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758 項新修(制)訂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明確64 個職業本科專業一般不要求學生撰寫畢業論文,學校可將工藝改進、產品(服務)設計、技術(服務)創新、技藝展示、專利研發等作為畢業設計(創作)的重要內容。這一政策再次引發輿論熱議:本科畢業生一定要寫畢業論文(設計)嗎?
要保障本科論文質量,除了學生的投入外,導師的指導和把關也很重要。根據《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普通本科學校生師比17.51∶1。這樣的比例下,老師能夠指導每名學生的時間和精力都非常有限。
于是,學術訓練漸漸變形,此前有媒體臥底調查,發現網上代寫論文的生意火爆。
當然,不能因為做不好、做不到,就放寬要求。最關鍵的問題在于考核標準的適配性。對理論研究型人才,學術論文當然應該是重要的評價標尺,但是,對應用型專業,除了學術能力的要求,更應注重實踐能力以及與行業需求接軌的能力。此前,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出臺規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以簽約作者身份在知名網絡文學平臺完成的作品,可以代替畢業論文;北京郵電大學為了鼓勵學生參與實踐項目、創新項目修改了畢業政策。
我們需要構建一個與人才類型相匹配的“ 能力坐標體系”,建立多元考核標準。簡單來說,就是讓學術型人才在理論研究中深耕,讓應用型人才在真實項目中鍛煉,讓每個學生都能選擇最契合自身發展的評價方式。
(摘自《中國青年報》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