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網刊文,梳理多地對“躺平式”干部進行畫像及治理。解讀現象背后,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某些干部何以選擇“躺平”,或者,“躺平式”干部是如何出現的?只有理解了真實的發生機制,才能找到可能的解決之道。這是多個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
“躺平式”干部是不良激勵導致的。與自由競爭行業相比,辭退一個體制內員工難度顯著上升。毋庸諱言,體制內打破鐵飯碗與變相鐵飯碗是大勢所趨,也是民心所向。2020年修訂的《公務員考核規定》,“連續兩年確定為不稱職等次的,予以辭退”。2023年《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考核規定》,“被確定為不合格檔次且不同意調整工作崗位,或者連續兩年被確定為不合格檔次的,可以按規定解除聘用(任)合同”。“聘期考核被確定為不合格檔次的,合同期滿一般不再續聘”。依據這些條款,是可以讓不合格的公務員與事業編者走人的。
不過,有這個權力不等于會行使這個權力,某些單位領導也怕引來麻煩。這就給“躺平式”干部以可乘之機:反正我也不在乎升遷與漲薪,活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就少干,責任能推就推、能卸就卸,錢未必比干活多、責任大的人少,一時躺平一時爽,一直躺平一直爽。要治理這類“躺平式”干部,得看單位主事者敢不敢擔事、怕不怕得罪人。
有一類“躺平式”干部值得關注:這些干部要么本身是能干事、有執行力的,但因為工作意義感喪失,誘發了精神倦怠感,而選擇了“躺平”與擺爛;要么過去動力十足、干勁滿滿,但因為被考核體系挫傷了積極性,選擇了“躺平”與“療傷”。這些人的“躺平”誠為可惜。
形式主義是基層工作負擔的重要來源,大量的無謂事務增加了基層干部的壓力,成為基層干部“躺平”的外在誘因。一位基層干部也說:形式主義的工作讓人產生倦怠感,干與不干區別不大,價值感較低,于是誘發“躺平”。應該把干部從大量形式主義的無謂事務中解放出來,從而將他們寶貴的時間與資源用在干事與提升民眾福祉上。
此外還有考評與激勵的問題,就是干部做事的容錯性有多大的問題。做事情永遠是不做不錯,少做少錯,多做多錯。挑實干者做事情過程中的毛病與姿勢不優美之處,吹毛求疵,上綱上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必須把這樣的不良風氣打下去。鼓勵實干,就是要看到實干者的貢獻,并且不吝獎賞與激勵,讓實干者既有安全感,又有盼頭。
(摘自“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