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天的時光很短暫。
春寒乍暖間,原野染滿青綠,桃花泛起潮紅,梨花猶比雪白……
不經意間,香風拂面,坡上坡下的油菜花也鋪天蓋地襲來,它們比肩接踵;花朵,一朵接著一朵,花束一簇擁著一簇,它們在春風中呼嘯著、搖曳著、吶喊著;那金黃的浪潮滾過你的眼簾,洶涌起一片金色的花海,頓時,你所有的思緒也熠熠生輝,爛漫起來。
就在你避之不及,無暇他顧時,你也實實在在,被這斑斕多姿的春天撞了一下腰,你的目光,你的情緒,你的靈魂完全沉醉在這花的世界里無法自拔了。
眼睛里花影重重,腦海里花團錦簇,在肆意綻放的春色里,在醉意朦朧的暖風中,我們是很難一下子蘇醒的。此刻,暖風熏得游人醉,外邊艷陽高照,溫度直線攀升,天氣和情緒一下子被點燃,心情瞬間熱烈濃郁起來。
驚蟄過去是春分,這個時節鶯鳴燕來,布谷催更,萬物萌動,一切都在醞釀之中,生命充斥著無限的張力。
面對眼前盎然的生機,我也平添了詩人的才情和雅致,順嘴胡謅一首小詩:“人到中年日過午,韶華明媚莫輕負。世間春色正平分,紫燕蹁躚柳條舒。”
我以此來表達此時此刻的心境,唯愿所有的過往成為過往,也唯愿希冀的未來即將到來,冰封的日子已經過去,春天注定是給人以向往和驚喜。
二
夜半突然驚醒,遠處隱隱傳來隆隆的轟鳴聲。
側耳聆聽,是雷聲!千真萬確,是久違多時的雷聲,這春天里第一次雷動之聲!雖然聲音有點兒低沉,有點兒隱忍,卻也明白無誤地告訴我,上天已經派雷神擂動了南天門的大鼓,把專屬于春天的第一聲吶喊隆重地播撒在廣袤而仁厚的天地之間。
片刻,窗外開始有了雨滴的響動,“啪啪”地拍打在住室的護窗上,敲擊出一串串醒目的音符,似乎在提醒惺忪中的我,春雨來了,裹挾著春雷的吶喊助威聲大踏步而來。它不再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收斂與含蓄,而是“春潮帶雨晚來急,夜色撩人突入戶”的迅猛與高調。它不約而至,飽滿、熱誠,“啪啪、啪啪”落在屋檐上,發出“咚咚……咚咚……”的清音,似乎要把儲蓄一冬的情緒盡情地釋放出來。
雷聲繼續在黑夜里醞釀、蟄伏,像一只潛藏了一冬的猛虎,嗅到了春天里新鮮的花草泥土的腥味,它伺機出動巡游。“轟轟、隆隆、轟隆隆”地噴著響鼻,肚子里發出“咕咕嚕嚕”的滾動聲,它沉睡了一冬,沉寂了一冬,有點兒饑渴,有點兒孤單,它要出洞覓食了。
“隆……”的一聲,一聲炸響在頭頂開花。這春雷炸裂出一地金光,硬生生劈開黑如漆的暗夜,春雷如猛虎般咆哮發威,雨點“咚咚”地擊打護窗,緊鑼密鼓的雨滴密實實砸下,原本寂寥的天地頓時澎湃起來,吵鬧起來,繁華起來……
春雷一聲震天響,清風數拂天下春。
穹隆的夜空是一張撐起的巨大鼓面,春雷來了,它不遺余力地用鼓搥來敲擊著這渾厚無邊的鼓面。“隆隆…隆隆…轟轟隆隆……”威武的雷神在大喊著:“我來了,春雷來了……”。
“火神”也前來吶喊助威,它舉起“神鞭”奮力向天際甩出一道道電光,“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電閃雷鳴,石破天驚。
春雷是春天里的第一聲號角,春雷是生命如花綻放的禮炮。它喚醒酣睡已久的蕓蕓眾生,讓生命在這一刻得到重生。“一聲驚雷萬蟄醒,忽去溫巢動離情”。從此,山野田陌,重披綠裝,雨潤大地,萬物滋長。
我騰地一下坐起身,我要迎合春天的吶喊,去趕赴一個盛大的邀約。
故鄉秋月明
露,是否從今夜白,我無從知曉,但在我心里,月自然是故鄉明的。
故鄉的秋月,不僅格外明亮,而且格外渾圓,格外碩大。尤其是在這樣的深秋時節里,故鄉的月亮又悄然地升掛在這沉靜、寂寥、空曠的深藍色天宇上,就像是在逢年過節的日子,鄉下老家村落里鄉親們每戶人家的樓門前、屋檐下懸掛的那盞大紅的燈籠一般亮眼、喜慶。月亮在無形之中歡喜了村子里孩童們的那顆純真的心靈,也有意無意之間喚醒了無數個收拾完莊稼地,即將離家出走打工的游子們那份分外敏感和多情的心緒。
月到中秋分外圓。人到中年,卻也猶似月到中秋一般,在淡然之中更加渴求事業的豐碩、圓滿:更加渴盼擁有親情的溫馨、親人的團聚和團圓。人生的中年,中年的人生,像我,也越來越感覺故鄉中秋的月夜最是迷人,最是祥和,故鄉中秋的月夜也最為飽滿,最為深情。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升起。最初對故鄉月亮的印記還留存在孩提時代奶奶所哼唱的童謠里。那時,媽媽每天總有忙不完的農活兒,無暇更好顧及我們姐弟幾個的生活。記得,在很多有月亮的晚上,奶奶在院門外的老棗樹下放個小方凳坐下來,我安然地蜷縮偎依在奶奶溫暖臂膀下,靜靜地聽奶奶嘴里哼唱:“月奶奶,黃巴巴,爹織布,娘紡花……”然后,就依稀進入一個香甜的夢境中了。當然,那夢中,少不了幫月奶奶搗藥的玉兔,少不了漂亮的嫦娥仙子的陪伴。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等我上了學,從唐詩的啟蒙中,對月亮就有了更形象的認識和向往了。許多仲夏的月圓之夜,當月光的清輝,遍撒在村南頭光碾碾的打麥場上,投射在斑駁陸離的竹林上,搖曳出一地泛著銀光的世界來。此刻,滿村子的孩子們興奮極了,潮水一般齊刷刷聚攏在打麥場上玩各種游戲:“藏貓貓”了、“羊抵架”了、“數星星”了……
印象最深的是“打瞎驢”,用一塊手帕蒙住一個小伙伴的眼睛,這就是那個所謂的“瞎驢”了,其他的小伙伴們都啞不靜悄地圍攏在這個倒霉蛋的四圍,趁其不備,在他身上東敲一下,西戳一下,朝他屁股上輕踹一腳,在他腦門上吃個“栗子”。如果不幸被他抓住,那就替換成“瞎驢兒”,被蒙上眼睛,繼續遭其他人捉弄戲耍。
其實在那個缺衣少食,更無七彩娛樂設施的童年里,這個活動是很能科學地鍛煉兒童們聽覺的敏銳性和應急反應能力的。眼睛被蒙住,注意力就會集中在聽覺上,辨別哪里有腳步聲,哪里有喘息聲,然后果斷出擊,出手時要狠、準、疾。當然,這種游戲也很鍛煉人的智慧。有時,身體被右邊擊打一下,其人卻藏在左邊,前面額頭被擊打了,人其實躲在身后。這樣就有要求,被戲耍著的人具備精準的判斷力,他聲東擊西,你就反其道而行之,在電光石火發生的一剎那迅速做出判斷和反應,一舉擒住敵手來。不過,也有捉賊心切,造成身體失衡,而人仰馬翻的,此刻,伙伴們就開心地大呼小叫,好似中了五百萬大獎一般興奮、激動。
我們歡呼雀躍的聲音響徹整個村落,連棲息在竹林里的鳥雀們也不明就里,被驚嚇得撲棱著翅膀,迅速轉移走了。而潛伏在楊樹林賣命嘶喊的鳴蟬們卻也識相地守住翅翼,閉了小喇叭,一動不動地不再鳴叫,好似也具備了大人們察言觀色的能力了。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但此時此刻,整個世界倒翻了個,唯有不知何時,悄然挪移到柳梢頭的月亮,穿過熹微的薄云,向全世界綻放出她迷人的笑臉來。
直到月上中天,我們跑累了,也困乏了,就把自家大人在農閑時節,用荊子繩和麥秸稈,編制的篙線、席子鋪展在光碾的打麥場中央,三三兩兩撂麥個兒似的橫七豎八、仰面八叉躺倒下來。在清爽的自然風吹拂下,聞著原野莊稼地里的清香滋味酣然入夢了。
夜半也有被幾只過路的蚊蟲給滋擾醒來的時候,不過,可別惱,借此正好可以欣賞一首來自大自然各種天籟之音的小提琴協奏曲。夏蟲們自然是伴唱的主角,這兒有引吭高歌的男高音蚰子們,有淺唱低吟的女低音蛐蛐蟈蟈們,更有伙伴們此起彼伏、千奇百怪的呼嚕聲,池塘的蛙鳴也是不可或缺的,偶爾起夜的人們的咳嗽吐痰聲驚動了鄰家的大花狗,引起幾聲犬吠也是很親切,有味……
鄉村的月明之夜注定是不寂寥的,各種各樣雜色的音域連綿不息、叢叢疊疊。它們此消彼長,不知疲倦地展示著大自然豐盛的視聽夜宴。聽著,聽著,耳朵就開始忙亂起來,靜定細聽,還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在耳邊縈繞不絕。抬眼望天,恍惚中,如水晶球一般的素月也帶了腿,不時來回穿梭在云層里,忽明忽暗,忽現忽隱。又似一輪張滿帆的孤舟滿載著游子的思念在波濤洶涌的大海里顛簸行進,游蕩不定地追尋著游子回家的路途。
親人離別即天涯,游子回頭是故鄉。我的那顆多愁善感的心也被追云的明月所牽引,所感染,墜入了一個無窮的碧海藍天之中,游啊游啊,終于在一遍一遍的聲聲雞鳴中又安然入定了。
露,真的從今夜白了,它打濕了奔波的游子們的衣衫,也明亮了思念的親人們的雙眼,它再次提醒我們每個有情人,有生之年,常回家看看吧,故鄉的秋月夜是那樣美和媚,故鄉的秋夜月是那樣亮和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