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一座中醫院內,“洋大夫”迪亞拉常年坐診。迪亞拉來自馬里,已在中國定居40 年,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是四川乃至全國都名氣響當當的中醫大夫。因為醫術精湛,迪亞拉還被網友親切地稱為“黑求恩”。
學中醫要“換頻道”
迪亞拉1964 年出生在馬里一個醫學世家。1984 年,他從馬里醫學院全科專業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被馬里政府選派到中國留學。
迪亞拉最初在北京學西醫,卻漸漸地被中醫的博大精深吸引。“我上學時,一名同學扭傷了腳,痛得很厲害。校醫為他針灸,他立馬就不痛了,還跟我們一起走回了宿舍。我當時就覺得,中醫太神奇了!”
1986 年,迪亞拉前往廣州中醫藥大學攻讀本科和碩士學位。第一個學期期末,考古漢語,班里有一半中國學生不及格,迪亞拉也沒通過。他很是受挫,去書店買了幾本厚厚的字典,每天泡在圖書館里。為了弄清楚人體的經絡和穴位,迪亞拉隨身帶一條毛巾,在毛巾上練扎針。待針法穩了,他又將毛巾換成難度更高的肥皂和海綿,走到哪兒扎到哪兒。
5 年過去了,中醫班里的外籍留學生只留下了兩個人,迪亞拉就是其中之一。拿到碩士學位后,“四川中醫也很有名,于是我轉戰成都,繼續讀博。”他說。
1997 年,迪亞拉從成都中醫藥大學畢業,成為中國首位外籍中醫博士。
首次看診“追病人”
1997 年,迪亞拉成為四川一所著名中醫院的中醫。一名患者推開了迪亞拉診室的大門,往里一看——穿白大褂的醫生是個“老外”,于是掉頭就跑。迪亞拉追了出去,解釋道:“我就是你的醫生,我給你看,如果治療沒有效果,我不收費。”令迪亞拉欣喜的是,過了段時間,這名患者帶著她的媽媽和姐姐來找他看病。
一次,迪亞拉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的老同學比爾在街頭偶遇,當時比爾正尋找愿意加入“無國界醫生”救援組織的人,迪亞拉立即決定加入。在云南紅河蒙自,迪亞拉免費為當地麻風病人看診。之后多年,他頻繁往返于四川、云南、湖南、青海等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鄉村醫生。
其間,妻子楊梅一直陪伴在迪亞拉左右。楊梅是個成都姑娘,兩人有一兒一女。說到這段愛情故事,迪亞拉分享了一則小插曲:“我們最初并不被楊梅的父母看好。她母親當時肩周疼,聽說成都有個外籍中醫醫術高明,便去看病。對,那個中醫就是我。我心里美滋滋,這不是送上門的機會嗎?我立馬說,‘阿姨,下次我去您家給您把脈’。一來二去,我的真誠打動了她的父母。”
“將中醫傳播到我的祖國馬里”
這些年,迪亞拉又投入到另一項事業中,“將中醫傳播到我的祖國馬里”。2019 年,全球首個中醫技術魯班工坊在馬里落地,這也離不開迪亞拉的大力推動。魯班工坊建成后,他為馬里人民艾灸、拔罐、刮痧、推拿。
“我希望,非洲每一個國家,甚至全球每一個國家都能建立起這樣一座魯班工坊,為那里的人民帶去實實在在的好處。”迪亞拉說。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