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李明是學校家委會的一員,始終關注著學校、家庭、社會的建設議題。在我們家委會,每一所學校都有健全的組織架構,但對許多普通家長而言,家委會成員往往被視為學校的“利益代言人”,是協助老師處理班級事務工作的“紅人”。遺憾的是,大多數學校的家長學校并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未能有效促進家校之間的緊密合作。因此,家委會的角色和職能亟須重新定義,家長學校如何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曾經聽到過這樣一種說法:學校和家庭永遠站在河對岸,隔岸觀火,永遠無法成為統一的同盟軍,掛在嘴邊的家校合作停留在家校配合上,家長能夠配合學校工作就算合格的家長,家校關系始終不能像人的兩條腿一樣,真正做到相互關聯,協調邁步,一起前行。
對于親子關系,很多家長也是感到無從下手、無計可施。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母親天天對孩子念“緊箍咒”,自己卻沒有讀書看報的習慣,整天像包工頭似的監督著孩子學習。母親越嘮叨,孩子越逆反,日復一日,親子關系最終淪陷在惡性循環中。很多父母舍得花時間和精力送孩子去學各種才藝,但主動走進家長學校學習研究育子方略的父母極為罕見。
以上問題都是需要并值得用“心”琢磨的。學校、家庭、社會的紐帶如何建立?怎么優化孩子和父母的關系?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關系如何密切?家長和家長之間能否相互促進?學校和社會之間、社會和家長之間如何織成一張友好關系網?我認為,只有有規劃、有系統、有步驟地開展家校合作,才能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增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校長支招
家校社協同育人要建成牽手合作的關系,猶如“五指相扣”。“家長和孩子”“學校和家長”“家長和家長”“社會和學校”“社會和家長”之間要緊密聯系、和諧發展。
“五指相扣”家校社的關系建設,指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相互傳遞、相互滲透、相互鏈接、相互依存。以“友好”為支點,以學校為發力點,聚攏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目光,凝聚三方合力,點亮家長的陪伴之光,循環點亮行為,形成長效關注。
下面我就以一所外來務工子女學校為例,談談家校社的友好關系該怎樣建設。
下好營地“一盤棋”
優化父母與孩子的關系
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三中心小學于2013年建校,建校初期,外來務工子女占全校學生人數的70%,很多學生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因此,依據生源特點,學校的校訓為“自己成為好孩子”,培養學生從小具有自立、自省和自信的品質。
結合這個立意,學校選擇香豌豆作為文化符號,稱呼學生為小豌豆。香豌豆有它自己的特征“成熟一個蹦跳一個”,提醒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不能拔苗助長。“豆豆兒自然熟,顆顆兒在綻放”是學校的辦學目標,形成了獨有的“豌豆文化”特色辦學。
在“豌豆文化”的基礎上,學校成立了“豌豆莢親子營”,以家庭為單位的親子營活動猶如“蒲公英”,為喚醒家長關心家庭教育播下種子。
“豌豆莢親子營”從沉浸式親子體驗活動入手,按照時令節慶組織帳篷節、扎魚繩、滑輪滑等不同主題的沉浸式體驗活動,通過全景式的視覺、觸覺、聽覺、嗅覺交互,帶給大家分享體驗。
親子營家庭的招募也講究策略:將和諧美滿、成員關系疏遠、二胎家庭等不同類型的家庭進行混編,強化家庭間的相互影響。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參加體驗,這是“淺表合作”;家長為了更多孩子參加體驗,這就是“深度合作”。
“豌豆莢親子營”作為家校協同育人的“蒲公英”,將育兒觀念的種子撒向每個家庭。比如,每年春節前,開展“和爸爸、媽媽一起上春晚”的親子活動,成為家庭親子融合的開端,最終達到“家和興建”的目的。
織好家校“一張網”
優化學校與家長之間的關系
傳統的家委會成員的組成基本是居家有空閑的人員,所做的家委會工作更多的是替班主任做一些閑雜事項,充分參與管理學校的工作內容匱乏,工作能力明顯不足。因此,學校重建家委會,整合學校、家庭、社會資源,發揮育人合力,將家委會職能轉化,促進家委會成員成為“第二家庭教師”。新型家委會的建設目標是:怎么理解教育的立場,研究共育規律,變革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角度,讓家長和學校站在“河一岸”,而不是“河對岸”。家長和學校一起商議怎么克服困難,攜手前進,讓家長成為學校發展的最密切朋友,以開放的姿態,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變革家長會方式,由大會到小會,由集中到分散,由講座到圓桌會談。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制定“家校社全五指關系融合”的合作方案,為“家校社五指關系”的模式提供網狀樣態。
耕種課程“一塊田”
優化家長與家長的友好關系
建立家長新學堂,以課程為沃土,探索“從二十四節氣再看家庭教育”,如立春、驚蟄、春分、清明、立夏等節氣時令的氣候變化,從中醫學和生理學的角度,分析節氣給人帶來的情緒變化,設立家長專題課程和特需課程,讓家長認識節氣與情緒的關聯,重點指導家長如何調整自身情緒,做好親子溝通及教育。
家長新學堂,要成為家庭婚姻經營的一塊田,通過介紹家庭的經營之道,打造不同家長之間交流的平臺,引導家長切磋交流,進一步改善家庭育兒的方法。
編好站點“一條鏈”
優化社會和學校的關系
校內成立“家庭教育協調中心”,選派優秀教師負責協調家校關系,實行垂直管理。教師參與家校協調管理,直接參與化解家校矛盾,指出矛盾點,抓住教育契機,轉化家長育兒觀念,讓教師成為學校和家校管理的第一主力軍。
學校與街道、婦聯、社工所聯合建立“家庭教育指導站”,從社會角度關愛家庭教育,成為助力家校管理的第二主力軍。指導站具有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對學生進行幫教、心理疏導及普法宣傳的功能,從而成為護航學生健康成長的新陣地。
使好項目“一股勁”
優化社會和家長的關系
組織開發、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家庭志愿項目,號召家長和孩子積極承擔服務社會的志愿項目:環保行動——海邊撿拾垃圾;送溫暖行動——關愛社會弱勢群體,為孤寡老人送溫暖,為值崗警察叔叔送溫水;友善互助行動——組織“大學生幫助小學生、小學生促進大學生”的友善互助項目;實踐“家庭行走中的課堂”,家長、孩子共同做志愿者,一起承擔社會責任,促進家長與孩子共進步同成長。
匯聚社會力量,構建良好的三方育人生態,牽手合作建設“五指相扣”的校家社友好關系,為家校社共育工作搭建暢通的溝通橋梁,共同用力、共同呵護、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長。通過理念創新、實踐創新,整合家校社資源,找準關系定位,放大家校社共育能量,形成“同心同力同向行,共創共進共擔當”的協同育人新格局。
(作者系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三中心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