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明確強調,要“關注體育與健康教育內容、體能與技能、學練與比賽、體育與其他相關學科等方面的有機融合,提高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這一要求突出了體育與其他學科的緊密聯系,也為體育教學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教師教學設計提供了指導意見。跨學科融合教學,要求教師將某一學科作為核心,并圍繞著大概念、大主題,引領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綜合性地開展學習活動、解決問題,更突顯了學科教學的系統性與綜合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跨學科融合教學視角下,教師所要做的不是進行簡單的學科拼湊與嫁接,而是要通過綜合與深入的研究活動,找到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點,并且通過教學設計搭建起“跨”與“融”的橋梁,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與優勢引入體育課堂,解決復雜性與綜合性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將綜合育人的教育成果在體育課堂上深度落實。基于此,本文立足新課程標準視角,詳細論述跨學科融合教學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原則與實踐路徑,以期順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提高課堂效率與質量。
一、跨學科融合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跨學科融合教育視角下,體育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堅持以體育學科為主、其他學科為輔助的教學理念,將運動技能的培養、體能的訓練以及專項運動技能的落實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在此背景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遵循主體性原則,從教師的學習能力、學習需求出發合理安排學生的身體活動量,同時教師要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與特點選擇跨學科融合主題,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在心理上對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內容不排斥。
(二)融合性原則
在跨學科融合教育視角下,確定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知識交叉點,是教學成果得以理想化的關鍵性保障,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遵循融合性原則。融合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引入其他學科知識時構建出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學設計,避免“1+1=2”的簡單組合,讓多學科知識融合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為學生體育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如,在課堂導入環節,其他學科的知識可以成為導入背景,讓學生沉浸在教學情境中;在課堂教學中,其他學科的知識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體育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必要性,引導學生從應用層面審視所學知識,最終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學成果;在課后總結環節,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其對多學科知識的運用程度與能力進行綜合性評價,以此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重要驅動力。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跨學科融合教學的落實與推廣已然成為當前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究,自主參與,真正做到“在做中學”,促進知識與能力相統一。
二、跨學科融合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一)基于綜合視角,確定交叉知識,整合教學內容
跨學科教學融合作為一種具有創新性與科學性的教學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補充并豐富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成為培養社會所需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徑。然而,跨學科融合教學不是萬能的,其在教學實踐中也不能為了應用而應用,而是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與融合要點,確保教學成效。因此,在跨學科融合教學視角下,體育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在備課工作中重點關注那些需要運用跨學科知識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難點與重點。同時,針對這些“特殊”內容,教師還要延伸自身的教育眼光,找到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點,讓跨學科融合教學的開展不刻板、不生硬,起到相輔相成的實踐效果,以實現教學內容的彼此促進,既優化了教學設計,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研讀,我們可以發現,初中體育教材中很多知識都具有較強的包容性與延展性,可以成為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橋梁”。例如:體育學科中“心肺功能”“有氧耐力”等知識就與生物學中“人的呼吸”“人體內血液的運輸”等知識相關聯,將這兩個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肺活量對運動的影響;而體育學科中“長跑耐力訓練”的教學內容又可以與地理學科中“高山高原氣候”的知識相聯系,通過高原訓練法,借助高海拔地區的氣壓低、含氧量低的特點展開訓練,讓學生在提高自身體育技能與素養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對知識內核與應用的感受;最后,體育學科中“定向越野”的訓練可以與數學學科中“方向”“比例尺”“圖例”等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在熟練使用地圖的基礎上更為迅速準確地查找地點、規劃路線、確定目標。由此可見,體育學科中很多知識與技能都與其他學科息息相關,而其他學科知識的引入與運用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體育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然而,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將這些知識“引進來”,那么跨學科融合活動的深入性與融合性便難以得到保障,更容易打亂學生原本的學習節奏,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找到跨學科融合教學的交叉知識點只是第一步,教師需要在交叉點的基礎上創設跨學科融合主題,讓學生在綜合視角下開展學習活動,也讓跨學科知識的落實與運用在主題下更具整合性與結構性。
以初中體育教學中“中長跑”的內容為例,通過實踐分析與經驗總結,我們發現這一訓練內容受到了很多學生的排斥,畏難情緒強烈,影響了訓練成果。但是中長跑作為體能訓練的重要內容,對學生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針對這一教學難點,結合跨學科中的交叉知識,整合教學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確定跨學科主題。我們發現,學生抵觸中長跑是因為其訓練強度大、過程枯燥,那么我們就可以為中長跑創設“情節”,為學生的訓練活動“激趣”。在跨學科視角下,教師發現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關喀喇昆侖戍邊衛國英雄事跡的故事,得到了教學設計的靈感,決定以這一故事為背景,為中長跑訓練制造“情節”,引入地理學科中喀喇昆侖的地形地勢、氣候特征,為中長跑訓練設計“條件”;引入信息科技中展示武裝奔襲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可以引入體育學科中“止血包扎技術”的知識,為學生構建一個豐富、全面又能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跨學科教學設計。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分析,我們將跨學科融合教學主題確定為“少年邊防戰士”。
(二)拓展教育視野,圍繞具體學情,堅持目標導向
在跨學科教學視角下,由于教學環節多、教學內容體量大,所以教師要全方位、多角度確定教學目標,并在教學活動中堅持目標導向,使其既能夠預測教學發展,又能夠成為教學成效的重要評判標準。初中階段,體育系跨學科融合教學以體育學科為主、其他學科則發揮輔助作用,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要保障體育學科的主要地位,重點突出體育核心素養對教學的目標與要求,圍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以及體育品德三方面展開,但教師不能對其他學科知識的教學目標“置之不理”,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融會貫通。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多元復合型人才。
在“少年邊防戰士”跨學科融合主題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激發,體育與德育也能夠實現有機融合,教師通過喀喇昆侖戍邊衛國英雄事跡作為教學切入點,讓愛國精神在中長跑訓練中得到落實,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進一步關注學生愛國情懷與良好品質的發展需求,并確定如下教育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在整體性的目標導向下,教師可以進一步創設出教學大情境,設計教學任務,運用豐富化的教學路徑,實現理想化的學習成果。
(三)創設教學情境,設計教學任務,豐富學習活動
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要求教師能夠充分打破學科之間存在的自然壁壘,基于現實性的問題,將各個學科教學內容進行融合與設計,因此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需要遵循情境化原則,教師要創設出能夠貫穿教學活動始終的“大情境”,用大情境反映真實問題,引發學生的親身感受與全身心的投入。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感受,同時要緊扣“體育”二字,在以體育人的視角下,發展學生相關的文化學科知識,并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在“少年邊防戰士”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以“我是邊防戰士”為跨學科的教學大情境,讓學生能夠通過扮演邊防戰士學習體育技能、開展體育訓練,并且在此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最終加強學生意志層面的建設。在教學情境的創設工作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關于喀喇昆侖戍邊衛國英雄事跡的內容,同時結合地理知識分析喀喇昆侖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征等,運用信息科技知識搜集并整理相關資料,觀看喀喇昆侖沖突事件中邊防戰士守土衛國的英勇事跡。而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也可以通過播放展示武裝奔襲的視頻片段來強化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參與教學活動時更為積極投入,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與興趣。
有了教學情境的創設背景,教師要進一步設計教學任務,通過創設豐富的教學活動實現理想化的實踐成果。在跨學科融合教學下,教師往往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組織教學材料,以問題解決為導向,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對現實問題進行多方思考,并且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具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安排教學活動時,要圍繞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避免任務難度過大或學習活動的連貫性、邏輯性不強等問題的產生。
在“少年邊防戰士”的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創設教學活動(如表2所示)。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跨學科融合教學已然成為培養新時代所需人才的關鍵技能。體育學科作為素質教育落實的路徑之一,肩負著以體育人的責任,也應該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更多地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基于此,體育教師要立足于跨學科融合,在遵循主體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以及融合性原則的基礎上,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路徑,讓跨學科融合教育模式真正在實踐中發揮理想的效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