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飲食的需求從“吃得上、吃得飽”向“吃得精、吃得好”轉變。對肉、蛋、奶的需求量持續增加,從而刺激了飼料糧的剛性需求并導致缺口持續增大。
2023年,我國進口糧食1.62億噸,主要是大豆、玉米。“這些進口糧食主要是用于飼料糧消費。”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苜蓿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楊青川介紹,進口大豆一方面滿足食用植物油消費的需求,另一方面滿足畜禽養殖飼用豆粕的需求。此外,玉米是飼料消費的主力軍,飼料消費量占玉米總消費量的60%以上。
以生豬為例,通常一頭長到125公斤左右出欄的肥豬至少需要消耗325公斤飼料。若按1公斤飼料用0.6公斤玉米和0.2公斤豆粕計算,一頭豬養到出欄就要消耗掉195公斤玉米和65公斤豆粕。2023年,我國生豬出欄量7.27億頭,共消耗1.42億噸玉米和4726萬噸豆粕。因此,增加優質飼草供應、降低畜牧業對玉米等糧食的消耗和對進口大豆等的依賴,可以更好地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當前,優質飼草料供應不足是草食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增加優質飼草供應量可有效緩解糧食安全壓力。有研究表明,適時收獲的植物全株,其營養物質比籽實多3~5倍。優質牧草苜蓿粗蛋白質含量為18%~20%,而小麥蛋白質含量為12%,大米蛋白質含量為8%。此外,同樣的水土資源,如果生產優質飼草,可收獲能量比谷物多3~5倍,蛋白質比谷物多4~8倍。所以,用部分一般耕地種植全株青儲玉米、苜蓿、飼用燕麥等飼草作物,不但可以給牛羊等反芻家畜提供優質飼草,增強牛羊生產性能和提高養殖效率,還可以減少牛羊養殖過程中玉米和豆粕等精飼料的用量。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將玉米籽粒和其秸稈一起飼用后,不僅玉米籽粒沒有損失,反而提高了秸稈利用率,又減少了豆粕用量,相當于增加了額外的能量和蛋白質供應。優質高產苜蓿按目前平均畝產514公斤青干草的水平,每畝地提供的蛋白質為90~100公斤,相當于2畝地產出的大豆所能提供的蛋白質。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動糧改飼項目,增加優質飼草供應。2023年,完成糧改飼面積2325萬畝,收儲優質飼草約6850萬噸,帶動減少牛羊精飼料消耗近1300萬噸。
優質飼草能助推草食畜牧業發展
楊青川介紹,“飼草是牛羊等草食家畜的主要飼料來源,飼草中富含的粗纖維,是牛羊等反芻動物的必需營養成分,同時也是糧食或其他飼料無法替代的。”
相關實驗表明,在精飼料占日糧20%不變的情況下,用優質飼草代替低質的飼草和秸稈,奶牛的牛奶日產量可從23.5公斤提高到36.2公斤。也就是說,用3公斤苜蓿青干草替代1.5公斤精飼料補充料,不僅可以提高奶牛產奶量和乳品質,還可提高養殖戶的收益。
苜蓿等優質飼草不但蛋白質含量高,而且它們含有的植物性粗蛋白易被動物吸收和利用,還含有多種氨基酸,可有效促進家畜快速生長發育。同時,優質飼草還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有助于提高動物的抗病能力和肉、蛋、奶等產品的品質和產量。但是,當前我國牛羊飼草料中優質飼草占比僅為25%,比理想結構低15個百分點,供需缺口超4000萬噸。
當然,除了牛羊養殖,生豬等畜禽養殖也正在進行飼草料的研究和試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貴州省一家豬場通過飼喂紫花苜蓿、鴨茅、多年生黑麥草等飼草,平均每頭豬每天可節約精飼料費0.5元左右。
飼草料作為牛羊養殖場重要的經濟成本,占整個養殖成本的70%以上。若養殖戶利用閑田或邊際土地種植優質飼草,則可以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牛羊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從而實現降本增效。
種草還能改良土地
“種幾年苜蓿,收幾年好莊稼。”這句農諺清楚地說明了苜蓿對土壤改良的作用。
“在黃淮海地區鹽堿地種草經濟效益高于種糧。”楊青川肯定地說。他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黃淮海地區輕中度鹽堿地上種植苜蓿5年后,耕層土壤含鹽量降低60%以上,土壤有機質、速效氮含量分別提高16.5%和45.7%,土壤全氮、堿解氮含量平均提高40%以上,土壤物理性狀及生物性狀均得到顯著改善,地力可提高1~2個等級。
在河北省黃驊市林江農場,旱堿麥常年單產在220公斤/畝左右,夏玉米單產在400公斤/畝左右,鹽堿地小麥、玉米兩季的凈利潤只有150元/畝左右。而研究團隊在示范田采用“苜蓿—旱堿麥—夏玉米5+2輪作”模式,實現了中度鹽堿地雨養旱作苜蓿干草800~1000公斤/畝,畝均純收益1000元左右。苜蓿種植5年后輪作旱堿麥、夏玉米兩種作物單產提高了40%~50%。該模式單位面積總純收益較常規的“旱堿麥—夏玉米輪作模式”和“苜蓿連作模式”分別提高96.4%和40.9%,可實現6年輪作周期內畝均純收入超千元。
有關研究表明,一般草田輪作3~5年的周期,種植苜蓿等豆科飼草可以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20%左右,每公頃固氮增加100~150公斤,減少化肥使用量1/3以上,節水10%~15%,減少水土流失70%~80%,糧食產量提高10%~18%。若全國30%耕地實施糧草輪作、間作或套種,不僅可增加糧食產量258億公斤,還可以收獲大量優質飼草。
(摘編自《中國畜牧獸醫報》 作者:楊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