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來,蛇常常被視為有毒的猛獸,人們往往“談蛇色變”。然而,蛇實則分為有毒和無毒兩類。在我國,以蛇入藥的歷史源遠流長,目前常用的蛇類中藥有烏梢蛇、金錢白花蛇、蘄蛇等。除此之外,蚺蛇、白線蛇、赤鏈蛇、百花錦蛇等蛇類也都有入藥的記載。
蛇年將至,今天和大家介紹一個特別的蛇類品種—尖吻蝮蛇(又稱“五步蛇”),其不僅在傳統中醫中有著重要的藥用價值,也在現代醫學中顯示出其獨特的療效。現在讓我們一同探索尖吻蝮蛇的奧秘吧!
一、中用祛風通絡
中國是世界上蛇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蛇類中藥是我國動物藥的重要品種,藥用歷史悠久。蛇類中藥通常具有祛風通絡、定驚止痙等功效,可用于治療風濕頑痹、半身不遂、破傷風等證。
蘄蛇是目前《中國藥典》收載的蛇類中藥之一,具有“方勝紋”“翹鼻頭”“連珠斑”等典型特征。根據描述的外形考證,現已確認蘄蛇的基源動物為蝰科的五步蛇,即本文重點介紹的尖吻蝮蛇。蘄蛇的“方勝紋”會隨著生長逐漸呈現出黑黃交錯的落葉色或轉變為黑白兩色,所以在一些古代本草文獻中也被稱為白花蛇,與藥用的金錢白花蛇有所混淆。因此,為了區分蘄蛇與金錢白花蛇,一些現代文獻將二者分別稱為“大白花蛇”和“小白花蛇”。
蘄蛇味甘、咸,性溫,有毒,主入肝經。入藥時,需使用去除頭、鱗、骨和內臟的干燥體。蘄蛇具有祛風、通絡、止痙的功效,不僅通治諸風,還能息肝風、定驚搐、止痙厥。中藥應用蘄蛇多為內服,可入煎劑或研末吞服。
另外,有研究顯示,尖吻蝮蛇的毒液中蘊含多種具有抗栓作用的生物活性組分。這些組分大多為蛋白質類,經過口服給藥后,很可能以小分子形式被吸收進入體循環。這一過程不僅顯著降低了蛇毒的原始毒性,還保留了其抗血栓的活性。這與西藥中從尖吻蝮蛇毒提取的血凝酶在止血和抗栓方面的作用相似。
需要注意的是,尖吻蝮蛇屬于有毒蛇類,在使用時必須嚴格遵醫囑,以確保安全有效。
二、西用凝血止血
地球上目前已知的3000多種蛇中大約600種是有毒的,例如眼鏡蛇、金環蛇、五步蛇、竹葉青等都是大眾熟知的毒蛇,其中五步蛇、竹葉青屬于蝮蛇,是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毒蛇。
從尖吻蝮蛇毒中分離純化的類凝血酶具有多重藥用價值,尤其在止血抗栓藥物的開發中表現突出。類凝血酶不僅能通過降解纖維蛋白原發揮抗血栓的作用,還能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從而實現止血效果。
在臨床應用方面,國家一類創新藥尖吻蝮蛇血凝酶在外科手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尖吻蝮蛇血凝酶是從蛇毒中分離提純的高純度單一組分制劑,可用于外科手術淺表創面滲血的止血,能縮短全血凝固時間,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同時,在止血過程中,尖吻蝮蛇血凝酶不會影響血液中的凝血酶原和血小板數量,既能高效止血,也能保證安全性,為外科手術中的止血治療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藥物選擇。
三、資源有限,可藥可食
蛇類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野生蛇類資源的日益稀缺以及人工養殖技術的相對滯后,蛇類中藥一度面臨資源緊缺、市場上混淆品泛濫的情況,尖吻蝮蛇也不例外。1987年發布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所附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將銀環蛇(金錢白花蛇)、烏梢蛇和尖吻蝮蛇(五步蛇)列為二級保護的藥用珍稀瀕危野生動物。2004年,《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把尖吻蝮蛇列為易危物種。因此,近年來我國在華南等地區積極推進尖吻蝮蛇的人工養殖項目,解決了人工繁育技術難題,建立了穩定的養殖生產線,以滿足藥用和食用需求。
說到食用,人們或許難以將這種劇毒生物與餐桌上的佳肴聯系起來,但事實上,蝮蛇和烏梢蛇均位列我國首批獲準的藥食同源物種名錄之中。蛇類藥材通常富含蛋白質,盡管古代關于食用蝮蛇肉的記載不多,現代文獻卻表明其肉質可烹調食用。在民間,蝮蛇常被用于滋補強身、緩解疲勞以及解毒等方面,適量食用有助于增強體質、改善病后虛弱及體虛狀況。常見的烹飪手法包括泡酒、煲粥和燉湯。目前,市場上也出現了多種含有蝮蛇成分的保健食品。
研究顯示,蝮蛇的營養成分不僅包括脂肪、蛋白質、氨基酸和維生素,還涵蓋了鐵、銅、鋅、錳、鈣、鎂等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盡管蝮蛇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營養豐富的食材,但由于其本身含有毒素,在炮制和烹飪過程中需格外小心。此外,對于過敏體質者、陰虛內熱者、血虛生風者以及孕婦、兒童等特殊群體,應避免食用蝮蛇。
鏈接:被尖吻蝮蛇(五步蛇)咬傷后,真的不能走出五步嗎?
尖吻蝮蛇一般長約1~1.5米,毒牙較長,性格兇猛,攻擊性較強。按照毒性,陸地上的蛇毒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神經毒、血液毒和混合毒。蝰蛇、尖吻蝮蛇的蛇毒主要成分是血液毒,這種毒素會破壞獵物的血細胞和肌肉組織,引起局部腫脹和組織壞死。
實際上,被尖吻蝮蛇咬傷的人并不會在行走五步后立即死亡,但傷口會帶來劇烈的疼痛。“五步蛇”這一稱呼的由來,一方面是因為被此類含血液毒的蛇咬傷之后,受害者應盡量避免走動,以免加速血液流通,防止毒素快速擴散;另一方面,五步蛇在咬人時,噴射出的蛇毒量很大,往往會造成很嚴重的傷口,在劇痛之下受害者甚至五步都難行,很快便可能面臨生命危險。唐朝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描述其“以嚙人,無御之者”,足見其毒性之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