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作業是心理健康教學流程的重要環節之一,有助于鞏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提升教育價值,本文通過分析“雙減”背景下初中心理作業實施的現狀,論述了初中心理作業的設計重要意義,結合實際教學實踐,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作業的優化策略,旨在促進學生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自我突破,有效達成減負提質增效的教育目標。
一、初中心理健康作業的實施現狀
作業改革是貫徹“雙減”政策的重要突破口,是中小學教育的熱點話題。心理教師應把握作業設計的內涵,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對助力“雙減”政策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筆者通過對現有教育實踐的深入觀察與系統分析,發現當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作業設計在某些方面存在著不足。
第一,作業設計缺乏關注和認知。在當前教育體系下,初中生心理健康作業的重要性沒有得到肯定。心理健康教育是非考試科目,實際上許多學校的心理課沒有得到積極落實或者根本就沒有開課。面對升學壓力,家長和學校更關注學生的成績,學生也會花更多的時間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并且有些心理教師在教育觀念上也存在誤區,常出現不布置作業或者作業布置流于形式的現象。
第二,作業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脫節。有些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只注重心理學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個體在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具體需求。例如,教師設計的作業是,要求學生閱讀關于青春期心理變化的文章。盡管這些知識性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正在經歷的變化,增強學生對青春期心理知識的了解,但是單一的閱讀文章,往往單調乏味,缺少親身體驗。對于許多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面臨著如何處理復雜的情感、如何建立健康的社交關系、如何平衡學業壓力等實際的心理困擾。這種作業設計不僅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缺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價值。
第三,作業內容缺乏個性化與創新性也非常普遍。有些教師在設計心理健康作業時,仍沿用傳統的問卷填寫、簡答題等形式,缺少創新與互動,難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導致學生不按規范答題的現象,所得數據不能作為有效的參考。這類作業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忽略了學生個體差異,如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在實際操作中很難達成預期的教學效果。
第四,作業評估和反饋機制的缺失。有些教師設計的心理健康作業沒有清晰的評分標準或評價細則,更關注最終的學習成果,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這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的教學策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學生提交了心理作業之后,得不到及時和具體的反饋,導致無法準確反映作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實際影響,也難為后續的教學活動提供有價值的反饋和調整依據。
二、“雙減”視域下初中心理作業設計的意義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全體教師都要樹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首先,教師應從教育公平的角度出發,合理設計心理健康教育作業,能夠為所有學生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之間因為家庭背景、個人條件等因素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差異往往在心理健康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在設計心理作業時,可以通過差異化和開放性的任務設置,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自我探索,以此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這不僅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心理健康方面獲得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還為實現教育公平做出了貢獻。其次,心理健康作業的設計不僅是傳授心理學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促進學生自我認知、情緒調節能力提升的機會。在“雙減”政策的引導下,教師科學合理地設計作業,可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并架起學科知識與學生個人成長的橋梁,使學生能正確地識別和表達情緒,獨立自主解決問題,在應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戰時,能夠表現出更高的韌性和適應能力。最后,有效的心理作業設計可以加強學校和家庭的合作與交流。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通過心理作業中的家校協同項目,雙方能夠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有助于促進學校和家庭的溝通與合作,增強彼此的理解與支持,形成一種良好的育人合力。
三、“雙減”背景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作業設計的實踐策略
(一)重構作業理念,創新心理作業類型
教師在制定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作業設計的實踐策略時,應先從改革心理作業的理念入手。因為心理健康學科既沒有課程標準,也沒有統一教材,這就需要教師必須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立足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心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緊扣心理學科的育人目標,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實際需求,深入探索與生活緊密相連、富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將課堂所授的心理知識巧妙地融入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發揮心理育人的價值功能。
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綜合性的項目學習任務,主題為“我的自控力養成實驗”。在這個項目中,首先,學生需要通過學習和調研,包含自學關于自控力的微課視頻、評估自身狀態、剖析自己的意志力缺陷。其次,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享自己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失控問題及其應對策略。最后,教師建立監督小組,先驗證策略的有效性,再以“提升自控力”為主題的宣講或工作坊,向全班學生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和解決方案。這種作業模式不僅能夠鞏固和深化課堂知識,也能夠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遷移,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應設計打開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開放性作業,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近期遇到的問題或爭議,運用批判性思維技巧撰寫一篇分析報告。報告應包括問題的背景、關鍵論點的評估、邏輯分析以及個人的結論和建議。這樣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批判性思維技巧,讓學生學會面對不確定性,分析并處理各種復雜信息,在社會交往中保持公正和客觀,減少偏見和歧視。
(二)探索提質手段,優化心理作業內容
由于心理作業不受考試和考綱的局限,心理教師擁有相對較大的主動權,能夠從多維的思維視角去設計跨學科、多層次、結合科技與創新的心理作業,讓學生體驗心理學科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提升學生的心理素養。
例如,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生物學科相融合,可以設計培育類作業“萌芽與生長——綠色植物成長記”,記錄“種子萌發——植株生長——開花結果”的各個時期,讓學生通過感受植物生長的奇妙,探討生命的成長及感悟,提升學生對生命的認識,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珍愛生命。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心理健康教育作業設計中,制定層次分明的作業任務是另一個重要的實踐策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和學習興趣,將心理作業內容分為基礎層、進階層和拓展層。基礎層面向所有學生,重點傳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和日常調節的基本技巧;進階層針對有特定心理健康需求或興趣的學生,進行深入探討;拓展層則是為對心理學有深入興趣的學生提供更為專業的學習資源和研究機會。如,教師結合“與壓力共舞”這一主題,設計作業任務單。“我的壓力地圖”作業任務,要求學生記錄一周內遇到的壓力情境和自己的應對方式;“與壓力大作戰”作業任務,讓學生體驗壓力管理技巧,練習冥想和呼吸訓練;“輕松拿捏壓力”作業任務,讓學生利用視頻、繪畫、文字等多種形式,完成拓展探究作品,如錄制應對壓力的情景劇、繪制曼陀羅解壓畫、撰寫壓力管理小報告等。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符合自身能力水平的作業內容,以滿足他們不同層次的挑戰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這有助于學生在適宜的挑戰中取得進步,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師還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和創新方法,設計心理健康作業。如,利用在線平臺或應用程序進行心理測評、在線輔導或資源分享,為學生提供更便捷的學習和支持方式。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創新的方式呈現作業成果,如數字媒體制作、虛擬演示等。
(三)實施動態監督,確保多樣化的評估反饋
教師做好動態監督和多樣化的評估反饋機制,不僅能夠確保心理作業實施的規范性,還能有效提升心理課堂的教學效果。這種機制的理論基礎在于形成性評價理論,它強調評價應服務于學習過程,通過持續的反饋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與之相對的,是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往往只在學習過程結束時進行,難以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即時的促進作用,嚴重束縛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動態監督的實踐策略可以通過建立一個包含教師、學生、家長等多方參與的反饋系統來實現。教師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定期發布學生心理健康作業的進度和表現,同時收集學生和家長的反饋信息。這種信息的收集和分享不僅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還能夠促進教師根據反饋調整作業目標和作業設計。
多樣化的評估反饋機制還包括使用不同的評價工具和方法。從評價方式來說,可以是書面批注、口頭反饋、小組合作展示、在線互動評價等,從評價主體來說,可以是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通過多個維度、全面評價反饋,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收獲和改進方向;同伴互相分享彼此的學習體驗和進步,能增強學生之間的理解和支持;教師能夠全面、準確了解學生心理狀況,為他們提供個性化和針對化的應對與服務,家長也能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心理老師在實施作業評價時要注意以下要點:
第一,評價以積極的肯定、鼓勵為主,及時給予表揚和支持。根據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的能力并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升學壓力的背景下,心理學科的評價應該多點包容,多點彈性,允許差異的存在,應該指導學生如何改進,而不僅僅是指出錯誤,這樣才能增強他們的信心,挖掘潛能,消除和改善傳統評價下的“習得性無助”。第二,注重建立作業完成的獎勵機制,結合班級的操行評定制度,在批閱心理健康教育作業的同時,與班主任形成合作,統一對學生的德育表現進行評估和反饋,不斷提升學生對作業的完成的熱情,提高心理作業的完成質量。第三,營造作業展示的安全環境。學生在分享和展示環境中經常保持沉默,很多原因是害怕暴露自己,害怕被同學起哄嘲笑,所以需要安全的氛圍,認真的傾聽,及時的回應,這樣才能讓參與的學生撤下防備,勇于表達自己的心聲,從而獲得美好的體驗和真正的成長。
(四)建立家校聯動機制,共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學生的發展是家庭、學校、社會等多重環境中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家庭和學校的緊密合作對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在實踐中,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可以從多個層面進行。首先,教師應設計實踐作業并融入家校協同需求,鼓勵學生與家長一起參與。在“以提高學生溝通交往能力”的主題學習中,教師設計“非暴力溝通技巧”應用到家庭場景中的任務,讓家長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模擬類似沖突場景,并嘗試應用有效的溝通策略,這不僅能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和實踐有效溝通策略、解決沖突的技能,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還能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理解,提升家庭幸福感。其次,教師應建立家校聯絡群,定期為家長提供關于學生在心理作業中表現的反饋,包括進步、成就和需要支持的領域,并與家長保持密切的溝通,以便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心理健康狀況,使家長與學校形成合力,共同關注和支持學生的成長。最后,教師應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志愿者活動、家長講座、親子沙龍活動等,這不僅可以加強家校之間的聯系,也能讓家長直接了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形成更為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家長通過參與此類活動,能夠獲得與孩子溝通和解決問題的實用技巧,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情感支持和學習網絡。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和教育技術的日益發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作業設計將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教育工作者需要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不斷探索和創新,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同時,教師也需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保持敏感和關注,建立科學、系統、精準的作業目標設定體系,確保每一項教育措施都能真正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讓更多的學生通過作業獲得更多的支持和力量,讓他們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主學習,提高心理技能,突破自我。只有這樣,才能在“雙減”政策指導下,真正實現教育的根本目的,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