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中,人才輩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若論忠貞不渝、氣節高尚者,蘇武實乃其中翹楚。吾班固雖未親見蘇武之風采,但通過閱讀典籍、考究史實,對其人其事,感慨良多,愿借此筆墨,略陳己見,以饗讀者。
蘇武以中郎將之職出使匈奴,不料遭遇變故,被扣留十九年仍不改其志,終成就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初,武帝遣蘇武持節出使,欲與匈奴修好,共謀和平。然世事無常,匈奴內部生變,單于背信棄義,扣留漢使,欲迫其投降。面對威逼利誘,蘇武堅貞不屈,以“大漢使者,寧死不屈”之語回擊,擲地有聲,其錚錚鐵骨令匈奴敬佩不已。單于見威逼利誘仍不改其志,遂將其流放北海,令其牧羊,以觀其變。
北海之地,荒無人煙,風雪交加,環境之惡劣,非言語所能形容。蘇武身處逆境,卻未有絲毫退縮之意,手持漢節,牧羊為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漢節之旄,因風霜侵蝕而落盡,唯其忠貞之心,歷久彌堅。此等堅韌不拔之志,非大勇者不能為,非大忠者不能守。
然而,蘇武之忠烈,并非僅在于其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更在于他對家國情懷的深刻理解與堅守。在北海十九年,蘇武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土,渴望回歸漢朝。即使歸心似箭,他也并未因此而妥協投降。他深知,個人的榮辱得失,與國家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若為一己之私而背叛國家,雖有生路,卻與心中的信仰相背。蘇武選擇踏上一條艱苦的道路,向世人詮釋了家國大義的內涵。
觀蘇武的一生,雖歷經坎坷,卻始終堅守信念,不忘初心。其忠烈之精神,不僅在當時激勵了無數英豪奮勇建功、為國捐軀,更為后世點燃了一把忠貞不屈的精神火炬。蘇武之忠烈,不僅體現在其對于國家的忠誠與奉獻上,更體現在其對于個人信仰與價值觀的堅守上。這種精神,是跨越時空的永恒財富,值得吾輩乃至后世去學習、去傳承。
今人讀史,當以蘇武為鏡,自我反省,思考何為真正的忠誠與擔當。當今之世,雖政清人和,但人心浮躁,吾輩更應堅守內心的信仰與原則,不為外物所動,不為名利所惑。如此,方能不負先輩之志,無愧時代之恩。蘇武之忠烈精神,將永遠照亮吾輩前行之路。
【江蘇盱眙中學】
點評
這篇作文對蘇武的忠烈事跡進行了深入剖析,語言簡練且飽含情感。作文亮點在于對蘇武精神的解讀深刻且全面,不僅贊揚了他對國家的忠誠和擔當,也強調了他對于個人信仰和價值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