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龍江省是紅色革命的著名搖籃地,全省紅色旅游資源豐富,且分布廣泛。通過分析紅色文化融合大學生研學現狀及困難,并對黑龍江省紅色文旅融合大學生研學相關創新性分析,結合對龍江紅色旅游的創新,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四史”宣傳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打造研學路線去認知歷史,站在歷史角度研究對青年大學生價值觀的引領,開展相關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深刻理解解放的艱辛與意義,從而更加自覺地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
關鍵詞:紅色旅游;大學生研學困境;研學創新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5)01-0063-02
抗戰時期,黑龍江省軍民同日本侵略者長達14年的斗爭,涌現出無數令人難忘的英雄事跡;新中國成立后,作為重要工業、農業、林業基地的黑龍江為國家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培育塑造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這些以革命文物或故事為表現形式的紅色資源,在地方得到了政府及相關研究機構的重視,不斷得到挖掘和利用,提高了紅色文化傳播能力。
一、黑龍江省紅色旅游發展現狀
(一)充分發揮了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
《黑龍江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2024—2035年)》對484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 620件(套)館藏文物,以及24處代表性罪證文物的文物時代與地域分布情況做了整理。重點梳理了國家級、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紅色旅游A級景區等全省紅色資源情況。形成抗聯之路、墾荒之路、強國之路、追憶之路、罪證之痕五條革命文物主題游徑。
(二)加大了紅色紀念館的建設和完善
規劃了東北烈士紀念館、東北抗聯博物館、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革命領袖視察黑龍江紀念館、中共黑龍江歷史紀念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等七大核心專題館,進行改陳提升,優化展示內容、更新展陳設施、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全省革命主題場館級別。利用革命主題博物館及具備一定展陳基礎條件與利用潛力的重要革命舊址,挖掘紅色文化,建設一批紅色主題教育研學基地。緊密聯系黑龍江振興發展的現實要求,把黑龍江省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創新融入思政教學體系,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先行典范。
(三)完善了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規劃設計
為建設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黑龍江省重點打造了十大紅色旅游精品線路。《黑龍江省紅色旅游發展規劃(2022-2030)》明確了“一核、五區、十線、百點”的空間格局,將分別打造哈爾濱紅色旅游核心引領區和“抗聯史詩”紅色旅游區(佳木斯—鶴崗—伊春—綏化)、“戍邊衛國”紅色旅游區(黑河—大興安嶺)、“勝利集結”紅色旅游區(牡丹江—雞西)、“天下糧倉”紅色旅游區(雙鴨山—七臺河)、“國之重器”紅色旅游區(大慶—齊齊哈爾—哈爾濱)。到2025年,黑龍江省紅色旅游核心資源得到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培育形成一大批紅色旅游精品項目,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紅色旅游大省;到2030年,黑龍江省紅色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面完成15個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10大紅色旅游精品線路、100個重點紅色旅游景區提質升級建設任務,邁入紅色旅游強省行列。
二、黑龍江省紅色文旅融合大學生研學困境
(一)紅色文化資源挖掘不到位,創新力度不足
對于挖掘和保護紅色資源認識不一,各地均能夠把紅色資源作為當地旅游發展的寶貴財富,也有相當一部分從事旅游、文化、黨史研究工作的人對當地紅色資源如數家珍,但對于紅色資源管護和利用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導致創新力度不足。雖然現在投放大量的關注度在主要紀念場館的建設上,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參觀,但部分紅旅產品的開發思路僅停留在遺址參觀和紀念品展示的階段,很多游客在參觀后反饋參觀內容枯燥乏味,展示方式單調不新穎。也有部分高校帶領學生推出系列研學活動,在活動開始后為完成任務浮于表面,局限于在烈士紀念館、紀念碑前帶旗打卡拍照,研學中通過講解游覽方式進行,研學變成了參觀旅游,如果沒有配合相應的教育活動和實踐體驗,難以真正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也有部分地區紅色資源規模有限,難以形成經濟效益,同樣有規模很大、紅色記憶豐富、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卻知名度不高,無人問津,對相關產業拉動力不強。
(二)研學品牌定位不清,配套有限
黑龍江省紅色旅游資源市場需求彈性大,難以滿足消費群體的多樣化需求,發展空間仍有較大提升。紅色旅游產品的發展主要得益于政策驅動,往往被當作學習和感受革命精神的地方,與其他旅游景區相比營銷手段單一、拓展力度不足、缺乏旅游精品;此外新興旅游產品也正在分流消費群,擠壓紅旅的優先發展空間。而作為公益性的研學,缺少政策扶持和市場機制,面對發展也有較大的壓力,同第三方聯合共建組織的研學積極性未得到激發。在打造研學品牌上定位不清,校內外配套設施有限。
(三)紅色研學地理位置不便
黑龍江省紅色資源不少,但過于分散,規模較小,早期中國革命路線多半經過偏遠山區,此類區域經濟發展滯緩、交通閉塞,對于研學學生和游客缺少震撼力和吸引力。例如,牡丹江八女投江、《夜幕下的哈爾濱》人物原型抗日事跡,充滿了傳奇色彩,震撼心靈。但實地研學卻很難獲得感觀體驗,無法再現當時場景,不僅導致游客流量較小,紅旅景點的資源價值未能充分發揮;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發展滯緩,紅色旅游景區的服務設施和人工服務質量也存在一定不足,影響體驗感,難以讓人感動。
三、黑龍江省紅色文旅融合大學生研學相關創新性分析
紅色血脈的傳承在紅色研學中可以給予學生最直接的體驗與感觸,突破書本的距離真切感受紅色歷史所帶來的震撼,就研學的意義的體現最大化層面,紅色研學主題的選擇可以和學校所學知識相匹配,達到寓教于樂的理想效果。
(一)紅色研學資源創新性
紅色資源在傳承歷史、培育信仰、培養價值觀、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具有資政育人的本質,而最好的實現形式就是宣傳展示吸引學生和群眾深入研習,通過感官體驗接受再教育。針對黑龍江省內現有的紅色資源進一步開發研究,使其符合當今時代發展主題,具有創新性,賦予已有的紅色資源新的時代含義,提高大學生對紅色旅游的興趣。發揮紅色資源的“文物展覽”“文化體驗”“精神傳承”等功能,形成“紅色旅游+冰雪”“紅色旅游+生態”“紅色旅游+科技”等發展格局來助力學生研學。
(二)紅色研學模式創新性
根據《黑龍江省紅色旅游發展規劃(2022-2030)》中“一核、五區、十線、百點”的空間格局,結合高校辦學特色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學線路,例如,抗聯之路——哈爾濱東北抗聯博物館→東北烈士紀念館→哈爾濱烈士陵園→尚志市革命烈士陵園→雞冠山東北抗聯密營遺址群,追憶先烈——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東北抗聯博物館→尚志市革命烈士陵園→趙一曼紀念園→雙城市“四野指揮部”舊址。也可深入調查學生的需求,為不同群體增加適宜各類需求的研學線路,如“二日游”“五日游”“七日游”,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將抗戰類觀影、再現情景劇及體驗戰爭等娛樂活動融入到旅游線路中,切身體會紅色年代的抗戰激情。
(三)紅色研學品牌創新性
高校在整理完善紅色教育的基礎上提檔創新,做好“一建一創”工作,一建就是建設好基礎設施,完善高校校史館,建立紅色研學廣場、研學基地,提供交流場所,加快投入,加大進度。一創就是豐富文藝創作,圍繞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開展創作,在特定時間節點舉辦文藝演出,常辦常新。將紅色旅游資源與現代科技以及娛樂消費結合起來,讓紅色資源活起來,讓過去的歷史重現,帶來切身體驗感、娛樂感,在游戲享受的同時,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與滋養。借助VR/AR技術,融合沉浸式全息影像與情景體驗,讓研學擁有前所未有的樂趣。
(四)研學文化聯動創新性
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開發高校研學視頻號、公眾號,增加學生的體驗感,與高校加強合作,實現文化互通互融,提升研學過程中的問題解決能力,加強交流合作和成果分享。打造紅色研學課程,優化資源配置,整合資源力量,將紅色文化同實踐相結合,例如社區服務、科技創新、勞動教育等。將省內各市、各地的紅色旅游資源聯系起來,立足黑龍江地理空間、文化脈絡、發展基礎,對全省研學發展空間布局進行重構,總體構建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區域發展布局,逐步擴展市場,加大宣傳力度,形成高校自己的品牌文化,并拓展至其他地市,打造鄰近省市的紅色研學線路。
收稿日期:2024-09-03
作者簡介:曹宇,講師,從事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紅色文化與文旅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就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