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古鎮,青石板整齊地鋪在地面上。臨街的小雜貨店還透著人間煙火氣,巷子里依稀回蕩著孩童們昔日的歡聲笑語。可惜,他們長大后便一個個離開古鎮。自此,古鎮變得越來越沉默,像一位古稀老人。
在古鎮的最深處,有一個開了許多年的賣麥芽糖的小攤子,攤主是一個六十多歲的爺爺,他在這里賣了三十多年的麥芽糖。
我爺爺經常吃他的糖,也經常與他聊天。在這三十多年里,麥芽糖的味道一直沒有變,甚至連做麥芽糖的鍋也不愿換,說是為了保留糖的靈魂,不然就再也做不出那樣好的糖了;出去的人回來也再嘗不出自己的童年了。
聽爺爺這么一說,我不由得好奇,隨后便踏入了那家店,和老人攀談起來。老人說,自己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年,一直在賣麥芽糖,周圍一起來生活的朋友都離開他去大城市了,但是自己卻不愿去。
我問他為何不跟著兒女們去大城市,他嘆口氣:“大城市里的東西,全都是用機器造出來的,住在機器建的房子里,一點靈魂都沒有,冷冰冰的。就像莊稼離開了土地,心慌啊!”
“您老守著這些舊家什,有什么意義呢?”我追問道。
“雖然我在這兒賣了三十幾年的麥芽糖,沒有做什么光宗耀祖的大事,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我也實現了自己心中的夢想。”
“您的夢想是什么?”
老人想了一會兒:“我的夢想嘛,就是守著這么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做點讓別人開開心心的小事,順便把制麥芽糖這個老手藝傳下去。”頓了頓,他又笑著補充,“以后,我們的兒子、孫子,總還是要回來的,不能讓他們找不著這個老味兒。對吧?”
這位爺爺,雖然生活清貧,但他的精神是無比富足的!
點評
小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描述了蕭條的古鎮所閃爍的光芒。賣麥芽糖的爺爺執著地堅持制作麥芽糖,保留了一份鄉情,感人至深。作文筆觸質樸動人,情真意切,字里行間滲透出爺爺堅守傳統、悠然自適的心境。
【作者系浙江杭州市西湖區嘉綠苑中學學生,指導老師: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