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了全面的改革。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小學美術教學正悄然發生變化,包括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方面。基于新課程標準要求,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不斷優化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活動,發揮美術學科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法備受教師關注與青睞,這種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單一學科教學的限制,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設計項目化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解決項目問題、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學到多元化的知識與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思維。然而,在實踐中,小學美術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活動的實施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如何基于新課程標準有效做好小學美術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實踐,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概述
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是指教師在開展學科教學時,基于該學科的知識,結合學生思維認知、興趣愛好等方面,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技能與之結合,并設計一個綜合性的項目學習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項目任務,從而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在夯實學生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協調發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有著諸多特點,如整合性,強調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整合到一個綜合性的項目中,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綜合性的學習體驗;實踐性,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活動,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實踐的方式生成一系列的項目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性,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在實踐中,教師應當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力,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項目任務,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社交技能,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小學美術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實踐價值
(一)有利于豐富教學活動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是否對教學活動產生興趣,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學習效果與質量。傳統的美術教學多以教材中單一的知識點為主,讓學生在學習完課本知識后進行實踐。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始終圍繞教材進行教學,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認知,以及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而教師通過實施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活動,則能實現多元化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整合,通過項目化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一個綜合性的學習環境中探索和實踐。例如,教師將美術與語文結合、將美術與音樂結合等設計一個項目學習活動。這種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能夠豐富教學活動,讓美術教學變得與眾不同。
(二)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對美術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教學質量的提升,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的價值,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活動的實施是提高美術教學質量的關鍵舉措。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讓學生在個人認知和能力范圍內進行學習。同時,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有著促進作用。
(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活動的實施,對于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小學美術學科素養涵蓋審美能力、識圖能力、創新能力、藝術表達能力等多維度的能力。在跨學科項目學習活動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美術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這要求學生不僅要有著良好的審美和創作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例如,在開展“環保”主題的美術項目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要理解環保的重要性,還應當從科學或地理的角度了解當前的環境現狀,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創新思維設計作品,并用美術語言表達環保理念。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美術素養。
三、小學美術教學中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實踐原則
為有效發揮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活動的優勢,全面提升小學美術教學的質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以及綜合能力。在實踐中,教師應當遵循主體性、多元化以及生活化原則,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以下就這三個方面展開詳細分析。
(一)主體性原則
在小學美術跨學科項目學習的實踐中,教師應遵循主體性原則,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需求,以及思維認知等方面的分析,設計具有針對性的跨學科項目學習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同時,教師還應當設計開放性的問題,確保學生能夠自由表達創意,并在項目中發揮領導作用,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多元性原則
小學美術跨學科項目學習活動的實施應當遵循多元化原則。這要求教師在設計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活動時,要做好對多學科內容的研究,結合當前教學的主要內容,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為學生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確保學生能夠運用多樣化的知識與技能完成項目任務。與此同時,多元性原則還體現在教師應當使用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教學方法,如借助生活化教學資源、互聯網教學資源,基于跨學科項目學習,運用情境教學、游戲教學等,以此豐富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生活化原則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還應當遵循生活化原則。生活化原則是指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確保所涉及的跨學科項目學習活動的內容更加貼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主動實踐,從而完成項目任務,實現綜合能力的發展。此外,教師遵循生活化原則,還能實現教學與生活的有機聯系,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更加關注生活中的一切,如自然、社會發展、校園生活等,這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認知,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小學美術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實踐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實現美術與音樂的結合
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為全面提升小學美術教學質量,教師應在了解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思維認知,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實現跨學科教學。人教版美術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情境引出教學主題,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創設教學情景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融入其他學科知識,設計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并運用所學知識。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課《魔幻的顏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單元內容,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故事來引入教學主題。例如,教師創設一個“色彩音樂節”的情境,讓學生想象自己是一位音樂節燈光師,根據音樂的旋律和節奏調節相應的燈光,從而讓音樂現場更加具有渲染力。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不同色彩搭配的音樂燈光效果,播放不同風格的音樂,讓學生感受色彩與音樂的和諧一致。其次,教師讓學生通過軟件,根據一定的音樂調配燈光。這一互動活動能夠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讓學生逐步了解本課時的主要內容。再次,教師可以圍繞本課時的內容,將美術與音樂相結合,設計一個跨學科項目學習任務,如“設計音樂會海報”,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色彩知識設計音樂會海報,同時結合音樂元素,如音符、樂器等。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選擇一首歌曲,再根據整首歌曲的特點進行思考,討論出如何用色彩表達這首歌曲的風格和情感。最后,教師讓學生設計海報草圖,包括色彩搭配、圖案設計和音樂元素的融合。在制作完成后,各小組需派一名代表上臺介紹他們的設計理念,說出不同顏色在海報中的具體作用,以及設計理念。教師設計這樣的跨學科項目學習活動,既能讓學生了解紅、黃、藍以及三間色的具體應用,也能讓他們感受到美術與音樂融合所產生的藝術魅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二)豐富教學活動,實現美術與語文的結合
美術與語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能看到有著諸多與美術有關的內容。如語文學科中的古詩、成語、童話故事等都含有豐富的畫面感和情感色彩,可以作為美術創作的靈感來源。而美術中的書法、繪畫等形式可以作為語文學習的情感表達和創意展現。基于此,教師將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相結合,能夠提升跨學科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意識。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課《水墨游戲》教學為例。本課內容是讓學生了解中國水墨畫的傳統工具和材料;感受畫家是如何用水墨表現畫意的;水墨畫的墨色變化會產生哪些效果;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水墨畫的魅力與藝術美。基于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將美術與語文相結合,設計一個跨學科項目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首先,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一幅水墨畫,讓學生根據畫面的內容思考與“哪一首詩”有關。教師設計這一環節,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的友好互動,強化語文與美術的聯系,為后期跨學科項目任務的實施做鋪墊。其次,在此環節過后,教師可以為學生選擇三年級上冊所學的《山行》,讓學生朗讀并理解詩意。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分析,討論古詩中所出現的含有畫面的元素,如“山”“石徑”“白云”“楓”“紅”等。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本課時的內容,思考如何用水墨畫的形式表現出整首詩的意境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口述的方式進行表達,以此了解學生的繪畫思路和想法。如,有的學生會說:“這是一首關于秋天的詩,所以,在畫畫時,應當重點強調與秋天有關的元素。”有的學生會說:“我們可以根據詩的意思畫出整體的景象,再根據每一句詩畫出局部。”每一位學生都積極表達個人的想法,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再次,教師可以開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項目學習任務,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用水墨畫的方式將《山行》的意境表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創作情況,并提供必要的技法指導,提高學生對水墨畫的理解與技法運用。最后,教師開展小組分享會,讓學生在組內展示自己的作品,由各小組成員以及教師進行綜合點評,并將學生所創作的作品貼在班級的“文化墻”上,以此創設積極的學習環境,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設計這樣的跨學科項目學習活動,巧妙地促進了美術與語文的結合,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文化自信。
(三)融入生活元素,實現美術與科學的結合
小學美術與我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為全面提升小學美術跨學科項目學習的質量,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融入生活化元素,在此基礎上實施多學科教學,并基于學生認知設計跨學科項目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認知。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九課《寫意蔬果》教學為例。本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運用中國畫的表現技法繪畫蔬果,感受其中的情境變化和韻味。教師可以將美術與自然科學相結合,讓學生在作畫的過程中了解蔬菜或水果的形狀、大小、生長習性、營養價值等,以此拓展學生的知識認知,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發展學生的生活技能。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互動環節,如:“你最愛吃什么?”讓學生說出常吃的蔬菜或水果,并說出這些蔬菜或水果的樣子以及顏色。其次,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講解中國畫蔬果的基本技法,如用筆、墨、著色等,幫助學生解決技法上的問題。再次,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跨學科項目學習活動——“自然筆記中的美術創作”。活動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結合自然科學知識,創作以蔬果為主題的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繪畫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種蔬菜或水果進行觀察,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記錄其形狀特征、生長習性、營養價值等,并將搜集的科學知識以板報的形式呈現出來。最后,學生需要結合這一蔬菜或水果在板報上繪畫,以此完善板報內容。教師設計這樣的跨學科項目學習活動,可以實現美術與自然科學的結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美術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強調小學美術應當注重跨學科教學。在實踐中,教師應當轉變教育觀念,了解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活動的價值,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基于美術學科內容豐富教學活動,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活動,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相互整合、滲透,鼓勵學生自主創新,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新課程視域下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ZX23-33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