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醫院看病,迎面而來的可能是智能機器人;檢查結果出來,人工智能迅速給出診斷意見……隨著AI技術飛速提升,診療應用越來越廣。
人工智能當家的“AI醫院”是不是真的來了?據了解,目前在一些新聞中亮相的“AI醫院”,實際是AI輔助診療技術的應用。醫療創新在提速,但安全監管的“閘門”仍在人類醫生手上。
看病更便捷?“醫療+AI”是趨勢
前不久,一家研發機構稱,將上線一款“AI醫院”人工智能大模型:AI醫生通過“閱讀”醫學文獻、“診療”虛擬患者,不斷自我進化,未來有望介入真實的醫療應用場景,輔助人類醫生完成工作。
公開資料顯示,這一大模型目前并未投入醫院實際應用。不過,AI技術在一些醫療機構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在浙江,烏鎮智能醫院自開診以來,不到10名醫生與一批智能導診機器人已經接待了數千名患者。這家醫院還可以通過AI技術快速分析人體健康大數據,形成個性化的智能健康評估結果。
大模型可以“吃進”數千本醫學教材,AI可以更精準地比對CT影像,集成視覺、觸覺等傳感器的智能監測床可以及時發出預警,快捷的病例搜索功能可以有效輔助醫生診斷……越來越多的醫院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醫療+AI”成為趨勢。
專家表示,“醫療+AI”前景廣闊,無論患者還是醫生,都將從中受益。
AI直接看病?還得醫生“拍板”
一位醫生講述了一個真實案例:患兒2次住院,前后歷時近1年,專家確診其患有一種十分罕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人工智能幾分鐘就給出了同樣的診斷。
不過,即便AI能大大提升審方、診斷等醫療工作的效率,最后“拍板”的仍是身穿白大褂的醫生。
2024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聯合發布《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涵蓋了醫療服務管理、基層公衛服務、健康產業發展和醫學教學科研4大類84種具體場景,力求全方位發揮AI的優勢。
其中,從輔助診斷、輔助決策到輔助治療、輔助規劃手術,“輔助”是AI醫療的一個關鍵詞。
上述由醫生團隊發起、參與研發的人工智能醫學大模型,在上海一家醫院已經投入應用,給醫生提供輔助服務。醫院負責人介紹,這個大模型的特色是來源于醫生、服務醫生,將成為醫生在醫學領域深度探索的有力工具。
“AI醫院”會來嗎?監管將更完善
盡管人工智能看病水平越來越高,但AI醫療還面臨不少挑戰,真正意義的“AI醫院”還需邁過多重門檻。醫療安全風險如何防范?醫療數據如何確保安全?需要制定一系列監管標準以避免技術濫用。
此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人工智能醫用軟件產品分類界定指導原則》,明確提出人工智能醫用軟件產品管理屬性和管理類別的判定依據。專家表示,這有助于保障AI醫療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游茂表示,目前我國AI醫療器械的大多數研究產出集中在醫學影像領域,技術發展有同質化傾向,決策規則領域研究幾乎空白。此外,高質量數據仍然較為缺乏,真實世界數據應用實現機制還需進一步建立。
游茂認為,醫學AI需要構建一個全生命周期動態評估體系,覆蓋質控等標準體系、臨床準入體系、臨床應用評估體系和真實世界數據。這些將為AI醫療器械的科學監管提供框架和決策依據。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所長劉輝表示,在推動技術創新與升級的過程中,需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法規政策與技術體系,加強對算法準確性、公平性、透明度、隱私保護等關鍵維度的評估與監管力度,確保AI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醫患雙方提供更優質的應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