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耕耘付出,恪盡職守;四十年堅守初心,孜孜不倦。四十年來,宋清玉長期從事鍛壓技術工作,主持或負責過多項重點產品設計和科研開發,科研成果多次獲得肯定,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獲得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以及遼寧省優秀專家、大連市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宋清玉負責的世界最大、最先進的15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于2006年12月成功投產,標志著我國重型鍛造設備的設計制造技術已躍居世界領先地位,引領了我國鍛造設備的發展方向,為我國重大裝備研制和鍛壓行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求學之路:夢想啟航
“知識改變命運,科技引領未來。”這是宋清玉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不僅是他的人生信條,而且是他職業生涯的生動寫照。他出身吉林農村,乘著高考恢復的東風,在重視教育的家庭氛圍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現燕山大學)冶煉設備及工藝專業。
這座位于祖國北疆的工業學府,成為他夢想啟航的地方。學院所在地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富拉爾基。這里被稱為“鋼鐵巨人的故鄉”,曾承接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156項援建項目中的3項。它或許沒有大都市的繁華與熱鬧,卻是一個可以心無旁騖完成學業的好地方。在這里,宋清玉接受了專業的知識訓練,打下了堅實的科研基礎,同時成為一名中共黨員,從此樹立起為國家工業化建設宏偉事業奮斗終身的遠大理想。他說:“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我都會想起那段求學時光。它讓我學會了堅韌不拔、勇于擔當。”
1984年8月,畢業后的宋清玉被分配到了當時的第一重型機器廠設計處鍛壓設備設計科。從此他與鍛壓裝備結下了不解之緣,并由此踏上了推進中國重型工業建設的崇高道路。踏上工作崗位后,他回想起中學時曾聽聞過的第一臺萬噸水壓機的故事,再想到自己身處曾經研發設計了國內最大的125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30000噸模鍛水壓機等大國重器的設計科,更是深感自己即將從事的工作責任重大且意義非凡。這份使命感激勵著他在鍛壓行業持續深耕,并決心全力以赴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為中國一重的發展、為鍛壓技術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這個被習近平總書記贊譽為“中國制造業第一重地”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里,他得到了老一輩技術人員的悉心教導和無私幫助,先后完成了多個鍛壓產品項目的設計和技術服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逐步從一名實習生成長為一名鍛壓領域的行家里手。此后,他深感自己在專業知識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于是選擇在燕山大學繼續深造,先后獲得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和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學位。
鍛壓裝備:書寫輝煌
2002年初,我國大鍛件技術發展的核心設備——125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因老化損壞而發生立柱斷裂。這臺設備至關重要,一旦出現故障將嚴重阻礙生產進度,使已經形成的產業優勢再次面臨受制于人的局面。為提高特大型鍛件生產的技術水平與制造能力,突破重大技術裝備的生產瓶頸,我國亟須建造符合國家戰略需求且具備當代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鍛造水壓機組。因此,研制先進的15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是將中國一重建設為我國乃至世界領先的鑄鍛件制造基地的關鍵,對于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力以及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國一重決定立項新建15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這個歷史性的重任,就落到了宋清玉等科研人員的肩上。面對技術封鎖和國際激烈競爭的重重壓力,在公司的統籌指導下,他帶領技術團隊深入分析大鍛件生產的當前需求和未來發展趨勢,積極推進國內外考察調研,力圖制定科學合理的技術路線和方案,經過反復的論證與優化,最終合力完成了對15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的研發設計工作。在中國一重卓越的設計和工藝能力保證下,制造部門合力攻關,成功解決了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等環節存在的重重難題,終于在2006年底順利試車,并于2007年初驗收投產。當這臺龐然大物矗立在廠房中時,宋清玉激動地說:“我們成功了!一重的鍛造能力又有了保證。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我們整個團隊還有整個公司共同的心血結晶。”
這一項目是我國繼1958年成功研制萬噸水壓機之后的又一重大裝備成果,不僅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等獎等多項殊榮,而且培養鍛煉了一大批工程技術人才,使中國一重的發展潛力不斷積累。
農機研發:余熱生輝
2016年以來,中國一重步入新的轉型期和機遇期。為了大力發展農業機械等新業務板塊,力求形成優勢突出、結構合理、創新驅動、開放協同的發展新格局,中國一重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并結合龍江地區農業發展需求,成立了一重集團(黑龍江)農業機械發展有限公司。
身處完全陌生的領域,而且沒有主打產品、沒有成熟的客戶群體、沒有經過時間考驗的合作伙伴,甚至沒有熟悉業務的骨干員工,一切需要從零開始。面對這些困難挑戰和艱巨任務,他身先士卒、勇于擔當,帶領團隊深入調研市場需求。在大家的不懈努力和忘我工作下,公司當年就實現營業收入1億元、利潤500萬元的經營目標,為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穩步推進經營任務的同時,宋清玉始終秉持著培育企業核心功能的工作目標。他帶領團隊以高端大馬力拖拉機為突破口,立志研究出具有自主技術的電傳動大馬力拖拉機。經過多次的試驗與優化,目前已成功研制出了三臺樣機,設備整體表現良好。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宋清玉臨近退休,但大馬力拖拉機項目研發正處于關鍵時期,且公司現有技術人員存在一定缺口,亟須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提供支撐保障,帶領課題組繼續深入研究。面對尚未完成的研發任務和公司的殷切期望,他毅然決定重回工作崗位,以技術顧問的身份積極開展“傳幫帶”工作,繼續為公司發光發熱。宋清玉說:革命尚未成功,我輩仍須努力。榮譽已成過去,目標就在前方,人生唯有前進。
“理想、勤奮、認真”——這是原上海萬噸水壓機總設計師、原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沈鴻為中國一重設計院(現一重集團大連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題詞,是中國一重全體技術研發人員的座右銘,也是宋清玉一生的執著追求。從求學之路上啟航的夢想到鍛壓裝備領域創造的輝煌,再到從零到一對農機研發的念念不忘,他始終堅守著對科研的熱愛和對一重事業越辦越好的熱切向往。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牢固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也激勵著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事業,為推動中國一重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不斷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上書寫火熱的奮斗篇章。
[作者單位:一重集團(黑龍江)農業機械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