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結直腸癌的篩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腸鏡檢查成為醫學界公認的篩查“金標準”,但有的人聽到要做腸鏡檢查,馬上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覺得做腸鏡痛苦,十分抗拒,最終導致病情延誤,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那么,腸鏡到底是什么檢查?真的有那么恐怖嗎?下面就和大家詳細聊聊。
什么是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是將電子腸鏡從肛門插入,借助腸鏡屏幕可以觀察到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盲腸至回腸末端的腸道黏膜等,能清楚地發現腸道病變,同時還可以對部分腸道病變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技術,目前廣泛應用于結直腸息肉、炎癥性腸病、結直腸早期腫瘤的診斷及治療。
哪些人群需要做腸鏡檢查?
①有腹瀉、血便、腹痛、大便不成形等大便習慣改變,或有腹部包塊、固定部位壓痛癥狀的人群。②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群。③既往接受過膽囊切除手術或有血吸蟲病的人群。④不明原因消瘦、貧血的人群。⑤既往有大腸癌病史或結直腸息肉病史的人群。⑥40歲以上人群,建議常規進行腸鏡檢查。
為什么說40歲以后要做一次腸鏡檢查?
研究發現,有95%的大腸癌主要是腸息肉演變而來,而腸息肉發展至腸癌需要5~10年,腸癌的高發年齡在55歲后。因此,建議40歲以后,就要做一次腸癌檢查。
腸鏡檢查前需要注意什么?
①檢查前飲食控制:建議檢查前采用低渣飲食/低纖維飲食,包括面條、稀飯、豆腐、雞蛋、魚類等;禁食粗纖維食物,如帶籽類水果(如西瓜、獼猴桃等)、雜糧(如玉米、麥片等)、菌菇類、海藻類等。②檢查前口服瀉藥:嚴格遵照醫囑口服瀉藥,做好腸道準備。③檢查前腸道準備效果:可參照腸道準備合格與否對比圖,排便一般是糞塊—糞水—清水的過程,直至排出無色或淡黃色無渣透明水樣便為止。如排便不達標,需要及時告知醫護人員。④適當地走動,提高腸道準備質量。⑤口服藥遵醫囑調整,降壓藥正常服用(一口水送服)、降糖藥停服1天、抗凝藥停藥1周。
腸鏡檢查后應該注意什么?
(1)如果出現輕度腹痛、腹脹為正常現象,數小時癥狀消失后可進食;檢查后1小時無特殊情況,就可以進食,但盡量選擇軟食,如稀飯等,避免高纖維及辛辣食物。
(2)取活檢或接受息肉切除等治療的患者,應禁食24小時。禁食后未出現異常,可以先進食低溫流質食物,之后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食物和軟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并注意營養合理搭配;避免服用易產氣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防止出血。
(3)注意觀察:若出現持續性疼痛或大便帶血的情況,需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腸鏡檢查有危險嗎?
腸鏡檢查一般來說是很安全的,但它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①穿孔:腸鏡在通過結腸時可能會刺穿腸壁,導致穿孔,但很少見。②出血:在檢查過程中,如果醫生摘除了息肉或進行了活檢,可能會引起出血。大多數出血是輕微的,可以控制。③腹脹:在檢查過程中,醫生會向腸道內充氣,這可能導致患者接受檢查后感到腹脹或不適,但這些癥狀通常會很快消失。
其實,腸鏡檢查可能會有輕微不適感,但都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難受。如果您實在害怕,可以選擇無痛腸鏡,一般沒有任何不適感,睡一覺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