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座草頂、竹篾泥墻的小屋出現在梨樹林邊。屋里漆黑,沒有燈也沒有人聲。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
那時候,人走累了,干糧也吃完了,想找個寨子歇歇,偏偏這一帶沒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時候,突然看到了這片梨花林和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沒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東西,不說清楚還行?我只好撕了片頭巾上的紅布,插了根羽毛在門上,告訴主人,有個瑤家人來打擾了,過幾天再來道謝……
……
老人嚴肅地說:“我感謝你們蓋了這間小草房。”
為頭的那個小姑娘趕緊搖手:“不要謝我們!不要感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
(節選自彭荊風《驛路梨花》)
閱讀心得
全文有三處典型的懸念。第一處在第八段,“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讓讀者產生疑惑,房子的主人是誰?第二處在第二十二段,從老人的言行中得知老人并不是房子的主人。疑惑進一步加深,既然房子的主人不是老人,那究竟是誰?第三處在第三十二段,我們得知“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那么解放軍叔叔為什么要蓋房子?繼續設置懸念。在層層設懸中,推動故事進一步發展。
二
我要去度假,主任讓我再帶一雙眼睛去。
……
我問她想去哪里。
這個決定對她似乎很艱難,她的雙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雙眼半閉著,似乎認為地球在我們這次短暫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聲來。
“那就去我們起航前去過的地方吧。”她說。
……
她沉默了,似乎連呼吸都停止了,但幾秒鐘后,她突然驚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來時沒有的!”
……
我帶著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轉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叢中躍動的每一縷陽光;一條突然出現的小溪,一陣不期而至的微風,都會令她激動不已……我感到,她對這個世界的情感已豐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節選自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
閱讀心得
本文的題目其實就是一重懸念。“帶上她的眼睛”中的“她”是誰?為什么要帶上她的眼睛?為什么“她”做出“起航前去過的地方”的決定這么艱難?為什么“她”對花草、溪水、微風等平常的事物會激動不已?這些懸念貫串全文,直到“落日六號”失事的插敘,才揭示了“她”的身份。文章情節環環相扣,增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期待感。
寫作借鑒
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涉及能夠滿足讀者好奇心的問題,故意不直接說明,以激發讀者的猜測與渴望,這便是懸念的作用。在行文中設置懸念,不僅可以引起讀者的強烈關注和好奇,而且能有效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設置懸念有以下幾種方法:
1.倒敘法。利用倒敘法設置懸念,就是先交代故事的結局,給讀者以強烈鮮明的印象,讓人們帶著疑問去閱讀。這樣行文,能達到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的目的。
2.疑問法。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故意設置一些疑問,以引起讀者的思考。如《驛路梨花》中,房子的主人究竟是誰,在不斷地產生疑問、解決了舊疑問又生成新疑問的過程中,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3.誤會法。即利用作品人物之間的猜疑或誤解來“激化”矛盾,掀起波瀾,不斷地推動情節的發展變化,最終釋疑解惑。《驛路梨花》中就有這樣幾次誤會:第一個誤會是“我”和老余誤將瑤族老人當作小茅屋的主人;第二個誤會是瑤族老人將一群哈尼族小姑娘當成了“梨花”。兩個誤會都帶有喜劇色彩,且又是人物交替誤會,波瀾迭起。在雙重誤會中,我們對助人為樂精神的領會更加深入。
4.巧合法。寫記敘性的作文,要利用生活中的這些巧合,構思故事,興起波瀾,取得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寫菲利普一家去英國哲爾賽島旅行,恰巧在同一艘船上遇到正在賣牡蠣的于勒,見到他窮困潦倒的樣子后,大家都避之不及,像見到了瘟神。
5.省略法。敘述故事時,故意省略一些內容,讓讀者一時難以琢磨清楚,引起他們的種種猜疑和推想。如《紫藤蘿瀑布》中,用“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作為開頭,省略了“我”加快腳步的原因,“我”的心理狀態是什么等,讓讀者產生了繼續讀下去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