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宵佳節也是南京中小學生開學報到的日子。一個段子在社交媒體上悄然流行——“你們今天是包餃子,還是包湯圓、包元宵?”家長:“我們包書皮。”
包書皮,這一沿襲了幾十年的“開學儀式”,是幾代人的集體記憶,本意是為了保護課本,同時也寄托了家長對孩子學業的期望與關愛。但當包書皮逐漸成為家長的“負擔”,是否已偏離了教育的初心?
教育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包書皮之困提醒我們:“雙減”政策的深化落實,既要關注作業量、培訓班的“ 大問題”,也不能忽視教育日常中的“細枝末節”。唯有始終圍繞“以人為本”,清理形式主義藩籬,才能讓教育初心真正抵達人心,讓孩子在實踐中真正收獲成長。解決“包書皮”這道難題,顯然需要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解題智慧和思路。
(摘自《新華日報》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