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虎,江蘇沭陽人,第十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得主,第34、35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評委。曾任《兒童文學》雜志編輯七年,現為上海九久讀書人副總編輯。已出版《我中了一槍》《其實我是一條魚》《真好吃呀真好吃》等作品。
《家姐唔易做》的故事并不復雜,但閱讀它的過程卻如抽絲剝繭般,帶給我們復雜的況味。這是因為它是一篇小說,而不單純是一個“故事”。真正的好小說是講究藝術性的,作家積極調動了一名虛構寫作者的技藝,在這篇小說里為我們制造了至少三重敘述的迷霧。
顯而易見,第一重迷霧來自方言。從標題開始,這篇小說就暗示讀者,這是一個發生在粵語背景下的故事。但方言只存在于人物對話中,而沒有蔓延到對話之外——也沒必要。鮮活的粵語對話增加了小說的煙火氣,增強了地域敘事的可信度,邊讀邊猜的過程也豐富了閱讀的樂趣。此外,作家還通過交代香港的天氣來對照人物的情緒變化,既寫出了地域環境,又刻畫了人物內心,可謂高明。
第二重迷霧來自作家留在敘述里的“鉤子”,至少有兩個,一個是言語治療,一個是阿爺的命運走向。細心的讀者會關心:什么是言語治療?為什么要進行言語治療?“阿爺如果在”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阿爺不能“繼續給我們煲冬瓜蠱”?這些“鉤子”既是伏筆,也為有經驗的讀者提供了了解內容的路徑,但作者又不急于點明,因此最終達成了一種霧里看花的敘事效果。
最后一重迷霧即人物的情感線索。表面上看,這個故事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做人‘家姐’的慣性竟然輕易地打敗了我沖出家門時的怒火”,才有了姐姐暗中跟蹤弟弟的戲碼。誰知這只是敘事的“障眼法”,真正的故事動機是,弟弟去追姐姐,想把3000元拿給她,以達成姐姐去游學的心愿。當這一謎底與弟弟的“唐氏兒”身份同時揭開時,必定會對讀者造成一定的情感沖擊。
穿過小說的三重敘述迷霧,我們看到的是香港日常生活的橫截面,以及唐氏綜合征患兒成長的不易。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小說里看到了兩代人的誤解和溝通,姐姐最終選擇了另一個方案,故事內外的孩子都會在這一刻完成一次成長的拔節。
是的,《家姐唔易做》是一篇典型的成長小說,它的敘事節奏明快、篤定,帶著少年般的青蔥氣息,智慧地言說著生命的豐富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