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既強調“貴己”,又強調“君子貴人而賤己”。貴人與貴己兩者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我們不應將兩者絕對化,而應是雙方兼顧,才能相得益彰,即所謂以己貴人,以人貴己。(開篇明確兩個核心概念,提出兩者需兼顧的觀點,言簡意賅。)
注重自身發展是獲得成功的必然前提?!百F己”,就是以己為中心,注重自塑。(明確“貴己”是一種“自塑”。)孟母望子成龍,遷屋于學府周邊,以文化的力量沁入孩子的心脾,以朗朗書聲貴其子之身,終使其心懷鴻鵠之志;匡衡勤奮好學,專于貴己,鑿壁引鄰舍之光,夙夜苦讀,終成大家;東陽馬生,假借藏書之家,得他人之助,終成大業。故貴己,才能取得成功。(論據選取得當,援引孟母、匡衡、東陽馬生的事例形成排例,論證了“貴己”的重要性。)
盡己之能而貴人,從而成就他人與自我。“貴人”,就是幫助他人,注重奉獻。“貴人”如成灰之蠟炬,如至死之春蠶,生命終因奉獻而美。(說明“貴人”的本質是奉獻。)荊軻于易水之畔吟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他僅攜一人一圖一匕,就毅然走向那戒備森嚴的秦王宮殿。他是為榮華富貴嗎?是為發泄憤怒嗎?都不是。他明知是一場赴死,也要救燕國于水火之中!舍下一人,拯救一國,這是至高的“貴人”。荊軻也因此留名千古?,F實中未必需要我們舍棄自己的生命,但奉獻之歌卻需代代傳唱,社會因貴人而更加和諧美好。(用荊軻刺秦的典型事例論證奉獻的意義在于成就他人與自我,具有說服力。)
以己貴人,以人貴己,是利人亦利己。若只在乎個人利益,則是“小人喻于利”;若只在乎他人感受,則未免徒有奉獻之心卻無奉獻之能。清官包拯斷案,總能在一遍遍推翻自己的基礎上,求得唯一真相,此為貴己;包拯斷小大之獄,不為升官發財,只為一方海晏河清,此為貴人。陶潛為官,能盡心盡力,為百姓奉獻己身,此為貴人;后因識得官場黑暗,選擇隱居,品得無塵雜之戶庭、有余閑之虛室,此為貴己。貴人和貴己總是成對出現在那些被我們歌頌的人身上,成就自我和無私奉獻從不矛盾。(段首以缺失性比較作假設,論證貴人和貴己僅有其一,都境界不高。而后以包拯和陶潛兩例,論證了貴人和貴己相得益彰,辨清關系,思維走向深入。)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庇衷疲骸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鄙羁剃U述了貴人和貴己的關系。(以名言開啟總結段,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我輩青年亦當如是,歷經磨煉以貴己,奉獻社會以貴人,二者得兼,方成君子?。▽⒃掝}歸結到青年的發展上,作文主旨被拔高。)
【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呈貢學?!?/p>
技法提純
本篇作文論點突出,有一定深度,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個人思考。以下優點值得我們借鑒:
1.論點不落俗套,體現深度思考。對于“貴人”和“貴己”,作者雖然二者皆認同,但并不落于各寫一半的俗套,而是對二者的關系有著獨到的見解,認為以己貴人,以人貴己,二者相得益彰。
2.結構嚴謹,分論點清晰。三個分論點中,前兩個是并列關系,論證“貴人”和“貴己”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一個是闡釋“貴人”和“貴己”的關系。
3.論據豐富,選材貼切,分析詳細。作文每一段都有相應適配的論據,例如分論點一中的孟母、匡衡、東陽馬生的事例排比而出,有力地支撐了論點。
4.文采斐然,自成風格。作文語言文白結合,又能做到流暢自然,是作者長期積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