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日新月異,但AI技術必須與高端制造相結合才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增進人類福祉。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高端制造是中國經濟振興的底氣和希望所在。
A股上市公司都是行業佼佼者,其市值變化能客觀反映企業成敗。為了避免經濟周期和其他短期因素的影響,我們分析上市公司市值的十年變化。那么,從2014年12月31日到2024年12月31日的十年之間,哪些高端制造公司的市值規模增長最多?筆者希望借此看出最近十年哪些高端制造企業最為成功。
營收增速、利潤增速、研發投入強度、人均工資、凈資產收益率(ROE)、人均創利(歸母凈利潤/員工人數)等指標都能從特定側面反映出企業特征。在簡介每家公司時,我們會給出這些數據,以便增進讀者對這些公司的理解。文章最后一部分,會結合各公司的情況討論哪些公司未來發展潛力更大。
本文分析的對象是2014年12月31日之前在A股上市的公司,總數為2403家。有兩點說明:1.如果某公司在多地上市,會加總多地市值;2.我們把公司在此十年內的現金分紅總額也算作市值增長。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

下面簡要介紹這十家公司。
國電南瑞屬于電工電氣裝備制造業,是中國電力智能化領域的龍頭企業,其主要產品有三類:智能電網、數能融合、能源低碳。2023年,以上三類產品的收入分別為256億元、111億元、96億元,在其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49.8%、21.6%、18.7%。
2014年底,國電南瑞總市值為353億元,2024年底,總市值為2026億元,十年分紅183億元,市值十年增長為1856億元(2026+183-353=1856)。以2014年底的市值計算,國電南瑞十年分紅比例為51.8%,即十年間公司向股東發放的現金紅利超過了2014年底市值的一半。
2014年國電南瑞營業收入為89億元,2023年為516億元,九年增長了427億元,年化復合增速(下稱“年化增速”)為21.6%。作為參照,同時期A股上市公司總體的營收年化增速為8.4%。2014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稱“歸母凈利潤”)為12.8億元,2023年為71.8億元,九年增長了59億元,年化增速為21.1%。同時期A股上市公司總體的歸母凈利潤年化增速為6.1%。國電南瑞的歸母凈利潤增速與營收增速幾乎一致,公司的規模效益不強。
2021年到2023年,國電南瑞的研發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比值(下稱“研發費用強度”)分別為6.8%、6.1%、6.2%;人均工資分別為42.6萬元、43.9萬元、44.8萬元;人均創利分別為59萬元、61.5萬元、65.2萬元;ROE分別為15.6%、16%、16%。國電南瑞各項指標基本保持穩定,且顯著高于同業水平。
國電南瑞的最大客戶是中國國家電網,收入占比多年超過60%。中信證券預計中國電網投資未來幾年的復合增速約為10%,國電南瑞的營收與利潤增速會略高于電網投資增速。
北方華創屬于電子工藝設備行業,核心產品覆蓋了半導體制造的多個關鍵環節,包括刻蝕、薄膜沉積、清洗、熱處理和封裝。它是中國規模最大、產品最豐富的半導體設備企業。2023年,北方華創電子工藝設備業務收入為196億元,占其營業收入的88.9%。
2014年底,北方華創總市值為92億元,2024年底,總市值為2085億元,十年分紅9億元,市值十年增長2002億元。以2014年市值計算,十年分紅比例為0.98%。
2014年北方華創營業收入為9.6億元,2023年為221億元,九年增長了211億元,年化增速為41.7%。2014年,歸母凈利潤為0.42億元,2023年為39億元,九年增長了38.6億元,年化增速為65.4%。
2021年到2023年,北方華創的研發費用強度分別為13.4%、12.6%、11.2%;人均工資分別為31.1萬元、35.5萬元、37.2萬元;人均創利分別為13.2萬元、23.5萬元、32.5萬元;ROE分別為9.1%、12.8%、17.7%。
從以上指標看,北方華創的歸母凈利潤增速高于營收增速,規模效益顯著。同時,營業收入與ROE迅速提升,反映出企業高速發展,生機勃勃。
中國半導體制造業產能擴張需求旺盛,除了光刻機,北方華創幾乎可以覆蓋所有核心設備,而且多數設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根據中國未來幾年的新增產能推斷,北方華創未來營收會保持超過25%的高速增長,而凈利潤增速會高于營收增速。
萬華化學屬于化工行業,主要產品有兩類:聚氨酯系列和石化系列。聚氨酯因其優異的性能,被廣泛應用于建筑、家具、汽車、家電等領域。2023年,聚氨酯系列的營收為674億元,石化系列為693億元,在其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39.3%、40.4%。
2014年底,萬華化學總市值為471億元,2024年底,總市值為2240億元,十年分紅397億元,市值十年增長2166億元。以2014年市值計算,十年分紅比例為84.3%。
2014年萬華化學營業收入為221億元,2023年為1754億元,九年增長了1533億元,年化增速為25.9%。2014年,歸母凈利潤為24.2億元,2023年為168億元,九年增長了143.8億元,年化增速為24%。
2021年到2023年,萬華化學的研發費用強度分別為2.2%、2.1%、2.3%;人均工資分別為36.8萬元、31.5萬元、32.6萬元;人均創利分別為125萬元、66.6萬元、57.9萬元;ROE分別為42%、22.3%、20.3%。ROE下降反映企業競爭力弱化。當然,2023年ROE20.3%仍是非常高的水平,同期A股整體為8.9%。
MDI是聚氨酯上游材料,生產門檻很高,在世界范圍內產能非常集中。萬華化學、巴斯夫、科思創、亨斯邁、陶氏化學五家廠商的產能約占世界總產能的90%,其中萬華化學份額最大,約占30%。
2025年開年,MDI出現普遍漲價,但從未來幾年看,由于全球產能擴張和國際反傾銷調查,萬華化學的增長會受到一定的挑戰。
海爾智家屬于家電行業,主要產品有四類: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廚電。2023年,以上四類產品的收入分別為816億元、613億元、457億元、416億元,在其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31.2%、23.5%、17.5%、15.9%。根據捷孚凱(Gfk)市場研究數據,2023年海爾智家冰箱在中國線下市場份額為45.2%,洗衣機份額為47.5%。
2014年底,海爾智家總市值為565億元,2024年底,總市值為2508億元,十年分紅301億元,市值十年增長2244億元。以2014年市值計算,十年分紅比例為53.3%。
2014年海爾智家營業收入為969億元,2023年為2614億元,九年增長了1645億元,年化增速為11.7%。2014年,歸母凈利潤為53億元,2023年為166億元,九年增長了113億元,年化增速為13.5%。
2021年到2023年,海爾智家的研發費用強度分別為3.7%、3.9%、3.9%;人均工資分別為24.2萬元、25.3萬元、27.3萬元;人均創利分別為12.5萬元、13.4萬元、14.8萬元;ROE分別為17.8%、17%、16.9%。
海爾智家、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都屬家電行業,而家電的國內需求增速比較有限。因此,海外銷售收入占比對于三家公司都非常重要。海爾智家的海外營收占比約為50%,美的集團為40%,而格力低于20%。從這個角度看,海爾智家更具有競爭優勢。但是,未來幾年,海爾會面臨關稅帶來的挑戰。
恒瑞醫藥屬于醫藥制造業,主要產品分三類:抗腫瘤藥、鎮痛麻醉藥、造影劑。2023年,三類產品的收入分別為122億元、37.4億元、27.4億元,在其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53.5%、16.4%、12%。恒瑞是中國研發投入最高的創新藥企業,研發管線規模在全球制藥企業中排名第八,顯著高于中國其他藥企(中國生物制藥在中國排名第二,全球排名十五)。
2014年底,恒瑞醫藥總市值為564億元,2024年底,總市值為2928億元,十年分紅70.9億元,市值十年增長2435億元。以2014年市值計算,十年分紅比例為12.6%。
2014年恒瑞醫藥營業收入為74.5億元,2023年為228億元,九年增長了153.5億元,年化增速為13.2%。2014年,歸母凈利潤為15.2億元,2023年為43億元,九年增長了27.8億元,年化增速為12.3%。
2021年到2023年,恒瑞醫藥的研發費用強度分別為22.9%、23%、21.7%;人均工資分別為26.9萬元、27.5萬元、28.6萬元;人均創利分別為18.5萬元、18.9萬元、21.9萬元;ROE分別為13.8%、10.7%、11%。
2022年以來,恒瑞醫藥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但醫藥行業的需求增長非常確定。面對老齡化問題,中國必須重視創新藥的研發和推廣,我們對恒瑞醫藥的未來發展持樂觀的態度。
格力電器屬于家電行業,主要產品是空調。2023年,空調收入為1512億元,在其營業收入中的占比為73.8%。
2014年底,格力電器總市值為1117億元,2024年底,總市值為2546億元,十年分紅1034億元,市值十年增長2463億元。以2014年市值計算,十年分紅比例為92.7%。在本文討論的十家企業中,格力電器分紅最為慷慨,十年分紅接近2014年底市值。
2014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為1400億元,2023年為2050億元,九年增長了650億元,年化增速為4.3%。2014年,歸母凈利潤為142億元,2023年為277億元,九年增長了135億元,年化增速為7.7%。
2021年到2023年,格力電器的研發費用強度分別為3.4%、3.3%、3.3%;人均工資分別為12萬元、13.8萬元、16萬元;人均創利分別為28.2萬元、33.9萬元、40萬元;ROE分別為21.1%、24.5%、27.2%。
格力電器的盈利能力很強,但它的問題在于,營收過于依賴空調,而且國際市場收入占比不到20%,所以未來增長難言樂觀。
海康威視屬于安防行業,在中國安防市場的市占率約為40%,在海外安防市場的市占率約為20%。2023年安防等主業收入為688億元,在其營業收入中的占比為77%。
2014年底,海康威視總市值為898億元,2024年底,總市值為2835億元,十年分紅542億元,市值十年增長2478億元。以2014年市值計算,十年分紅比例為60.4%。
2014年海康威視營業收入為172億元,2023年為893億元,九年增長了721億元,年化增速為20.1%。2014年,歸母凈利潤為46.7億元,2023年為141億元,九年增長了94.3億元,年化增速為13.1%。
2021年到2023年,海康威視的研發費用強度分別為10.1%、11.8%、12.8%;人均工資分別為30.6萬元、30萬元、33萬元;人均創利分別為31.8萬元、22萬元、24.1萬元;ROE分別為28.7%、19.5%、19.5%。
2025年2月22日,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度業績快報,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3.5%,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15.2%。目前,海康威視存在兩個問題:第一,中國國內安防需求放緩;第二,應收賬款增速偏高。2024年中期,應收賬款增長52億元,而同期凈利潤為56億元。
海康威視布局了機器人、熱成像、汽車電子等創新業務,目前發展勢頭良好,但營收占比還比較小。在創新業務中,營收最高的機器人業務,其收入還不足安防等主要業務的十分之一。
立訊精密的主要業務是為蘋果公司(AAPL.US)代工,2023年立訊精密約75%的收入來自蘋果。
2014年底,立訊精密總市值為230億元,2024年底,總市值為2950億元,十年分紅59.6億元,市值十年增長2779億元。以2014年市值計算,十年分紅比例為25.9%。
2014年立訊精密營業收入為73億元,2023年為2319億元,九年增長了2246億元,年化增速為46.9%。2014年,歸母凈利潤為6.3億元,2023年為110億元,九年增長了103.7億元,年化增速為37.4%。
2021年到2023年,立訊精密的研發費用強度分別為4.3%、3.9%、3.5%;人均工資分別為8.6萬元、8.8萬元、8.1萬元;人均創利分別為3.1萬元、3.9萬元、4.7萬元;ROE分別為22.3%、22.7%、21.5%。
立訊精密未來發展存在兩個隱憂:第一,過度依賴蘋果,而蘋果所在的消費電子行業競爭激烈;第二,員工人均工資偏低,在本文討論的十家企業中,立訊精密倒數第一,而且2023年比倒數第二名低了42%。立訊精密未來有提高員工待遇的壓力,而提高員工待遇會顯著影響公司的盈利水平。2023年公司工資總額191億元,如果工資上升5%,就會導致凈利潤下降16.6%。
2014年以來,立訊精密的毛利率整體保持下降態勢,顯示出競爭力的弱化。
美的集團業務分為To C(面向消費者)與To B(面向企業)兩類,To C業務主要是家電,To B是機器人與自動化。根據奧維云網數據,美的在家用空調、臺式微波、臺式電烤箱、電暖器、電風扇、電磁爐、電熱水壺、空氣炸鍋等八個品類中,國內線上與線下市場份額都是第一。
美的主要產品有三類:空調、消費電器、機器人。2023年,三類產品的收入分別為1611億元、1347億元、373億元,在其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43.3%、36.2%、10%。
2014年底,美的集團總市值為1157億元,2024年底,總市值為5725億元,十年分紅999億元,市值十年增長5567億元。以2014年市值計算,十年分紅比例為86.3%。
2014年美的集團營業收入為1423億元,2023年為3737億元,九年增長了2314億元,年化增速為11.3%。2014年,歸母凈利潤為105億元,2023年為337億元,九年增長了232億元,年化增速為13.8%。
2021年到2023年,美的集團的研發費用強度分別為3.5%、3.7%、3.9%;人均工資分別為20.7萬元、21.3萬元、22.2萬元;人均創利分別為17.2萬元、17.8萬元、17萬元;ROE分別為23.6%、22.1%、22.1%。
美的集團的未來發展和海爾智家類似:國內受到家電需求增速放緩的影響,而國外面臨關稅上升的挑戰。
比亞迪屬于新能源汽車制造業,主要產品有兩類:汽車及電池業務、手機部件業務。以上兩類產品的收入分別為4835億元、1186億元,在其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80.3%、19.7%。
2014年底,比亞迪總市值為815億元,2024年底,總市值為7830億元,十年分紅157億元,市值十年增長7172億元。以2014年市值計算,十年分紅比例為19.3%。
2014年比亞迪營業收入為582億元,2023年為6023億元,九年增長了5441億元,年化增速為29.7%。2014年,歸母凈利潤為4.3億元,2023年為300億元,九年增長了296億元,年化增速為60.3%。
2021年到2023年,比亞迪的研發費用強度分別為3.7%、4.4%、6.6%;人均工資分別為11.6萬元、13.9萬元、14萬元;人均創利分別為1.1萬元、2.9萬元、4.4萬元;ROE分別為4%、16.1%、24%。
比亞迪除了極少數零部件,其他均自主研發,這樣不僅保證了產業鏈可控性強,而且可以擁有顯著的成本優勢。比亞迪同時具有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而且,新能源車的行業需求增速優于消費電子和家電。



這十家公司都是過去十年間最優秀的公司,但未來的前景不同。哪些公司未來發展潛力相對較弱呢?
判斷企業的未來前景,首先可以利用毛利率。市值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公司,核心業務毛利率低于15%往往意味著在產業鏈上處于弱勢地位,所以未來的發展潛力比較小。表2是十家公司2022年和2023年的毛利率,只有立訊精密的毛利率小于15%。
(作者為《財經》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編輯:劉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