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節,DeepSeek的推出不僅震蕩了全球科技市場,也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凡事先問問DeepSeek,成了很多人的習慣。在此之前,ChatGPT也曾引發人們對AI如何影響就業的廣泛討論,人們說AI技術將帶來勞動力的解放,但也擔心其導致大量工作崗位流失。
身處內容行業,我也嘗試用AI提高工作效率。先來談談AI對我來說最驚艷的地方:
首先,搜索能力。面對龐雜的信息海洋,我通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搜集資料。生成式AI能夠快速收集,并找到信息來源,相當于一個更加強大的搜索引擎,幫我快速掌握信息。然而,AI也常常犯錯。因此,必須保持警惕,對其輸出的內容“存疑”,并嚴格核對。
第二,總結歸納能力。AI短時間內總結歸納龐雜的資料(還能整理成PPT),這對于職場“社畜”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使般的貼身小助理。
第三,整理逐字稿。撰寫深度報道時,確保采訪內容的準確性是關鍵,而聽打逐字稿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采訪內容有時很長且零碎,整理起來枯燥且耗時。如今AI工具可以快速將語音轉換成文字,其準確性也越來越高,這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第四,調整字句。在工作場域,我們常常需要面對很多商務信件,有時候太口語化會顯得“不專業”,AI可以幫忙調整字詞和口吻,使遣詞用句更為正式。不過,有時候AI過于機械和冰冷,缺乏情感和個人特色。
驚艷之余,我也不禁反思:對內容生產者來說,AI是否會威脅到自身工作,以及,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的倫理是什么?
AI已經具備了“輸出觀點”的能力。雖然這樣的“觀點”并非“原創”,但對于不具備辨別能力的人來說,已經可以“蒙混過關”。然而,生成式AI還不具備“創意”“情感”“觀察”等人類獨有的能力,或許可以說,對于具有活躍創造力的內容生產者來說,AI暫時還構不成威脅。
那么,使用這種強大的工具,有沒有什么界線呢?這是一個始終在不斷滾動的話題。而我認為,AI作為一種簡便的工具,它不應該越俎代庖,變成內容生產者的“電子槍手”。
事實上,人類的競爭力(是的,人類再次造出了自己的競爭物)與人們使用AI的倫理或許是一體兩面的。倘若我們為了更加快速且大量地生產內容,因而過于倚賴AI,乃至于將我們所有的創意事業都讓渡給AI,那也許終有一天,人類獨有的創造力會被AI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