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片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前470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期人。老子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室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相傳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寫成了五千言的《老子》,最后不知所終。他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
內容介紹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其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老子》全書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道法自然”是《老子》一書的主題思想。全書涵蓋了老子的“天道”理論、樸素的辯證思想、“無為而治”的社會理論和推崇自然的美學思想等。
藝術特色
《老子》雖然不是文學類文本,但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很大。其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語言精練簡潔,音韻鏗鏘和諧。《老子》用詞遣句經過嚴格的篩選和精心的錘煉,因而文約而義豐,言淺而意遠。如首章開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六個字,就不僅提出了“道”這一哲學范疇,而且說明并且強調了“道”在《老子》哲學體系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深刻內涵和永恒意義。《老子》中還有許多從自然和社會現象中概括出來的哲理性短語,在后世成為成語,如“大器晚成”“知足不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等,生動凝練、準確深刻。另外《老子》的用韻豐富而靈活,雖無定規卻并不凌亂,誦讀起來有鏗鏘動聽的節奏、和諧悅耳的音韻。
二是句式工整,善用對偶,多用排比句增強語勢。《老子》為求得思想表達的準確充分,采用互文以見義、映襯以明理的表達方式,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等,整齊而工巧,言簡而意賅,大大增強了文采,豐富了意蘊。《老子》中層出不窮的排比句式,不僅使其思想得以充分和完整地表達出來,而且使得文勢恢宏奔放,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三是想象豐富,形象鮮明。“道”是《老子》中首次提出并且致力闡釋的最高哲學范疇,但老子論道,缺乏哲學的證明,多用文學的描繪,如“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在描繪“道”時展現出的想象力之奇偉豐富,令人嘆為觀止。老子通過聯想,使“水”成為喻理達意的重要形象,如“上善若水”“(水)以柔勝強”。
四是描寫的真實性和批判的深刻性。春秋末年,階級分化和對立十分嚴重,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尖銳而激烈,這一社會狀況在《老子》中有著真實的反映。老子對黑暗的現實社會極為不滿,對殘暴和偽善的統治階級尤其憎惡,故在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揭露社會黑暗的同時,也發自內心地、深刻地批判現實社會的一切丑惡現象。如在第五十三章中他就憤怒地指責統治階級橫征暴斂、窮奢極欲,并且稱其為強盜頭子,還激憤地呼喊:“非道也哉!”而在第七十七章,他一針見血指出現實社會的不合理——“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精段選讀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一章)
賞析
第一章為《老子》的總綱。道家區別于其他諸家,就在于提出了具有本體性和萬物根源的觀念“道”。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宇宙的初始狀態。宇宙、天地、萬物均由“道”所化生。“道”深邃而奧妙,要認識它,應當經歷從“無欲”到“有欲”的認識過程。老子在本章提出了許多哲學概念,如道、名、有、無、玄、妙等,對下文的論述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精段選讀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賞析
本章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天下皆知……前后相隨”,體現了老子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他列舉出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這一系列矛盾而又統一的概念,指出它們在客觀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相輔相成,在對立中形成統一。這種對世界的深刻觀察和總結,十分可貴。第二層“是以圣人……不去”,老子提出治理人類社會的法則,即“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也就是以“無私”的心胸來對待和處理天下之事。老子正面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無為”。“無為”即順應自然,不胡作非為。
精段選讀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賞析
本章雖然簡短,但句句是人格修養的至理名言,內涵極其豐富,廣泛涉及知識、學習、力量、志向和長壽等方面。老子的側重點在于強調自我修養,即“自知”“自勝”“知足”“強行”。所謂“自勝”,即今人常說的戰勝自己、超越自己。老子將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感悟出來的充滿智慧的人生哲理加以總結,成為“格言”,用以律己、誨人,它們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精段選讀四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賞析
本章以水為喻,說明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由此推廣到治國,提出能趨下居卑,自甘于承受屈辱與災難者,才是有道之君,才可以成為社稷之主和天下之王。真正能夠擔當道義和責任的君主,必須先具備“承受”的品德和能力,只有忍辱,才能負重。只是這種“承受”,乃是“慈故能勇(慈愛可以產生勇敢)”的擔當,而不是無能為力的承受,更不是不知道羞恥的低頭。世人一般的認知是剛強勝于柔弱,老子卻說柔弱勝剛強。他的結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在事物對立統一、正反互相轉化的辯證關系中,認識、利用柔弱與剛強的關系,有其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