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全面振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關乎國家的繁榮與穩定。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聚力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委員們表示,要緊緊圍繞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聚焦戰略重點和主攻方向,充分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不斷壯大優勢做強特色農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科技和人才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
糧食產業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2024年,河北省糧食總產量達到781.8億斤,糧食總產量連續12年超過700億斤,連續9年超過740億斤。
豐收從何而來?記者了解到,過去的一年,全省大力推行全程精細精準科學管理行動,聚集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合力,全面落實耕種管收、地種肥藥等全領域、各環節增產減災措施,全力以赴奪取糧食豐收。
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委員們在討論中建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理順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體制機制,保障技術、資金等要素上下貫通,探索完善科研項目資金激勵引導政策落地細則,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更好地調動基層科研人員、農技人員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的主動性、積極性。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省政協委員、滄州市農林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利用研究所所長劉貞貞提出,加強種質資源的收集與評估,利用基因編輯等技術,對旱堿麥種質資源中的關鍵基因進行精確修改,以改良其性狀。“加強品種改良,優化種植結構,建設高標準原糧種植基地。采取培育本地優質品種與引進外地優質品種等方式,優化旱堿麥品種結構。同時,大力推廣適用于旱堿麥的高效種植技術,提高旱堿麥品質和穩定性,為旱堿麥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高品質原糧。”
“城市退休人員返鄉參與鄉村振興不僅是發揮余熱、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也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省政協委員、河北世紀聯合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馬紅哲認為,通過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的有機結合,可以充分調動城市退休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使其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巨大作用。
馬紅哲委員建議,出臺專項政策,明確支持城市退休人員返鄉參與鄉村振興的具體措施和獎勵機制,對返鄉參與鄉村振興的退休人員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包括交通、住宿和生活補貼,對其在鄉村開展的產業項目給予稅收優惠政策,降低其創業和投資成本。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委員們認為,要改善農村創業創新生態,就必須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發揮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的“頭雁”作用。要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育,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賦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檔升級,提升農業農村創新創業載體質量。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保定高碑店市立足資源稟賦,突出縣域特色,推廣裝配式日光溫室,建設食品共享工廠、凈菜進京產業園等,著力打造綠色健康建筑、現代商貿物流等產業集群,不斷激活發展新動能,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產業旺則鄉村興。委員們建議,要結合特色農業優勢,加快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展產業功能,形成新的產業形態,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提高農業附加值和農民收入,最終形成一個各環節暢通、各主體和諧共生的良好產業格局。
“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省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督查專員劉浩斌建議,要完善聯農帶農益農機制,加快形成企業和農戶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格局,通過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合作經營組織形式,讓農戶共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把農產品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縣域經濟是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的重要載體。省政協委員、邯鄲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姜青輝認為,堅持“一縣一品”,建設鏈條完整、高質高效、集群發展的農業特色主導產業,通過訂單帶動、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方式,創建一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做好鄉村全面振興這篇大文章的關鍵所在。
對此,馬紅哲委員亦建議,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最大限度地將農村勞動力吸附在當地,形成一套有效的城鄉一體化促進機制,化解當前農村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就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縣域經濟創造的非農就業崗位,依舊是我省農村勞動力就業最大、最有韌性的‘蓄水池’。”
“我省是農業大省但不是農業強省,缺少像五常大米、贛南臍橙、云南普洱這樣的超級品牌,品牌帶動效應還有很大差距。”省政協委員、張家口弘基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任叢濤提出,要培育出更多特色農產品品牌,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
任叢濤委員建議,政府部門要鼓勵和指導農產品加工行業制定行業標準,推進地理標志產品申報,提高區域品牌使用門檻,有效促進行業產品質量的提升;要引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整合自有品牌,集中打造核心品牌;針對發展面臨困境的農產品加工“老字號”品牌,通過財政扶持等方式支持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和品牌宣傳推廣,從而實現品牌復興,重新煥發生機。
留住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
隆冬時節,燕趙大地活力四射,高品質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鄉村旅游日益熱鬧紅火,一幅幅新時代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2024年,河北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深化產業就業幫扶,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等工作,全省和美鄉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鄉村美不美,關鍵看環境。委員們認為,推行綠色循環,實現農業產業發展循環暢通,是鄉村生態振興的必由之路。
“推進種養結合,是賡續傳承我國農耕文明的重要任務,也是當前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省政協委員、河北新旭光律師事務所主任王志國認為,種養結合不僅能提高農業產值,增加農民收入,還能有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以我的老家青龍滿族自治縣來說,現有大量板栗林,板栗林下可以引進耐寒、抵抗力高的黑雞品種,還可在板栗樹的邊緣、縫隙中種植適合的藥材,與板栗經濟形成鏈條化經營。這樣,雞吃板栗林中的草、蟲、藥材等,雞糞又轉化為板栗和藥材的綠色肥料。我相信以綠色循環生態種養結合的形式振興鄉村經濟,一定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王志國說。
省政協委員、省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環境研究所副所長孫世友建議,要因地制宜探索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工程技術模式,研發推廣綠色農業技術,提高水土肥藥資源利用效率,加強農業廢棄物綜合處理設施建設,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風險,分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既要塑形,又要鑄魂。省政協委員、承德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劉海麗認為,好的家風是加強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式,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要發掘建設各地民俗文化園、家風館等,開展各類家庭教育公益活動,打造家風體驗平臺,為廣大家庭提供優良家風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
委員們建議,要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努力把農村建設成為農民身有所棲、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園。
“鄉村全面振興的生態底線,就是要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孫世友委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