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的氣息,從“咚咚咚”的鼓聲里開始。
勞作了一年的人們,黝黑的額頭寫滿皺紋,像是田疇里的莊稼。田里耕作的帶頭小哥,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間小屋,屋內燈光微弱,帶頭小哥舉起鼓槌,“咚咚咚”的鼓聲在村莊的上空回蕩。一陣熟稔地拾掇,有人頭頂著獅頭,有人彎腰當獅尾,他們腳踩著土地,雙手舉起獅頭。
“獅子”時而抬頭扭脖,時而騰挪翻越,時而眨眼踢腿,“獅子”又向前奔跑,像是聽到誰的呼喚,抬頭,突然間又擺頭晃腦。此時,緊跟著又從慢轉為快。
一會兒獅子“高興”了,一會兒獅子“生氣”了,一會兒獅子“悲傷”了……從步伐到動作,舞獅人在“獅子”的世界里,靠默契和心靈相通等配合,獅子像生長在村莊的精靈,為百姓帶來歡樂。
正月的日子,“獅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戶,寓意慶賀一年的收成,祈禱風調雨順。他們在村莊穿行,變成村莊樂譜上的一個個音符,又像田疇里的莊稼,在南方這片貧瘠的紅土地上跳躍起來。
每次舞獅前,都會有一段擊鼓演奏。“咚咚”的聲音從低到高,變化多端,似乎在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又似乎要把“獅子”喚醒。隨后,醒獅聞鼓起舞,或洗須,或舔身,鼓聲如千軍萬馬奔騰而來,又像狂風暴雨,看得人如癡如醉。
霎時,握鼓槌者用盡力氣,擂出渾厚的鼓聲,“獅子”又彎了一下頭,似沉思,似驚悚,尾巴隨之搖擺起來,地面不時揚起一陣土灰,圍觀的老老少少如追星,久久不忍離去。
舞獅,源于宮廷獅子舞,盛行于民間。
相傳遠古時期,廣東南海一帶發生了瘟疫,后來出現一只神獸,瘟疫便很快沒有了,后來百姓為了紀念神獸,配合鑼鼓,并用一張桌子放置家門口,等待年獸采食。由于年獸與獅子樣貌相似,經常為老百姓帶來祥瑞和喜氣。
記憶中的童年,許多小伙伴都有“功夫夢”“獅子班夢”。一聽到鼓聲響起,小伙伴們就像著了魔,直奔村中央的那片空曠地。“舞獅子啦!快!”成為我們奔走相告的口頭禪。但每次看完舞獅表演,伙伴們都意猶未盡,模仿擊鼓。
醒獅,是有生命的,它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又像一條遼闊的河流,支流所到之處,滋長鄉愁。
(選自《散文選刊·下半月》,有刪節)
思考練習
1.文中第五段畫線處描寫醒獅表演的句子富有表現力,請任選角度進行賞析。
答:————————————————————————————
2.小語同學向《民俗》雜志推薦本文,有人建議刪去第十段。你贊同嗎?請說明理由。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