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時間飛逝而過,中小學生已迎來新學期。“開學要收心”這個問題被家長提上日程。
前兩天,小川打電話約住在同一個小區的同學小越周末一起看電影、打籃球,卻被小越拒絕了。小越拒絕的理由是,開學了,媽媽讓他好好收心,還買了習題冊讓他每天做兩頁。至于各種聚會,媽媽也一概不讓他參加了。
小越媽媽如此嚴格的收心要求,讓小川覺得不可理解。因為跟小越家的規則相比,小川的父母對他就放松了許多。小川說,還有一個學期我就要小學畢業了,上學的這幾年,媽媽從來沒有對我提過開學要收心的要求,都是順其自然,該玩就玩,很少給我布置學習任務。很多同學的家長都會在假期給孩子或買或借新書來預習,我媽媽從來沒這么做過。另外,爸媽假期經常帶我出門旅游,有時還在開學前一天晚上才回到家。爸媽經常愛說“松弛感”這個詞,覺得不應該用“收心”給孩子制造緊張情緒。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付俊琳老師說,放假和開學之間是否要用“收心”來做過渡,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態度。有的家長因為不知道放假在家的孩子也需要守規矩,假期“大撒把”,所以才會有臨到開學著急讓孩子收心的行為。有的家長本著順其自然的心態,很少對孩子進行約束,以保持松弛感為由讓孩子自由成長。這兩種方式對孩子的成長并沒有好處。
付俊琳老師建議,家長應該幫助孩子主動構建角色意識,讓孩子在放假和上學不同時間對應不同的角色身份,做好學生角色和兒女角色的轉換。在放假期間,孩子應該是兒女角色時間長一些;到開學后,更多要堅持學生角色的沉穩與勤奮。如果要孩子做好兩種角色的轉換,家長首先應該幫助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合理安排時間、勞逸結合,切忌走拼命玩或拼命學的極端。其次,家長要及時觀察孩子的心理和生理變化,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提要求、定規則,不能憑主觀判斷來安排孩子的生活與學習。比如,為讓孩子做好放假到開學期間的過渡,家長可以視孩子的狀況,在開學前一周帶著孩子逐步回歸常規的生活狀態,按時起床、減少娛樂活動、收回電子產品、增加體育鍛煉時間等,讓孩子意識到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