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明鄉風建設是新時代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一環,蘊含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強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動能轉化的時代使命。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章,為文明鄉風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方向立場和戰略布局,因此提出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文明鄉風建設,要從構筑文明鄉風建設的政治保障、激活文明鄉風建設的內生動力和賦能文明鄉風建設的文化供給三方面架構實踐進路,不斷開拓文明鄉風建設的系統化新格局。
關鍵詞:文明鄉風;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
中圖分類號:D422.6;G24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5)01-0001-04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1],要求“改進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1]。文明鄉風建設蘊含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期許與美好愿望,對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2]。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文明鄉風建設是文明鄉風建設的時代回應。
一、文明鄉風建設的時代使命
文明鄉風建設連接城鄉文化交融,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對于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增強鄉村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驅動力,承擔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強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動能轉化的使命任務。
(一)文明鄉風建設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國共產黨進行文明鄉風建設的歷史也是黨與億萬中國農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因此,文明鄉風建設必然存在主體性使命維度。其一,文明鄉風建設彰顯農民的主體性地位。農民是鄉村的主體,是文明鄉風的建設者、受益者和評價者,農民的主體性角色是文明鄉風建設重要的切入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三農”問題的關鍵就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文明鄉風建設發揮農民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激發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積極參與感與社會責任感,發揮億萬農民首創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增加鄉村發展活力。其二,文明鄉風建設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共同富裕的社會背景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將“三農”的工作重心逐步向促進共同富裕、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方面轉變。文明鄉風建設蘊含農民對美好生活需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改善農民精神風貌等,對于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價值。其三,文明鄉風建設激發農民對精神生活向往的內在動力。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具有戰略思維和系統思維,要堅持不懈,協同治理。通過文明鄉風建設,宣傳文明生活方式與思想,提高農民認識,為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內生動力。
(二)文明鄉風建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文明鄉風建設是以鄉村文化振興為紐帶從而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其一,文明鄉風建設是做好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系統化途徑。以文明鄉風建設為抓手在政治引領、科學文化宣傳、公序良俗培育等方面協調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法律法規、政策制度、體制機制、保障條件等方面要素,并以文明鄉風建設為突破,為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提供經驗探索。其二,文明鄉風建設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必由之路。鄉風建設關系農村的文明程度,通過文明鄉風建設增加農民的獲得感,提升文化自信,豐富文化建設的內容。其三,文明鄉風建設是加強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農村地區是較為典型的“熟人社會”,賦予精神文明建設更為廣義的空間。從鄉風文明建設、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村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等方面賦能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是增強鄉村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其四,文明鄉風建設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文化支撐。文明鄉風作為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農村社會風氣的直接體現,提升整個鄉村的文化層次,在提升社會道德水平、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培育現代新型農民等方面對鄉村全面振興起到促進作用。
(三)文明鄉風建設強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動能轉化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賡續農耕文明是中國特色農業強國的立足點,是建設中國特色農業強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文明鄉風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鄉風連接家風、民風,是維系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紐帶。具有賡續中華文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作用。其二,文明鄉風建設有利于弘揚農耕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思想,例如,以農為本、以食為天的基礎理念,孝慈一體的家庭倫理方式,忠恕一體的國家倫理方式,禮法一體的社會治理方式。農書文獻、節會禮儀、詩詞歌賦、繪畫藝術、工藝美術等表現形式,對文明鄉風建設中宣傳重視糧食生產的傳統,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科學利用農業遺產具有重要作用。其三,文明鄉風建設有利于創新傳承農耕文明觀念,有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傳統農業社會中蘊含協調和諧的三才觀、種養三宜的物性觀、變廢為寶的循環觀等優秀文明理念。文明鄉風建設賡續農耕文明基因、提升農民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自然規律關系的科學認識,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文明鄉風建設的內在邏輯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行動指南和實踐遵循,文明鄉風建設是新時代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奠定理論基礎、指明方向立場、構筑戰略布局,詮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文明鄉風建設的理論邏輯、價值邏輯與實踐邏輯。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文明鄉風建設奠定理論基礎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繼承、提煉、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文化建設理論成果和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理論體系,其中蘊含的原創性理論貢獻為文明鄉風建設提供根本理論遵循。一方面,農耕文化和農業文明是文明鄉風建設的重要根基,習近平文化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系統把握文明鄉風建設的時代使命與農耕文明的當代價值,指出“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3]“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2],強調在推動傳統農耕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夯實鄉村社會發展的文明根基和文化自信,同時促進城鄉文化的優勢互補,為推進中國式文明鄉風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方向抉擇。另一方面,“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優秀理論成果,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科學回應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系列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4],鄉村文化建設是文明鄉風建設的核心與靈魂,“第二個結合”在文明鄉風建設中體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意蘊,為文明鄉風建設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引。習近平文化思想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明成果引領文明鄉風建設,是激活、保留并繼承鄉村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以優秀文化基因賡續鄉村文脈的理論指南,讓鄉村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不斷鞏固文明鄉風建設的主體性提供內驅動力。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文明鄉風建設指明方向立場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文明鄉風建設走什么道路、站在什么立場的核心問題。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統領鄉村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為文明鄉風建設指引政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守正“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4]。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為根本原則和重要內容,體現了黨對新時代文化使命的自覺擔當,確保文明鄉風建設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科學地回答了文明鄉風建設“誰來領”的深刻問題,充分發揮鄉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圍繞黨和國家“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民群眾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同理解,培育和踐行鄉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鄉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與鄉村意識形態安全,引領文明鄉風建設旗幟鮮明地堅持正確的輿論動向和價值取向,把穩文明鄉風建設的方向之舵。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以人民至上為鮮亮底色,為文明鄉風建設指明價值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5]。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強調從人的主體需求出發匹配相對應的文化供給,系統地回答了文明鄉風建設“為了誰”的重要問題。文明鄉風建設以構建廣大農民群眾現代化的美好鄉村生活為目標,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要以農民群眾生活為立足點,聚焦農民最關心的現實問題,滿足農民群眾物質與精神層面的立體化、多維度的需求,明確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文明鄉風建設中的首創精神,文明鄉風建設的發展成果由農民共享,實現文明鄉風建設在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上有機統一的人民性立場。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文明鄉風建設構筑戰略布局
習近平文化思想既包括在文化理論和觀點上的原創性貢獻,又涵蓋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的全方位、立體化的發展模式,是對“明體達用”和“體用貫通”的理論內涵與實踐經驗的生動演繹,以戰略性、系統性、前瞻性的思維方式整合文明鄉風建設的歷史經驗和現實狀況,為文明鄉風建設未來發展謀篇布局。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基于“三農”發展全面轉型的時代語境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為文明鄉風建設擘畫任務書和路線圖,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七個著力”“十四個強調”“九個堅持”是文明鄉風建設部署的根本遵循和實踐指南,明確文明鄉風建設的科學方法和基本路線,為文明鄉風建設提供了系統性的發展戰略保障。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全面、整體的視角審視和洞察人類文明發展基本規律,同時注重要素、以點帶面和點面融合,文明鄉風建設是一項包含發展鄉村產業、提供人才支持、創新鄉村文化、保護鄉村生態、健全鄉村組織的綜合性的系統工程。習近平文化思想統籌文明鄉風建設中的多領域、多要素、多功能的耦合和協調關系,為厘清文明鄉風建設各要素的內部關聯提供有益思路,為文明鄉風建設實現要素融通找準契合點、切入點、探究點和踐行點,指引文明鄉風建設中鄉村文化系統與其他各系統的有機銜接和科學整合,為文明鄉風建設注入文化凝聚力、精神引領力和核心驅動力,使其呈現出更加繁榮和更具活力的新樣態。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文明鄉風建設的實踐進路
文明鄉風建設是鄉村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動能和必要前提,也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和保障,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文明鄉風建設,必須從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堅持推動文化事業產業繁榮三方面著手,全方位構筑文明鄉風建設的實踐進路。
(一)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構筑文明鄉風建設的政治保障
習近平文化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七個著力”,位居首位的“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是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一以貫之的政治前提,是保障文明鄉風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深入貫徹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賡續中華文明根脈與堅持馬克思主義魂脈相結合中推進文明鄉風建設,推進農耕文明優秀遺產與現代文明要素融合,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再詮釋,使其在現代轉化中更好地契合時代底色、彰顯主流價值,增強農民群體的文化自信。在文明鄉風建設中要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建立好黨的創新理論整理、研究、傳播體系,用大眾化、生活化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向農民講清、講透、講通黨的創新理論,構建鄉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常態化機制,加強對農民的思想引領與意識形態塑造,提高農民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防范化解鄉村宣傳思想文化領域風險。另一方面,健全文明鄉風建設的黨建引領機制,充分發揮鄉村基層黨組織在政治引領、搭建平臺、建立健全制度、組織保障、統籌協調、聯系群眾等方面的優勢與功能。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堅持和創新黨內學習制度,學習、貫徹、落實黨關于文明鄉風建設的方針、政策和最新理論,增強習近平文化思想在農村基層的傳播力,以制度化、規范化的方式優化相關配套政策機制,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文明鄉風建設中的思想引領力和行動執行力。同時,將智慧黨建融入鄉村文化交流、文化創新和文化互動中,推動文明鄉風建設的數字化、現代化發展。
(二)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激活文明鄉風建設的內生動力
習近平文化思想秉持人民至上的鮮明品格,鑄牢文明鄉風建設源自人民、服務人民、造福人民的價值立場,為文明鄉風建設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提供實踐指南。一方面,文明鄉風建設要契合當代農民的精神文化訴求與現實生活需求,把農民的滿意程度作為評價文明鄉風建設工作的根本尺度。要完善鄉村道德規范體系,促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在鄉村落地生根,持續推進鄉村社會公德、村民職業道德、鄉村家庭美德、村民個人品德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教育事業,科學優化鄉村教育資源配置,補齊鄉村教育短板,助推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開展鄉村職業技能培訓。注重完善鄉規民約,樹立農民價值導向和行為養成,提振農民思想道德覺悟、科學文化水平和個人行為素質,使農民在全面發展中獲得更深沉的認同感、幸福感和歸屬感,進一步激發文明鄉風建設的主體活力與內生動力。另一方面,構建文明鄉風建設精英人才體系,依托本土優勢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文化經紀人在文明鄉風建設中的帶頭作用,選拔并組建有聲望、有品德、有貢獻的本土文化人才隊伍,調動農民自主參與文明鄉風建設的自覺性。建立健全鄉村人才服務機制、人才培養機制與人才激勵機制,不斷引進企業、社會組織、高校等優秀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創新人才,為文明鄉風建設貢獻智慧。通過設立基金、出臺政策等方式吸引外出人才回歸建設家鄉,減少農村文化人才的流失,引導外出人才有序、有效參與文明鄉風建設,為培育、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形成鄉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多元主體共建文明鄉風新局面,為文明鄉風建設構筑人才支撐、匯聚主體力量。
(三)堅持推動文化事業產業繁榮,賦能文明鄉風建設的文化供給
習近平文化思想以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體現了對文化全方位發展的重視,與文明鄉風建設內容實質高度契合,為優化文明鄉風建設的文化服務供給提供具有現實影響力的場域空間。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鄉村文化事業,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實施需求導向供給機制,加大鄉村公共文化供給的精準度,解決鄉村公共文化供給結構性矛盾,增加鄉村公共文化投入的有效性。健全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優化鄉村網絡信息文化服務平臺,創新鄉村精神文明活動形式,舉辦具有時代性和傳統性的鄉村文化宣傳活動,提升文明鄉風建設的項目品牌力和活動影響力,建設鄉村文明實踐陣地,深入覆蓋縣、鄉、村各個層級,發揮其文化傳播、志愿服務等功能,構建文明鄉風建設的文化陣地,使飽含真善美的文化活動與文化作品浸潤農民心田、滋養農民心靈,增強農民對文化生活的滿足感。另一方面,要推動鄉村文化資源的產業化與市場化轉型,建立立體化、多樣性、品牌化的鄉村文化產業鏈條。要挖掘并充分利用鄉村地區的人文風情、自然風光和歷史遺跡,因地制宜開發本土特色文化資源,發展本土優勢文化產業。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政策便利和經費支持,探索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在多渠道、全要素推動鄉村文化產業與農業、旅游業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中催生新興產業形態,實現文明鄉風建設不同產業之間的互補與協同增效,創造出高質量的鄉村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為文明鄉風建設注入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動力與物質基礎。
總之,習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和實踐經驗,為文明鄉風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提供了行動指南。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文明鄉風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化工程,在新征程上要繼續深度解析和積極探索文明鄉風建設的多維內涵與時代使命,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
[2]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4]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2024-11-20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重點項目“賡續農耕文明對建設農業強國的動能轉化研究(23KSA12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許靜波,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寧倩,博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