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底色與建構:寫意戲劇觀的源流及特點

2025-03-01 00:00:00宋寶珍劉婧
上海藝術評論 2025年1期
關鍵詞:戲曲舞臺藝術

1962年,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全國話劇、歌劇、兒童劇創作座談會”在廣州召開,黃佐臨發表了《漫談“戲劇觀”》,隨后刊發在1962年4月7日的《文匯報》第3版和同年4月25日的《人民日報》第5版。此后近20年的時間,這份實踐總結和理論思考沒有以“戲劇觀”為題繼續。直到1981年,陳恭敏在《戲劇觀念問題》中再度審視并批評了中國話劇創作中的舊有觀念和傾向,由此戲劇界關于戲劇觀的大討論開始活躍,涉及革新戲劇思維、審視戲劇功能、重視觀演關系、思考表演體系等內容,戲劇藝術在理論與實踐中迎來新的突破。

針對黃佐臨提出的戲劇觀問題,業界經常有不同范圍的討論,在大體共識的基礎上,并沒有形成定論。那么,我們可否換一種思考的角度,重回佐臨時代,“反觀”理論形成的來時路,梳理寫意戲劇觀達成路徑,以此推動對這一問題另一種維度的思考。

開放視閾:西方戲劇家們的影響

黃佐臨于1925年赴英留學,接觸到了蕭伯納、高爾斯·華綏、莎士比亞、圣丹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等西方戲劇家們的戲劇觀。這些影響有著明顯的從劇本到舞臺的動線。

初到英國,他憑借藝術直覺創作了獨幕劇《東西》(1927)、獨幕劇《中國茶》(1928)、《國際團結萬事可能》(1929)等。這些作品有著他對東西方文化碰撞最初的理解。《東西》講述的是東西方文化結合的工程師在東方的人力車前面加了個英國自行車的故事。后來他將劇本郵寄給了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蕭伯納,開啟了師生一生的緣分。《中國茶》則以自己的二房東英國老太為原型進行創作,諷刺她不懂裝懂,歪曲中國文化生活常識。《國際團結萬事可能》則利用了當時各國留學生的特點進行排練,大家共同的行動目標是尋找通道,而這個通道通向中國,全劇時空自由,載歌載舞,演出長達兩個小時。這些早期的創作可以大體勾勒出黃佐臨當時的藝術追求與作品風格:蕭伯納式的機趣與活潑,努力表達著自己對社會現象和東西方文化等的理解。

黃佐臨曾撰文介紹蕭伯納的七大身份及其藝術成就:小說家、評論家、社會主義家、政治家、哲學家、宗教家、戲劇家。1文中梳理了蕭伯納的創作路徑:他深受威廉·阿契爾和易卜生的影響,關注社會與現實問題、著力塑造戲劇人物、總體風格具有喜劇性特點,這些在黃佐臨的戲劇創作中都有明顯的體現。

對黃佐臨產生重要影響的第二位劇作家是高爾斯·華綏。天津《大公報》第五版曾于1929年10月25日到27日三天連載黃佐臨對《爭強》的劇評《南開公演〈爭強〉與原著之比較》。《爭強》這部作品是曹禺根據高爾斯·華綏的《Strife》改編,講述了勞資矛盾,雙方代表是大成鐵礦董事長安敦一與罷工領袖羅大為。由于黃佐臨留英期間看過此戲排演,所以受邀對演出做評價。黃佐臨非常認可南開改編后增加對峙雙方握手作結的結尾,他認為這更符合原作者不圖教育觀眾的戲劇觀念。當然,他也指出了改編的問題,比如刪掉了孩童角色,而這正是原作者最擅長塑造的一類人物。文中同時指出演出時不同身份的人物口音可以更加豐富和生動:例如可以用京津兩地口音以示角色的差別化。這篇劇評在當時引起了高度重視。通過黃佐臨對劇作人物設置的典型化、謀篇布局的巧思、劇作臺詞的詩意等多方面的評論,可以看到他對高爾斯·華綏的熟悉與認同。

在黃佐臨1932年為天津聯青社所做的英文演講《Shaw and Galsworthy: A contrast》2和1935年的論文《蕭伯納和高爾斯·華綏的比較》中可以看到,他的藝術觀念開始發生改變。黃佐臨在文章中充分表達了對高爾斯·華綏的認可,因為他的作品兼具哲理和詩意。詩意也成為了他后來創作時反復強調的美學追求,是其寫意戲劇觀開始的重要一環。

黃佐臨以《莎士比亞戲劇在英國演出簡史》獲得了英國劍橋大學的碩士學位,論文分析了莎士比亞時代的劇場、改編情況、演出情況,預判了五十年后的演出傾向。論文中指出:“莎劇的演出一直沿著兩個極端進行:一方面是樸實、純簡的處理,另一方面是可看性的豪華處理,浪漫主義與經典主義的處理。”3其中強調的舞美可以純簡處理,為此后寫意戲劇觀的舞臺實踐鋪墊了理論基礎。

1990年,暮年的黃佐臨出版了《我的寫意戲劇觀》,書中收錄了對天津中西女中畢業演出莎士比亞戲劇《如愿》的劇評、其碩士論文的序言、苦干劇團時期排演莎士比亞戲劇《麥克白》中國化的思考、1986年首屆中國莎士比亞戲劇節學術報告會的發言和最后的總結性思考、1987年倫敦舉行的昆劇《麥克白》討論會上的學術報告等六篇文章,這些內容包含了題材思考、舞臺呈現、中西戲劇互鑒等多方面內容,足見莎士比亞對黃佐臨寫意戲劇觀形成的影響之深。

柯波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戲劇導演、現代戲劇奠基人,也是圣丹尼的舅舅和老師。1913年柯波創辦老鴿巢劇院,實踐自己的戲劇理念:他沖破當時流行的自然主義和象征主義,推崇新型戲劇觀,尊重劇本、反對明星改戲、推崇舞臺簡約、看中演員表演、重視觀眾培養和戲劇教育。隨后圣丹尼依據柯波的理念繼續在英國創辦倫敦戲劇學館,黃佐臨參加了導演班。1936年《演員的自我修養》出了英譯本,黃佐臨等學員都在第一時間閱讀到。4同年黃佐臨參加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高徒契訶夫的戲劇學館,學習斯氏表演體系,滋養著寫意戲劇觀的發生。

反觀東方:戲曲國際影響的啟示

1937年7月爆發“盧溝橋事變”,黃佐臨積極籌備回國報效。臨行前,恩師蕭伯納寄語:“起來,中國!東方世界的未來是你們的,如果你有毅力和勇氣去掌握它,那個未來的盛典將是中國戲劇,不要用我的劇本,要你們自己的創作。”這份贈言中有幾個關鍵詞“中國”“東方”“你們自己的創作”—此時的他已經是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知識分子,看世界的目的不是食洋不化,而是洋為中用。這些內容在潛意識中提示著黃佐臨,從仰視西方,到回望東方。

回望東方之時,有了1930年與1935年兩個特殊的年份:梅蘭芳訪美、訪蘇的轟動效應,這讓中國戲曲藝術在國際上迅速提高聲譽。西歐求學期間,黃佐臨跟隨圣丹尼學習表演和導演的相關內容。圣丹尼喜歡中國的京劇,而學成歸國后的黃佐臨在他青春時期看到了戲曲在國際的影響,這成為了他回望東方的內驅力。

隨后,黃佐臨讀到了布萊希特觀摩梅蘭芳表演后的文章《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陌生化效果》。這篇文章中,布萊希特第一次使用了“陌生化”、演員對角色的“跳進跳出”、引導觀眾思考等內容豐富著他對戲劇表演和劇作哲理內涵等內容的思考。這讓黃佐臨開始重新認識中國戲曲在舞臺中獨特的表演方式,戲曲表演在虛虛實實之間完成了意象表達,“寫意戲劇觀”由是醞釀。5文章中細致地描繪了梅蘭芳在《打漁殺家》中的手勢和動作,特別是船槳的運用。以一個道具傳達了劃船、河流等內容,破除了生活的幻覺。這些內容讓黃佐臨的戲劇視角一次次望向東方,一次次審視他自幼熟識的戲曲藝術,在他的藝術美學追求中,“發現”了東方的寫意。

黃佐臨多次撰文從不同層面闡述他對戲曲藝術的理解:《梅蘭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戲劇觀比較》《梅蘭芳的座右銘—1986年9月在英國卡迪夫“京劇研討會”上的發言》《昆劇、川劇是一對孿生姊妹》《一種意味深長的撞合》等。黃佐臨回憶梅蘭芳的座右銘“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時,通過分析梅蘭芳扮演的不同行當與角色理解這句座右銘。黃佐臨最后用川劇藝術家張德成的名言“太像不是藝,不像不是戲;悟得情與理,是戲又是藝”作為梅蘭芳座右銘的依據。這兩位戲曲大家的座右銘疊加后可以看到,黃佐臨已經深刻理解了戲曲藝術如何處理表演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如何解決故事邏輯與情感表達,深刻理解了戲曲舞臺表演的寫意性。

他概括戲曲的寫意有四個方面的特點:“生活寫意性、動作寫意性、語言寫意性、舞美寫意性。”他認為:“四個寫意性的總合,就是寫意的戲劇觀,也即是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這就是我對話劇發展的展望。”6

當然,黃佐臨從西方寫實主義的學習實踐到東方中國戲曲藝術寫意性的思考研究,這個過程始終有布萊希特的影子。他在《漫談“戲劇觀”》中介紹了布萊希特寫戲時采用了戲曲的編劇技巧:“引文”和“日常生活歷史化”。引文是:“讓演員引證角色的話的技巧,象(像)評彈藝人那樣,忽而進入角色,忽而跳出角色,以藝人身份發表一些評語、感想,忽進忽出,若即若離,大大有助于劇情的進展,人物內心的刻畫,作者主觀意圖的闡述。”7這種創作技巧讓劇作具有了史詩劇的特征。日常生活歷史化是指:“歷史事件只發生一次,一去不復返。某一特定時代有某一特定特征,當代的事物也有當代的特征。特定歷史條件下就產生特定的時代特征和人物特征。”8這種技巧主要是將現代戲按著歷史劇進行創作,讓觀眾對當下產生思考,由此產生批判性(反思),最終真正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戲曲的長處。

三個要素:黃佐臨戲劇觀的特點

在黃佐臨近半個世紀的藝術創作中,只有晚期的《中國夢》在宣傳頁上標明了“寫意戲劇”。從苦干劇團時期的《大馬戲團》到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夢》,數十部作品助推了黃佐臨寫意戲劇觀理論的形成與舞臺的實踐。寫意戲劇在舞臺上總體呈現了三個要素:簡約、優動、詩意。

1.簡約:生于苦難,成于實踐

黃佐臨真正投身藝術實踐是在1937年學成歸國之后。此時正是抗戰時期,物質資源短缺。受此條件限制,舞臺美術必須簡約,在時空轉換靈活的舞臺空間中完成敘事表達。而這種舞臺實踐智慧與美學追求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源自他在英國讀書期間對莎士比亞戲劇演出情況的學習與掌握。

在首屆中國莎士比亞戲劇節上,黃佐臨做了《莎士比亞劇作在中國舞臺演出的展望》的演講,他談到莎士比亞戲劇演出的風格多樣,提出能否嘗試“我們中國的演出方式”9黃佐臨認為,在劇場結構方面,中國的戲曲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時代(莎士比亞生活時期)的演出類似,都是三面觀眾,都很少使用布景。所以,“要正確地演出莎士比亞劇作,保持演出的連貫性和流暢性是必要的,因為莎劇劇本的結構就是一場接一場,中間容不得片刻中斷。問題在于,這種連貫性和流暢性,應從更為空靈、簡潔的舞臺手段中覓得,而不應求助于繁雜的機械裝置”。10這段論述雖然談的是舞美,但更是舞臺藝術呈現風格的選擇,其中強調的“空靈、簡潔”是寫意戲劇觀典型的舞臺風格。

1945年黃佐臨執導了李健吾根據莎士比亞戲劇《麥克白》改編的《王德明》,演出時名為《亂世英雄》,在當時上海的辣斐劇場演出。這部戲是“苦干劇團”時期的作品,受物質條件限制,全劇一共六場,一景到底,以道具表達地點的變換,黃佐臨因此獲得了“黃一景”的稱號。通過汽油燈照明、唱片配樂等方法,增強戲劇氣氛,同時訓練演員的想象力,由此完成戲劇的舞臺呈現。

除此之外,在藝術實踐層面,黃佐臨不斷實現著莎翁戲劇的本土化。1961年他為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排演《柔迷歐與幽麗葉》(即現在所譯《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戲的舞美崔可迪撰文闡述了設計思路。其中談到了黃佐臨對舞美的要求:“可以是寫意的,不必寫實。”“要流暢的,連貫的。可以參考中國戲曲‘守舊’方式,也可以參考莎士比亞時代的方式。”11于是,這部戲的舞美最終“用極洗煉(練)的手法顯示出環境特征,并且適應表演動作的需要,在氣氛情調上有一點點意思就行了,不必有過多的渲染。”12這些闡述可以看到莎士比亞對黃佐臨簡約靈動的舞臺風格追求的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寫意戲劇觀倡導的舞臺靈活性、主題的深刻性,促進了80年代探索劇的蓬勃發展。

2.優動:脫胎戲曲,東方表達

經過苦干劇團和1949年后的舞臺實踐,黃佐臨在1962年的《漫談“戲劇觀”》中提出了“寫意戲劇觀”,他認為:梅蘭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三者的區別在于對“第四堵墻”的態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相信”、布萊希特“推翻”,而這堵墻于梅蘭芳而言根本“不存在”。這里的梅蘭芳是中國戲曲的具象化。中國傳統戲曲沒有西方寫實布景,身體的韻律、節奏、表演尤其重要。如果第四堵墻不存在,則要求演員的表演更加突出,也就是他強調的戲曲具有“雕塑感”,強調演員的表現力,以程式化的戲曲動作完成敘事表達。戲曲舞臺上表演程式很多,其中典型的特點是時空隨著人物的表演而變。一個圓場可以日行千里,搖動船槳便是舟行江上……這些都是簡約舞臺中的表演追求。

黃佐臨曾多次撰文談演員表演問題。“好的表演就是一個富有天賦(集摹擬力、敏感力、應變力、想象力、吸引力之大成)的演員,把他的表演原料(固有的情緒,體驗的情緒,角色的情緒),去運用他的受過訓練的工具(身體和聲音),很逼真、很從容地搬播給觀眾,使觀眾看了得到一種快感的……表演。”13他強調在排戲之前,導演計劃中要“預算演員的演技能力做摹仿的表現”“利用舞蹈的原理去計劃動作,音樂的原理去控制節奏。”14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黃佐臨在《中國夢》的創排實踐中,探索出了寫意戲劇的表演“優動學”。

在《中國夢》演出的說明書上有“優動學”的標注。黃佐臨在導演闡述中談道:“這個詞源自eukenetics,優動學是他的翻譯。”1936年黃佐臨在英國留學期間曾接觸過這門課程,當時的副標題為“身體的語言”,就是說:“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會說話,而不僅僅靠一張嘴。”15這便需要強調演員表演的訓練,這也符合東方的戲曲表達,簡約的舞臺上主要依靠演員的表演實現舞臺藝術效果。

優動學的由來是為表現人物復雜情感的表演技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不能讓內心世界的情感外化,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雖然可以直面觀眾交流但是缺少了內心的體驗,于是中國傳統戲曲表演技巧的優勢便凸顯。但鑒于話劇演員形體訓練不如戲曲演員嚴格,很多動作無法呈現,所以,黃佐臨采用了折中的辦法,優動學應運而生。16在第二場放排中,很多表演的外部動作不屬于古典芭蕾,也不是傳統的戲曲身段,以獨特的“優動”表現微妙的情感。由此,黃佐臨進一步明確了其探索的是斯、布、梅三者戲劇藝術原理的結合,在《中國夢》中“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內在的移情作用(另一篇譯文此處翻譯為內心感應)和布萊希特的外部姿態(gestus,另一篇譯文此處翻譯為姿勢論)以及梅蘭芳的‘有規則的自由行動(另一篇譯文此處翻譯為程式規范)’合而為一”。盡管這不能說明寫意戲劇完全體現其中,但是一種努力的方向。

3.詩意:民族精華,美學大成

1987年根據莎士比亞的《麥克白》改編的昆劇《血手記》上演,這部作品是黃佐臨力主創排并擔任藝術顧問。演出后,倫敦舉辦研討會,黃佐臨以文赴會,談道:“我之所以確信昆劇能演莎士比亞,而且最宜從《馬(麥)克白》入手,是看中了它們的內在共通處:濃郁的詩意。”17黃佐臨認為“中國戲曲的程式化和虛擬化,決定了舞臺演出的詩化功能。它的構成一但(旦)流轉自如、強烈抒情的藝術符號系列,就能超越歐洲寫實的鏡框式舞臺所能制造的效果。”18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方式便是寫意性的舞臺呈現。

在闡述詩化時,黃佐臨認為:“一是用審美方式挖掘主觀心靈,二是用審美方式挖掘客觀本質。”中國戲曲舞臺能夠營造靈動的符號系列,于是所能創造的世界便具有了靈活性,容納心靈因素和幻想因素,具有了詩意的美學風格。

當然,黃佐臨并沒有拘泥于中國傳統美學中的詩意/詩化,他倡導東西方戲劇的融合,不是簡單的兼收并蓄的藝術拼湊,而是要抓住內在與本質,形成質樸、本色的舞臺形象,通過演員表演而呈現。這時的“詩化也就成了內在生命力的外化”。19

他后半生一直在論述“寫意戲劇觀”,最終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時著有一篇“抒懷自提”,可以看作是最為全面地總結了其寫意戲劇觀:“虛戈作戲,真假宜人,不像不成戲,太像不是藝,悟得情與理,是戲又是藝;畫有三:絕像物象者,此欺世盜名之畫,絕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寫意,此亦欺世盜名之畫,唯絕似又絕不似者,此乃真畫;比普通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帶普遍性;情與理,形與神,不可分割。”20

未完待續:多元研究視角與現狀

20世紀80年代發生了話劇發展史上規模較大的戲劇觀討論。這場討論從黃佐臨的寫意戲劇觀出發,延伸到舞臺藝術表現的不同層面。這場討論并沒有在學理層面達成共識,但“寫意戲劇觀”經過反復論爭,已經不證自明,最終形成了兩本《戲劇觀爭鳴集》。21此后三十年中,這一話題多次打撈重提,不再拘泥于舞臺藝術本體的討論,研究視角多元。

視角集中在概念辨析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張美芳的《黃佐臨“寫意戲劇觀”析評》、22丁羅男的《論佐臨戲劇觀的多層性和多元性》、23田本相的《論黃佐臨先生的“寫意戲劇觀”—為中國話劇百年紀念而作》、24田佳的《“寫意戲劇觀”及其爭鳴》、25張為的《改革開放45年“戲劇觀”研究譜系與路徑探賾》26等,這些研究成果以黃佐臨的《漫談“戲劇觀”》為切入點,詳細梳理或者部分論證了寫意戲劇觀的來龍去脈,基本特點及意義。

視角集中在黃佐臨與焦菊隱比較的研究主要包括:鄒紅的《從焦菊隱到黃佐臨:中國當代話劇導演理念的二度轉向》、27常春的《構建中國式現代演劇體系理想的殊途同歸—焦菊隱、黃佐臨戲劇觀念辨析》28和《詩意與寫意:“北焦南黃”戲劇觀新論》29等,這些研究成果對比了兩大導演的藝術美學追求和對中國話劇演劇體系構建的價值。

視角集中在布萊希特對寫意戲劇觀影響的研究主要包括:丁揚忠的《黃佐臨與布萊希特》、30周憲的《布萊希特對我們意味著什么?—布萊希特對中國當代戲劇的影響》、31湯逸佩的《中國當代話劇舞臺敘事形式的演變》、32麻文琦的《我們視野中的布萊希特—從理論闡釋到舞臺演出》、33呂效平的《黃佐臨、布萊希特與“新時期”中國戲劇》、34殷喻的《布萊希特在中國:1949—2006》、35張小燕的《布萊希特對中國當代戲劇的影響》36等,這些研究主要論證或重點提及了黃佐臨對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的接受過程,以及如何吸納其理論精華內化為寫意戲劇觀。

視角集中在寫意戲劇觀對中國戲曲吸納借鑒的研究主要包括:胡星亮的《論黃佐臨借鑒戲曲的話劇舞臺創造》、37袁聯波的《從“寫意戲曲”到“寫意話劇”》、38齊靜的《論傳統戲曲對話劇表演藝術的影響》、39包建強的《中國傳統戲曲對話劇舞臺藝術的影響》、40高已原的《試論中國話劇對民族傳統戲劇的學習借鑒—兼及戲劇教育汲取戲曲養分的問題》41等,這些研究主要討論或重點提及了寫意戲劇觀對中國戲曲藝術的吸收借鑒。

視角集中在莎士比亞戲劇作品對黃佐臨舞臺藝術創作影響的研究主要包括:曹樹鈞的《黃佐臨癡迷莎劇》、42李偉民的《從莎士比亞〈麥克白〉到昆劇〈血手記〉》43和《〈王德明〉:莎士比亞悲劇的互文性中國化書寫》、44陳瑩的《民族化的深化與寫意戲劇的初探—論李健吾、黃佐臨〈王德明〉對〈麥克白〉的改編和演繹》、45周俊杰的《影響與創造:論黃佐臨對莎士比亞戲劇的接受與融匯》46等,這些研究主要從莎劇題材和舞臺美學追求等方面,結合作品進行分析,最終指向話劇民族化問題。

以上這些研究視角也有交叉論題,包括中西戲劇比較、黃佐臨舞臺導演藝術、中國話劇演劇體系等內容。還有部分散見論題,這里不再詳述。黃佐臨寫意戲劇觀猶如一股泉水,汩汩潺潺,常讀常新,為中國的話劇事業發展帶來滋養與動力。

本文系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話劇編劇學理論研究”(項目批準號:22ZD07)的階段性成果。

宋寶珍"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會長

劉婧"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二級編劇

原文以黃作霖名刊登在天津《國聞周報》第10卷7-9期(1933年2月20日、27日,3月6日)。

原文刊登在1932年3月8日和9日的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即《天津北京泰晤士報》)上。中文譯本可見黃佐臨.我的寫意戲劇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11).第9頁起。

黃佐臨,《莎士比亞戲劇在英國演出簡史》序言,收錄在黃佐臨.我的寫意戲劇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11:52.

參考了黃佐臨的《介紹我的導演恩師圣丹尼》,收錄于戲劇藝術[J].2008-3:8.

黃佐臨.我的“寫意戲劇觀”誕生前前后后[J].中國戲劇,1991-7:51.

黃佐臨.總結·借鑒·展望[J].戲劇藝術, 1978-4:42.

黃佐臨,《人民日報》,1962年4月25日,第五版。

同注釋[7].

黃佐臨,《莎士比亞劇作在中國舞臺演出的展望》,收錄在黃佐臨.寫意戲劇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11:68.

黃佐臨,《莎士比亞劇作在中國舞臺演出的展望》,收錄在黃佐臨.寫意戲劇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11:69-70.

崔可迪,《探求莎劇演出連貫性的一次實踐》,收錄在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籌)編.莎士比亞研究第二期[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1984-10(1):316.

崔可迪,《探求莎劇演出連貫性的一次實踐》,收錄在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籌)編.莎士比亞研究第二期[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1984-10(1):321.

黃佐臨.表演的好壞怎樣去評定[J].劇場藝術:第三卷第一·二期:8.

黃佐臨,《話劇導演的職能》,收錄在黃佐臨.我的寫意戲劇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11:346.

黃佐臨.《中國夢》—導演的話[N].戲劇報,1987-12:8.

這篇文章原為英文稿,有兩個翻譯版本,一個版本是蔡學淵譯的《〈中國夢〉—全球兩種文化交流的成果》,收錄在上海藝術研究所話劇室編《佐臨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本引文出自第13頁。還有一個版本是《〈中國夢〉—東西文化交溶之成果》,收錄在黃佐臨. 我的寫意戲劇觀[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11.未標明譯者.

黃佐臨口述,余秋雨執筆,《一種意味深長的撞合》,收錄在黃佐臨.我的寫意戲劇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11:84.

黃佐臨口述,余秋雨執筆,《一種意味深長的撞合》,收錄在黃佐臨.我的寫意戲劇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11:87.

黃佐臨口述,余秋雨執筆,《一種意味深長的撞合》,收錄在黃佐臨.我的寫意戲劇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11:93.

黃佐臨.編者的話.黃佐臨.我的寫意戲劇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11:2.

杜清源編,戲劇觀爭鳴集-1[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7(1).

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部編.戲劇觀爭鳴集2[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9(1).

張美芳.黃佐臨“寫意戲劇觀”析評[N].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2:63.

丁羅男.論佐臨戲劇觀的多層性和多元性[J].上海戲劇,2007-1:10.

田本相.論黃佐臨先生的“寫意戲劇觀”—為中國話劇百年紀念而作[N].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22.

田佳.“寫意戲劇觀”及其爭鳴[J].文化藝術研究,2013-1:127.

張為.改革開放 45 年“戲劇觀”研究譜系與路徑探賾[J].戲劇文學,2024-11:42.

鄒紅.從焦菊隱到黃佐臨:中國當代話劇導演理念的二度轉向[J].文藝研究, 2007-7:107.

常春.構建中國式現代演劇體系理想的殊途同歸—焦菊隱、黃佐臨戲劇觀念辨析[J].戲劇文學,2015-5:74.

常春.詩意與寫意:“北焦南黃”戲劇觀新論[N].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 2015-3:108.

丁揚忠.黃佐臨與布萊希特[J].戲劇藝術,1995-2:69.

周憲.布萊希特對我們意味著什么?—布萊希特對中國當代戲劇的影響[J].戲劇,1996-4:28.

湯逸佩.中國當代話劇舞臺敘事形式的演變. 上海戲劇學院2003屆博士論文。

麻文琦.我們視野中的布萊希特—從理論闡釋到舞臺演出[J].藝術評論, 2008-1:72.

呂效平.黃佐臨、布萊希特與“新時期”中國戲劇[J].文藝爭鳴,2008-5:110.

殷喻,《布萊希特在中國:1949—2006》,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屆博士論文。

張小燕,《布萊希特對中國當代戲劇的影響》,海南大學2014屆碩士論文。

胡星亮.論黃佐臨借鑒戲曲的話劇舞臺創造[J].戲劇藝術,2000-4:62.

袁聯波.從“寫意戲曲”到“寫意話劇”[J].學術月刊,2008-9:103.

齊靜.論傳統戲曲對話劇表演藝術的影響[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 2009-2:20.

包建強.中國傳統戲曲對話劇舞臺藝術的影響[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 2009-3:27.

高已原.試論中國話劇對民族傳統戲劇的學習借鑒—兼及戲劇教育汲取戲曲養分的問題.上海師范大學2017屆碩士論文。

曹樹鈞.黃佐臨癡迷莎劇[J].世紀,2004-6:62.

李偉民.從莎士比亞〈麥克白〉到昆劇〈血手記〉[J].國外文學,2015-2:42.

李偉民.lt;王德明〉:莎士比亞悲劇的互文性中國化書寫[N].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51.

陳瑩.民族化的深化與寫意戲劇的初探—論李健吾、黃佐臨〈王德明〉對〈麥克白〉的改編和演繹[J].戲劇藝術,2023-1:25.

周俊杰.影響與創造:論黃佐臨對莎士比亞戲劇的接受與融匯.上海戲劇學院2024屆碩士論文。

猜你喜歡
戲曲舞臺藝術
軍迷大舞臺
軍迷大舞臺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紙的藝術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戲曲的發生學述見
人民音樂(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頭藝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一级全黄毛片| 欧美高清日韩|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青青国产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青青草一区| 国产成人欧美| 亚洲三级a| 青青青草国产|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91视频99|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成人欧美日韩|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91丝袜在线观看|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国产新AV天堂|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91在线视频福利|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天堂成人av| 伊人AV天堂| 亚洲国产系列|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欧美亚洲第一页|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成人国产精品2021|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成人在线亚洲| 国产人人射| 五月婷婷欧美|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在线五月婷婷| 亚洲浓毛av| 免费看a毛片| 毛片免费网址|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911亚洲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欧美日韩午夜|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