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對研學基地建設的大力支持,兒童研學基地的建設對于研學旅游發展意義非凡。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梳理分析積極設計等相關概念,將積極設計理念全面融入兒童研學基地空間環境設計之中,從空間規劃、多感官體驗、空間主題等維度提出創新策略,致力于打造能深度引發兒童積極情感共鳴、有力推動認知拓展的優質研學公共空間環境,為兒童研學基地的空間環境設計開辟嶄新路徑,注入新的活力與創意。
關鍵詞:積極設計;少兒研學基地;心理行為特征
1 前言
當前,研學旅行備受重視,兒童研學基地不斷增加。但不少基地在設計上未充分考量兒童心理行為特點,影響了研學效果。積極心理學專注于挖掘人的積極面,為基地設計帶來轉機。本研究深入分析兒童心理行為特征,從設計角度出發,借助色彩搭配、多感官景觀構建,以及植入地域文化等策略,融入積極心理學理念、積極設計理念,塑造能喚起兒童積極情感、培育其積極人格特質的空間環境。預期成果涵蓋利用色彩對比與協調營造出富有活力與情感的空間,這將極大提升兒童的研學感受,促進其全面成長,為兒童研學基地設計提供可行的思路。
2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積極設計
積極心理學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是一門關注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傳統心理學致力于治療和消除人的消極情緒和病態行為,積極心理學則專注于研究人類的積極情緒和品質,挖掘人的潛能,并培養積極的人格特質,引導人們更好地生活和全面發展?!胺e極設計”作為一種新興設計思潮,建立在用戶體驗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其目的在于實現人們的目標及人類的繁榮與幸福[1]。在兒童研學基地設計建設中,運用積極設計理念,從空間布局、景觀、活動設施設計等方面著手,構建積極社會組織系統,打造能滿足孩子多樣需求、激發積極情緒與培養積極人格、助力知識積累和幸福成長的精神家園。
3兒童心理與行為特征分析
由人格漸變論可知,個體的人格特征是可以被改變和塑造的,個體會根據具體情境調節和改變自己的行為。兒童期在人的一生中相當于人的 “初次綻放”,是個體好奇心萌發、初步建立情感連接、個體自我意識增強、理想初現、渴望展現獨特才能的重要人生起始時期。
3.1兒童心理特征分析
成長性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顯著特征。兒童在生活與心理上對成人有較大依賴,低齡兒童尤其需要成人協助完成基本生活事務,遇到問題也會第一時間向成人尋求指導。但隨著年齡增長,他們開始萌發出自我意識,對自己的物品和空間有明確的所有權概念,此外,兒童有強烈群體歸屬感,并對所在小群體逐漸產生認同感。這些特征共同構成兒童的成長性,見證著他們在依賴與獨立、好奇與探索、社交與認同等方面的發展歷程。
環境性凸顯了兒童受成長環境的深刻影響。在家庭環境作用下,兒童開始形成家庭觀念,對家庭有情感依賴。當今社會,兒童早早接觸電子媒體,喜愛動畫片等內容,且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會模仿媒體中的角色和情節。這些特征體現了家庭、學校、社會文化和電子媒體等多種環境因素對兒童成長的作用。
獨特性展現了每個少兒的個性魅力。他們有著獨特的興趣愛好,性格方面也差異明顯,有外向活潑、積極交友的,也有內向安靜、喜歡獨自活動的。這些獨特的興趣愛好和性格差異構成了兒童的獨特性,反映出兒童個體發展的獨特路徑,提醒我們要尊重和呵護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
3.2兒童行為特征分析
兒童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無論是研學基地里奇特的植物形態,還是農田生產景觀中的變化,亦或是自然景觀中的水源流動、草地起伏等,都能引發他們的好奇之心,促使他們去觀察、去思考、去追問。
兒童渴望融入集體,熱衷于群體活動,尤其是年齡相近的兒童更傾向于聚集在一起。大齡兒童則往往對具有一定挑戰性、規則性更強且更富策略性的游戲以及多元互動、能展現自我能力和收獲成就感的體驗格外喜愛。應當依據年齡階段來設計能夠滿足團隊活動需求、引領良性互動的研學活動與研學場景。
兒童在本性中充滿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無論是在室內研學空間中通過自然主題的布置,還是在室外研學空間與自然親密接觸,都能讓兒童釋放天性。自然元素的融入,無論是模擬的自然景觀還是真實的戶外景致,對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激發都至關重要。在研學空間的設計中,可以利用自然材料、綠色植物等營造出富有生機的環境,同時在室外部分保留如草地、小型花園、水景等自然景觀元素,為少兒提供一個與自然玩耍的場所。
3.3積極設計兒童研學空間的適用性
根據兒童所具有的特征,從本質上來說,是他們在追求積極情緒和積極體驗,進而獲取積極心理的表現,這有助于提升兒童的幸福感。而積極設計正是以滿足人們對積極情緒和積極體驗的追求為目標,通過精心規劃和設計空間環境、活動內容等各個方面,為兒童打造一個能夠充分激發他們積極心理的研學環境。
4積極設計理念下兒童研學空間設計策略
4.1提升空間活力,營造情感之所
隨著兒童年齡增長,自我意識萌發,對自身外貌和能力有了初步認知,且渴望群體歸屬。在空間色彩設計上,同類色搭配能營造出和諧且富有層次感的空間。選擇淡藍色作為墻面顏色,代表天空或海洋的寧靜,再用不同深淺的藍色裝飾家具和配飾,如淺藍色墻面搭配深藍色書架、淺藍色窗簾搭配深藍色坐墊,像漸變的天空般讓兒童在視覺上感受秩序與舒緩的同時不失活潑。色彩運用能使空間充滿溫馨與和諧,提升兒童對空間的喜愛度,從而提升空間積極性,同時也營造出了情感化的空間,讓兒童在其中感受到寧靜與舒適。
兒童獨特的興趣愛好和性格差異明顯,通過對比色搭配,降低飽和度或控制色彩比例,創造出充滿創意和活力的空間,能吸引不同性格和興趣愛好的兒童。通過對比色搭配,強烈對比的調和,紅色和綠色這組對比色可通過降低飽和度來避免沖突過于強烈。喜歡活潑氛圍的兒童會被歡樂氛圍般的色彩組合吸引,而安靜內向的兒童也能在整體和諧的對比色空間中找到舒適感,滿足他們各自的心理需求,提升空間積極性,營造出情感化空間,讓每個兒童都能在空間中找到共鳴。
4.2構建空間感官,打造豐富體驗
兒童研學基地以積極學為導向,充分考慮兒童心理特征來進行積極設計,這種感官之間相互奇妙的聯覺效應共同支撐和豐滿著人們對景觀的審視和享受。
視覺景觀,色彩搭配營造美學體驗。視覺景觀的色彩分設施色彩和植物色彩兩大類。設施色彩與植物色彩都有對比色搭配,塑造視覺中心與環境形成體量感;也有同類色搭配,塑造歷史感、質樸感以及交替所形成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的美學體驗。讓兒童感受不同季節的視覺美感,提供了充分探索的機會,符合他們的好奇心需求,豐富了空間的視覺體驗。
聽覺景觀是一種主要依靠聽覺來進行感知與互動的景觀形式,也常被稱作聲音景觀,簡稱聲景。聲景具有獨特的魅力,它能夠喚起人們的記憶與聯想,不僅能讓人憶起鄉愁,還能使人心境平和,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借助聲景的積極、消極以及中性設計,可以強化鄉村聲音韻味,消除嘈雜聲響,同時能為動物打造繁衍、生存環境,重塑自然聲景觀。例如,播放鳥鳴、流水聲等自然聲音,讓兒童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寧靜與美好;或者利用聲音裝置,讓兒童通過互動體驗不同的聲音效果,增加趣味性,讓兒童仿佛置身大自然,為空間增添聽覺維度的豐富體驗。
觸覺景觀,增加美感與心理治愈功能。例如,在果園的設計中,可以設置不同高度的采摘區域,滿足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需求。孩子們可以親手采摘水果,感受果實的飽滿和成熟,體驗勞動的樂趣。而在一米菜園里,人們可以親自參與種植過程,觸摸泥土的細膩,感受種子的生命力。動物喂養環節則讓人們與可愛的動物親密接觸,感受它們的溫暖和柔軟。還可以設計獨特的觸摸墻,讓兒童通過觸摸不同材質的物品,感受當地的特色文化;或者在動物喂養區設置舒適的休息區域,讓兒童在與動物互動的同時,放松身心,豐富了空間的觸覺感受。
嗅覺景觀,打造芳香景觀。選擇合適植物,如種植芳香植物并合理搭配,依季節而變。設置特定嗅覺體驗區,如香草花園和花香小徑。結合活動,如手工制作香囊、香薰蠟燭和烹飪體驗。同時,要注意環境維護管理,定期養護植物、控制異味來源。例如,種植不同季節開花的芳香植物,如春天的櫻花、夏天的茉莉花、秋天的桂花、冬天的臘梅等,讓兒童在不同季節都能聞到不同的花香,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通過這些策略,打造豐富嗅覺景觀,為學生提供獨特學習體驗,還可與其他感官體驗結合,創造更全面深入的研學之旅。
味覺景觀,它擁有獨特的雙重屬性。在參與性上,當味覺體驗行為與景觀融合,能夠產生更大的疊加效應。比如山林間的茶棚與溪邊的垂釣處等組合,這種能突顯地域文脈,加深人們記憶。而在非參與性上,味覺體驗行為并非實際存在于景觀中,它與視覺景觀緊密相連,就像 “望梅止渴” 所展現的那樣,是一種別樣的體驗方式。例如,在基地中設置美食展示區,讓兒童通過觀看美食圖片或模型,產生食欲和聯想,增加對當地文化的了解。通過不同景觀協同發力,為研學基地添彩,助兒童全方位成長、收獲豐富體驗。
4.3突出空間主題,打造沉浸領域
以地域文化為主線進行空間規劃與設計。在兒童成長進程中,其自我意識逐漸萌生,對知識文化的探索欲望初綻。以鄉土文化中的歷史、人物、風俗,鄉村生產生活及節慶活動等要素為基本,依據地域文化特色與兒童研學需求深度融合開展設計。一方面,將這些特色元素化作故事脈絡,精細規劃空間序列。另一方面,巧妙劃分功能區,歷史文化長廊展示、傳統技藝手工坊體驗、自然生態探秘觀察、民俗藝術創作等區域錯落有致,過渡無痕、銜接緊密;同時,優化交通布局,醒目指示牌、詳實導覽圖與步行道、觀光車協同,編織便捷交通網。再者,全力打造課程與活動體系。課程橫跨歷史解讀、自然探究、藝術創作、技藝傳承諸多領域,進一步強化空間的主題性,營造出更具沉浸感的空間領域,讓他們在文化環境中更好地成長。
5結論
積極設計在兒童研學基地設計的應用,為提升兒童研學體驗帶來了有效的新方法。其核心在于以創造可能性為驅動,致力于為兒童提供有價值、豐富的體驗,激發他們進行有意義的活動,從而提升主觀幸福感。經深入探究兒童心理與行為特征,提出的色彩設計、多感官景觀構建、地域文化植入等策略,有效提升了空間品質,激發了兒童積極行為,確保了空間可持續性。這將促使研學基地以兒童需求為導向,優化空間布局、打造特色功能區,精妙融合景觀與文化,配備趣味教育設施,為兒童營造優質研學環境,推動行業發展。
參考文獻
[1]PMA D,AEP O.Positive Design 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J].Article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2013,7(03):1-16.
[2]劉嵐嵐.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校園空間優化設計策略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9
[3]王墨耘,傅小蘭.內隱人格理論的實體論-漸變論維度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3(02):153-159.
[4]陳文生.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多感官[J].科技資訊,2014,12(20):186.
[5]CHEN W S, Multi-sensory in landscape design[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4,12(20):186.
[6]葉家杰,蕭蕾,趙奕楠,等.積極設計在社區營造中的實踐——以廣州東莞莊南街社區營造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01):35-43.
[7]謝雪甜.鄉村文化振興視角下的田園研學基地的環境設計探究[J]. 南方農業,2021,15 (17):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