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出自《神農本草經》,不但拯救了李時珍的性命,也使他堅定了學醫之路,更成就了后來的《本草綱目》。
青蒿、黃芩等中藥不僅是中醫藥王國中的瑰寶,也是世界人民的財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全世界中醫藥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之下,還會有更多的中藥被挖掘、研究、利用。
李時珍與黃芩
李時珍走上行醫之路有一段坎坷的經歷。
李時珍的爺爺是走街串巷的鈴醫。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是一位坐堂醫生。那個時代,醫生的社會地位并不高,他們望子成龍,希望李時珍能考取功名。李時珍小時候很喜歡讀書,也曾一心科舉,14歲便考中了秀才。原以為前途一片光明,但接下來的路并不順利。他在科舉的征途上一連3次鄉試不中,之后他便放棄了科考之路。十年寒窗,四時苦讀,雖未能取得功名,但為他日后編著《本草綱目》打下了堅實的功底。
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還曾患了一場大病,一味中藥把李時珍從死亡線上挽救了回來,也進一步激發了李時珍學醫的熱情。這味藥就是黃芩。這段經歷被李時珍原原本本地記錄在《本草綱目》中。
李時珍20歲那年,因患感冒,咳嗽不止,他給自己開了不少藥方。1個多月過去了,病情不見好轉,反而更加嚴重,還出現了骨蒸潮熱、肌膚火燒火燎的癥狀。他每天吐痰差不多有一碗,又逢暑天,更是心煩口渴,幾乎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家人都以為李時珍熬不過去了。
這時,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從外地出診回來,想起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在《東垣十書》中記載的治療肺熱如火燎的方法,可以用黃芩湯瀉肺經氣分之熱,于是他就用黃芩煎水,再濃縮,讓李時珍喝了下去。服藥后第二天李時珍身熱盡退,接著痰也祛了,咳嗽也好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寫下了感嘆:“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即用藥如果切中要害、恰到好處的話,就像用鼓槌擊鼓一樣,擲地有聲、立竿見影。這一經歷堅定了李時珍學醫的信念。
百花山采黃芩
黃芩的“芩”,最早在《詩經》里便有記載。《小雅·鹿鳴》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芩……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屠呦呦教授的名字就與這首詩有關,她發現了抗瘧的青蒿素,人們也將呦呦與青蒿聯系了起來。《小雅·鹿鳴》中還藏著另一味中藥——黃芩。
記得1980年7月放暑假期間,我第一次在北京郊外的百花山采黃芩。我們7個同學邀請了中藥鑒定研究室的張鎬京老師一同前往百花山,并且在山上住了1周。
百花山的山頂有一片廣闊的高山草甸,野花盛開,春天里是一幅綺麗壯觀的畫卷。
在花叢中很容易就能找到黃芩,黃芩的花是藍紫色的,在眾野花中很是明顯。黃芩是唇形科植物,花冠是唇形的。黃芩還有個生在南方的漂亮姊妹——半枝蓮,別名叫“牙刷草”,它的外觀與黃芩十分相似,“牙刷草”對外觀傳達得十分形象,它的花都開在一側。黃芩是多年生的草本,根為圓錐形,很粗壯,斷面鮮黃色。黃芩的葉子還能代茶飲,能清熱解毒。我采下1片黃芩葉子放進嘴里一嚼,真苦!那次百花山采藥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回來以后我寫了一篇《百花山行記》,用遠志的筆名分兩期發表在當年的北京中醫學院校報上。
目前市場上的黃芩有野生的,也有人工栽培的。黃芩一般長到3年時,主要有效成分黃芩苷的含量已經比較高了,這時采收的通常稱為子芩。黃芩栽培到第4年,部分主根開始枯心,5年以上枯心就更為普遍,商品中稱枯心的為枯芩或朽芩。
在黃芩的采收與晾曬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被雨水淋濕。淋雨會造成黃芩內的有效成分發生水解,根內部顏色變綠,品質自然也就降低了。黃芩在切制飲片前,需放在沸水中煮10分鐘,通過這種方法可迅速破壞酶,在避免變質的同時又可使藥物軟化便于切片,保證了藥材飲片的外在色澤與內在質量。
“黃氏三兄弟”
中藥里有出名的“黃氏三兄弟”——黃芩、黃連、黃柏,它們都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芩和黃連形影不離,一起運用在葛根芩連湯、半夏瀉心湯等經方之中。
在沒有抗生素的年代,黃芩、黃連、黃柏在治療感染性疾病時往往沖在第一線,而且屢建奇功。
現代研究
這幾年有一個代號為PHY906的植物藥制劑聲名鵲起。PHY906的研究者是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鄭永齊教授。鄭永齊是著名的藥理學家,我認識他還是在20多年前。我曾應邀到鄭永齊所在耶魯大學的實驗室進行訪問。鄭永齊告訴我,他自己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受到了中醫藥的啟發,得益于黃芩湯的研究。復方PHY906的處方就是源自漢代張仲景《傷寒論》所載的黃芩湯。這個方由黃芩、芍藥、炙甘草、大棗4味藥組成。中醫認為,黃芩湯可用于邪熱入里導致的下痢腹痛、身熱口苦等病癥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