平臺上搜索發現,可測量血壓、可隨身穿戴的血壓儀價格大多為幾百塊錢。
益豐大藥房(上海上虹諸翟店)的工作人員表示,“刷醫保可以買華為手表”的消息早在2025年春節前約半個月的時候突然傳出。他們店內在年前曾到過兩批貨,每批只有10只,單只售價3088元,現已全部售出。購買手表的多是年輕人,“大部分是買回去,送給自己家的老年人的”,至今沒有上新貨。目前,來藥店預訂華為手表的人數已有五百多人。
各地藥店售賣的華為手表價格不一。廣東廣州健民醫藥(東湖西路分店)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店內華為手表目前售價為3988元,相較之前漲了100元。原因是3988元的價格可以擁有一年半的尊享守護服務,可線上咨詢醫生,較之前多了半年服務。廣東廣州健民醫藥(華景店)的一名工作人員則表示,華為手表在店內售價3100元,如果成為藥店會員,價格可以降至2988元。這兩家藥店售賣的華為手表都可以全額刷醫保個人賬戶支付。
而廣東深圳海王星辰健康藥房(南山桃園店)的工作人員稱,這款手表原售價2988元,可以使用醫保個人賬戶購買,但一張醫保卡最多只能扣300元,余下的需自費。根據2022年深圳市發布的《深圳市關于實施〈廣東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實施辦法〉有關事項的通知》,醫保個人賬戶在定點零售藥店購買醫療器械和醫用耗材支付的費用,每月不超過300元,不累計使用。
這次爭議的焦點之一是,參保者刷醫保個人賬戶的余額購買華為智能手表的合理性。有網友認為,個人賬戶余額是由自己工資按比例繳費累積而成,不涉及統籌基金,刷醫保購買并無不妥。
我國基本醫保分為城鄉居民醫保及職工醫保兩個類別,當中職工醫保基金由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構成,兩個基金池相互獨立。根據我國現行醫保政策,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屬于個人及其親屬使用,當年計入賬戶的資金如果使用不完,其余額仍會留在賬戶中,下一年度可以正常使用。
而不少購買該產品的網友表示,雖然該手表在藥房的售價高于普通電商平臺,但正是因為醫保個人賬戶余額較多,才選擇在藥房刷醫保入手該產品。
在寧波用醫保個人賬戶購買兩只華為WATCH D2的李薔(化名)就是一個例子。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春節前意外在社交媒體看到有網友分享刷醫保買華為手表的經驗,由于自己醫保個人賬戶余額較多,“就刷了兩個”。
醫保個人賬戶到底能不能買華為手表?
關于醫保個人賬戶的使用范圍,國家醫保局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7215號建議的答復中曾明確,個人賬戶能用于支付在定點醫療機構或定點零售藥店發生的,符合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診療項目范圍、醫療服務設施標準所規定項目范圍內的醫藥費用,禁止用于醫療保障以外的其他消費支出。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4月發布的《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個人賬戶可用于支付參保人員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在定點醫療機構就醫或定點零售藥店購買醫療器械、醫用耗材發生的由個人負擔的費用。不得用于公共衛生費用、體育健身或養生保健消費等不屬于基本醫療保險保障范圍的支出。各地對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資金的使用范圍有不同細化。
而華為WATCH D2的注冊名稱為“腕部動態血壓記錄儀”,是二類醫療器械。其審批部門是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日期為2024年8月。據國家醫保局工作人員回復媒體稱,二類醫療器械可以使用醫保支付。
事實上,小米也推出過類似的“械字號”產品。2023年7月,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的一款腕部血壓記錄儀(京械注準20232070491)通過了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批。
緊隨而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僅血壓監測功能符合醫療屬性,除此之外的藍牙通話、接收微信消息、腕上截屏、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多個功能都與普通智能手表雷同,這樣的產品為什么能被批準為二類醫療器械?
我國對醫療器械按照風險程度實行分類管理,2021年6月起施行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指出,第二類是具有中度風險,需要嚴格控制管理以保證其安全、有效的醫療器械,實行產品注冊管理。注冊申請人應當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提交注冊申請資料。
以上海市醫保局等出臺的《健全上海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實施辦法》中二類醫療器械清單為例,包括康復輔具、外用工具、儀器工具等類別,當中儀器工具多為血氧計、血糖儀、制氧機等功能較為單一的器械。
根據國家藥監局網站信息,境內第二類醫療器械(包括體外診斷試劑)注冊審批包括受理、技術審評、行政審批和批件制作四個環節。企業提交第二類醫療器械注冊申請資料后,技術審評機構對境內第二類醫療器械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可控性研究和結果進行系統評價,提出結論性意見,并對技術審評階段出具的審評意見負責。
行政審批環節,由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醫療器械注冊的處室負責人核準,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主管局領導審定,最終批準本次申請注冊的產品是否注冊。
而一名從事醫療器械行業的從業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醫療器械產品進入醫保目錄并不容易。企業向國家藥監局申請并獲批許可證后,向醫保部門遞交產品資料、價格及證明材料。醫保部門初審合格后進入評估階段,專家組參與評估療效、安全性及價值,決定是否納入醫保目錄及支付標準。若被納入,企業需按標準銷售,并接受醫保部門的定期審查與評估,以確保持續符合要求。
中部某縣醫保局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盡管部分智能手表屬于二類醫療器械,但國家醫保目錄明確限定個人賬戶使用范圍為“醫療器械目錄中的醫用耗材”,而消費級智能穿戴設備是否屬于治療必需的醫用耗材存在爭議。
根據《社會保險法實施細則》第28條,個人賬戶支出需符合“治病、防病”的醫療消費屬性。當前市面多數智能手表以健康監測為主功能,與疾病治療無直接關聯,存在政策套利空間。他舉例指出,2023年國家醫保局曾對某省將“健康手環”納入個人賬戶支付范圍進行整改。
就醫保個人賬戶刷智能手表的行為,不同專家看法并不一致。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諸多地區,醫保個人賬戶的余額,可供參保人自由支配,“這不屬于套保行為,是自己花自己的錢”。不過,各地政策存在差異,醫保個人賬戶余額資金的管理規制不盡相同,不能一概而論。
但在上海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看來,“使用醫保購買華為手表”屬于打了個“擦邊球”。對此,他并不支持。他解釋,一是價格昂貴,“個人賬戶的錢盡管屬于個人,但它是專門用于醫療方面的。現在醫保資金比較緊張,這方面的開放應稍晚一點,其他需要花錢的地方也很多”,一下子花費兩三千元,并不合適;二是華為手表并不完全用于測血壓,還有其他功能,保健功能占比很少。
此外,有媒體采訪多位醫學工程專家發現,類似的可穿戴設備測量的血壓等數據一般來說不如專業的醫療儀器測得準確。“可穿戴設備的核心是小型化和集成化,當血壓檢測儀這樣的設備集成到智能手表上后,給出的血壓測量值可以提供一個參考,能否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取決于是否能達到誤差允許的范圍。”同濟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員齊鵬表示。
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則認為,關鍵是要明確二類醫療器械報銷的標準。他指出,目前的標準存在模糊地帶。“如果明確(醫保)報銷的范圍僅限于只有醫療功能的醫療器械,有其他功能的不允許,那這個手表肯定是不能用個人賬戶買的,現在并沒有說清楚這一點。”
趙衡認為,目前的監管政策還較為模糊,需要國家醫保局等部門出臺更明確的指導意見。原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認為,醫保部門不應含糊其詞,“如允許購買經認證的居家醫療設備,就須建立更精細的目錄管理機制和醫保編碼”。
金春林還表示:“現在各地有(個人賬戶)使用范圍規定,能不能納入個人賬戶,各個地方醫保局需要自己劃分報銷的正常范圍。”在劃分上,他提供了三個判斷建議,一是產品是否以醫療功能為主;二是價格是否適中;三是消費者購買是否為了醫療,但是這點難以界定。
據李薔了解,寧波“刷醫保買華為智能手表”經媒體報道后引發了“購買潮”,溫州、紹興等市都有人前往寧波“刷手表”。
李薔說,藥房要求現場拆封并關聯手機,“為了防止倒賣”。廣東健民醫藥(東湖西路分店)的工作人員也表示,在他們店購買華為手表最好使用本人醫保,帶上身份證。現場需要拍視頻確保是本人購買,劃掉藥品追溯碼,以防二次銷售,并在現場激活手表。據她介紹,“購買其他血壓儀并不需要這些程序,只是這個手表需要”。
不過,李薔認為,綁定手機的賬戶也可輕易解綁,“綁定了再賣也一樣”。趙衡同樣認為,當前應關注的焦點在于,部分人購買之后轉手賣出,這是否涉及套取醫保資金。
據《中國新聞周刊》在閑魚檢索,不少“藥房專供”版本的 WATCH D2在售,以低于官方100多元甚至400元的價格在售。IP地址包括浙江、廣東、上海等地。《中國新聞周刊》以買家身份咨詢,有一位標價2499元的賣家表示,“是刷個人醫保卡余額買的,就當套現了”。
有償異地代買代刷服務也已經出現,一些代購者在社交媒體發文稱,支付199元代購費就可以幫忙刷異地醫保購買。確定購買臺數后,在閑魚平臺支付代購費,下周“相關渠道”會來貨。代購者表示如今市場現貨稀缺,需要提前預約,如果需要臺數較多,會“找關系插隊”解決。
日前,有媒體報道寧波市醫保局已叫停相關產品售賣。不過,《中國新聞周刊》致電寧波市醫保局了解到,當地醫保局稱從未發過通知或表示可以刷醫保在藥房內購買智能手表,因此不存在“叫停”行為。而相關產品可用醫保個人余額購買屬于藥房單方面行為及操作,“或者存在其他原因,至于能否以醫保購買,局里還在討論中”。
《中國新聞周刊》向網友購得該產品的寧波市北侖區多間康澤大藥房分店咨詢,有工作人員表示,店內有貨,但暫時不能刷,要等醫保局通知。也有工作人員稱,店內已斷貨,“醫保局不通知,我們不能動”。
事實上,“刷醫保買華為手表”涉及醫保個人賬戶“活化”的背景。早在2009年全國兩會期間,針對城鎮職工基本醫保個人賬戶資金大量結余的現象,不少政協委員呼吁要擴大城鎮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的支付范圍。2018年,國家醫療保障局成立,明確深化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是新一輪醫保改革必須啃下的“硬骨頭”。2020年,多位醫保專家呼吁,進一步“活化”職工醫保個人賬戶。
趙衡認為,這項政策的初衷相對惠民,讓個人賬戶的余額不至于僵化。比如上海市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的歷年結余資金可以通過家庭共濟的方式,用于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并可用于支付本人近親屬的醫療費用以及繳納居民醫保費用。他指出,由于國家醫保局推動個人賬戶活化,在部分醫保個人賬戶比較充裕的地區已開放個人賬戶購買醫療器械。
廖新波指出,個人賬戶是為了“達到共濟,以及有病的時候防病。如果沒病時全部使用,有病的時候怎么辦”?他認為個人賬戶資金同樣屬于醫療保障體系組成部分,濫用可能導致未來醫保支付能力下降。
前述中部某縣醫保局負責人則認為,從當前允許刷醫保購買智能手表的城市所呈現的數據看,智能手表價格部分上浮15%—20%,形成“醫保溢價”。這可能會刺激廠商將消費電子產品申報為醫療器械,引發市場畸形發展。
金春林解釋說,個人賬戶的錢和醫保基金的統籌資金的錢一樣,都是用于醫療費用的風險分攤。他強調:“醫保資金只能用于醫療相關的范疇。如果兼有醫療和其他功能的器械可以全部報銷,將泛化醫療資金的使用。”
“如果個人賬戶的資金泛化使用,不用于醫療范疇的話,(醫保)籌資就不應該籌這么多。”金春林認為,“如果是醫保資金太多了,不如用到其他地方,或降低籌資標準,減輕老百姓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