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是中國花鳥畫發展的重要時期,沒骨花鳥畫作為其中的獨特流派,歷經不同藝術家的創新與變革。以清初惲壽平與晚清的居巢、居廉三位重要的畫家為例,探討清代沒骨花鳥畫藝術特征的變遷。首先,分析惲壽平與居巢、居廉作品的形成原因及藝術特征;其次,揭示從惲壽平到居巢、居廉沒骨花鳥畫藝術特征轉變的原因;最后,總結這種藝術變遷對現代花鳥畫創作的啟示,旨在為當代沒骨花鳥畫創作提供新思路和發展方向,推動這一藝術形式的現代表達。
關鍵詞:惲壽平;居巢;居廉;沒骨花鳥畫;藝術特征
沒骨花鳥畫在元明時期未見顯著發展,直到清代才迎來巔峰。清初,惲壽平創新了沒骨寫生花卉畫法,使其煥發新生,成為花鳥畫壇的焦點,扭轉了明末寫生花鳥畫的衰退趨勢。隨后,居巢與居廉以撞水撞粉技法展示了嶺南地區獨特的文化景致,推動了近代花鳥畫的發展。隨著清代經濟的復蘇與市民階層的崛起,繪畫市場化趨勢加強,沒骨花鳥畫以簡潔明快的形式滿足了市場對藝術的需求,既能展示畫家的個性,又符合大眾審美,成為清代花鳥畫的重要形式。
一、惲壽平沒骨花鳥畫的形成原因與藝術特征
(一)惲壽平沒骨花鳥畫的形成原因
惲壽平,號南田,出生于江南的文人世家,家族成員在詩文與山水畫領域有著較高造詣,尤其是其伯父惲向的山水畫風格獨樹一幟。盡管明末社會動蕩導致家族破產,惲壽平依然堅持藝術創作,形成了獨特的繪畫風格。青少年時期,他親歷家族破敗與逃亡,曾參與抗清斗爭,這些經歷塑造了他堅韌的性格,并促使他在繪畫中表現出超凡脫俗、淡泊名利的態度。回常州后,惲壽平專心繪畫,創新了沒骨花鳥畫法,逐步形成了“惲派畫風”,其作品色彩清新、筆法簡練,兼具傳統與創新,成為清代花鳥畫的重要代表之一[1]。
(二)惲壽平沒骨花鳥畫的藝術特征
1.效法先賢,尊崇自然
惲壽平的沒骨技法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發展,他廣泛汲取唐宋元明各個時期的藝術精華,并將不同流派的優點融合,追求創意與自由。他通過臨摹古代名畫積累經驗,但不滿足于復古,而是力求超越傳統,表現個人風格。他深入研究宋代工筆畫、元代水墨畫等,強調在“師古”的過程中融入個人情感,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2]。同時,惲壽平提倡“師造化”,主張畫家要與自然深度融合,捕捉自然的生命力與靈動性,而非僅模仿其表面。他通過與自然的互動,提升藝術境界,力求展現作品的獨特風采[3]。
2.去形得似,似乎天成
顧愷之提出“傳神說”,強調繪畫要表達神韻。惲壽平表明“離形得似”,主張藝術創作要超越表面形態,注重捕捉事物的精神氣韻,強調內在的精神表達。他認為,藝術不僅僅是外形的再現,更是內在精神的傳達。在沒骨花卉寫生中,惲壽平通過細膩的筆觸表現花卉的形態與神韻,將個人情感與思想融入其中,展現出他對自然精神的追求與表達。他的作品強調內在氣質與精神內涵,體現對自然之美的獨特理解。惲壽平在43歲時創作的《山水花鳥圖冊》中的牡丹、菊花形象生動逼真,完美呈現了自然的神韻,展現了其技法的成熟與高超。在創作中,他的筆觸輕松流暢,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界,既表現了花卉的外形,又捕捉了其內在的神韻。進入晚年后,他的花卉作品愈發蒼勁放逸,但仍保持著細膩與規整之美,展現出他藝術的獨特魅力與高度。
3.色彩柔和,意境深遠
惲壽平的繪畫風格以清新淡雅的用色為核心,具有鮮明的個人藝術特色,尤其與同期畫家相比,更加突出[4]。自宋元以來,文人畫家普遍推崇“雅”“逸”,而王翚則認為惲壽平繼承了元代畫家簡約淡泊的風格。他的藝術意境深遠,常常使觀者難以完全領會。惲壽平對設色有著獨到的理解,他認為色彩應有一種沉穩的感覺,而非呆板無趣,筆墨的交織與滲透展現出作品的生命力。他強調,設色要保持古樸和淡雅,即使使用青綠等較濃的色彩,也應使色調自然和諧,避免過于鮮艷,確保色彩看起來優雅而不失精致。惲壽平《甌香館寫生冊》中的《桃花》呈現了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花朵的色彩既濃重又不顯得庸俗,既鮮艷又不失高雅,淡雅之處又不讓人覺得單薄,輕盈的筆觸也沒有顯得輕浮。整體色調搭配和諧,展現了他在色彩運用上的精妙與考究。
二、居巢、居廉沒骨花鳥畫的形成原因與藝術特征
(一)居巢、居廉沒骨花鳥畫的形成原因
居巢和居廉的繪畫風格深受惲壽平的影響,尤其在藝術理念和技法上,他們繼承并發揚了惲壽平的繪畫特點。惲壽平將宋元繪畫的理念與技法融入自己的創作,這些影響直接滲透到“二居”的作品中,成為其畫風的重要基石。與此同時,嶺南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對“二居”的藝術特色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兩人的作品常以花卉、蟲草等自然題材為主,展現出嶺南水鄉的獨特韻味,這一地域特色成為他們繪畫風格的核心元素。此外,居巢和居廉所處的晚清時代,正是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的時期。西方思想和藝術風潮的引入,為他們的創作帶來了新的視角和元素。他們的畫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廣州十三行外銷畫的影響,這一時期外銷畫的繁榮進一步推動了他們繪畫風格的演變[5]。
(二)居巢、居廉沒骨花鳥畫的藝術特征
1.南方風情的創作題材
居廉和居巢生活的嶺南地區,屬于亞熱帶氣候,四季溫暖濕潤,常綠樹木、豐饒的土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造就了這個地區的獨特景觀。這里水網縱橫,擁有各類蔬果、花草、珍禽異獸及魚類昆蟲,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嶺南的自然環境優美,物質條件優越,人文氣息濃厚,為當地繪畫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地理優勢,也成為“二居”創作的靈感源泉。他們的畫作以嶺南地區本土的自然資源為主題,細膩地描繪自然中的美麗與生命力。因此,二人的花鳥畫作品往往富含地方特色,體現了他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6]。與惲壽平的創作風格相比,“二居”的作品沒有惲壽平作品中的文人憂慮,而是更側重表現兩位畫家悠閑、自然的田園生活,充滿了輕松愉悅與自得其樂的氛圍。例如居廉的《歲朝清供圖》描繪了桃花、牡丹、水仙、小菊、佛手、柑橘和葡萄等常見但易被忽視的元素。畫面中的每一細節都如眼前所見,筆觸自然流暢,描繪的事物無一遺漏,形式新穎,無不和諧,畫中充滿了隨興而生的趣味,突破了傳統思維的束縛。
2.撞水撞粉的設色效果
古人畫花未用撞粉技法,但自宋代至清代惲壽平時期,抹粉、撻粉、點粉等技法漸現。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中有“撞水法”痕跡。居巢在此基礎上創新,賦予撞水撞粉技法更加豐富和成熟的表現力。在沒骨花鳥畫中,他常使用撞水法來描繪葉子和枝干,先用墨或顏料勾畫物體輪廓,待顏料尚未干透時,滴上清水,使水與色彩自然融合,形成層次豐富的肌理感,從而表現植物的陰陽變化。這種手法使得作品呈現出清新、通透的效果,仿佛植物浸潤在濕氣中。撞粉法多用于花卉創作,畫家先勾畫花形,再用清水潤色,最后在花瓣尚未干透時加入粉末,讓粉末與顏料自然滲透融合,使花朵色彩鮮明又不失和諧,增添畫面的生動感。撞水撞粉法充分展現了二人對嶺南自然環境的獨特感悟,并成為“居派”繪畫的代表手法[7]。這一技法不僅豐富了嶺南畫派的表現語言,也在推動嶺南藝術風格的發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作品《月季畫眉》中,居廉不僅在繪制樹枝和花朵時運用了撞水撞粉技法,還將這一技法應用于石塊的表現。通過這種手法,石塊的層次感得到了加強,同時色彩的冷暖對比也更加鮮明,盡管顏色較為輕薄,卻能有效表現出畫面的質感和深度。
3.詩情畫意的審美風格
居巢既是畫家,也是詩人。他深厚的文學素養使他能夠將詩歌融入繪畫,讓作品帶有詩意的韻味,同時也能通過畫面來表達詩的意境。在精細的工筆畫中,他將文人的雅致與清新氣息巧妙融入其中,創造出詩畫合一的效果,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清雅和俊逸的氣質。在明清時期,繪畫界普遍推崇水墨寫意,強調“形似”之外的抽象和自由,而居廉和居巢則突破這一潮流,回歸元代繪畫中對意韻的重視,將寫實與寫意有機融合,發展出了獨特的藝術語言[8]。這種風格呈現出一種生動、清新的氣質,充滿了詩意的韻味。
三、從惲壽平到居巢、居廉沒骨花鳥畫藝術
特征轉變的原因
(一)地域條件的不同
惲壽平生活在江南地區,他的作品以牡丹、荷花、菊花等高雅花卉為主題,展現出江南地區典雅、細膩的自然風光。與之相比,居巢和居廉生活在嶺南地區,畫作題材更加豐富,涵蓋了當地特有的植物和動物。由于兩地自然環境、文化背景的差異,惲壽平與“二居”在花鳥畫的選擇與表現方式上形成了鮮明對比,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藝術意境。惲壽平的作品表現江南的溫婉高雅,而“二居”的作品則充滿嶺南的鮮活與多樣。地域差異豐富了沒骨花鳥畫的表現題材,為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帶來了未來創新的無限可能。
(二)市民審美趨于普及化
明代中期,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標志著封建體制的衰退,文人推崇的高雅藝術與世俗藝術并存。至清代,廣州作為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港口,與中原地區差異顯著,且較少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易于接受外來文化。廣東商業繁榮,尤其是廣州十三行的興起,推動了文化交流與融合,繪畫藝術隨之適應了這一變革。傳統文人藝術難以滿足日益變化的社會需求,藝術形式逐漸向更廣泛的觀眾開放,迎合了商品化社會的潮流。到了清末,隨著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外來文化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中,藝術風格趨向“雅俗共賞”,更加貼近大眾需求和審美,反映了時代變遷對藝術的深刻影響。
(三)經典與現代的交融
惲壽平的“粉筆帶脂”和“點染并用”技法為清代沒骨花鳥畫奠定了基礎,而“二居”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突破了傳統筆法的界限,注重通過材質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展現獨特的肌理效果。這種創新使得“二居”的沒骨花鳥畫作品更加清新、細膩。惲壽平對清代沒骨花鳥畫的影響無可比擬,盡管“二居”承襲了惲壽平的技法,但他們并非單純模仿經典,而是在不斷學習、思考和觀察中融入了個人藝術實踐,最終形成了獨特風格。
四、清代沒骨花鳥畫藝術特征的變遷
對現代創作的啟示
從惲壽平到“二居”,他們不僅傳承了傳統的沒骨畫技藝,還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這種持續的開創性和變革的態度,啟發了我們對現代沒骨畫創作的深入思考。他們的成就提醒我們,現代沒骨花鳥畫創作應避免只求復古,只有通過創新和探索,才能讓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藝術情感上,惲壽平的作品注重情感的表達,他通過筆觸、色彩與形式傳遞內心的情感,賦予自然景象靈動與生氣。現代沒骨花鳥畫創作不應僅呈現景物的外在形態,還應通過情感與意境的交織,喚起觀者的共鳴,從而實現情感與畫面深度融合的藝術效果。
在題材選擇上,“二居”常常從自己日常的環境中汲取靈感,描繪那些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物。這些作品展現了他們對故鄉風光和世俗生活的深厚情感和無盡的依戀。這一思路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即從身邊尋找能夠激發創作靈感的場景與元素,形成屬于個人的藝術表達方式。
五、結語
沒骨花鳥畫在歷史的演變中不斷創新,逐漸發展出多樣的藝術形式。惲壽平與“二居”不僅繼承傳統,還將個人感悟融入作品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盡管外來藝術思想影響了傳統技法,傳統藝術仍保持其獨特性,并隨著時代的變化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審美需求。在與其他藝術元素融合的過程中,需堅持中國畫的核心價值,傳承經典技法,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以適應當代藝術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竺麗萍.惲壽平花鳥畫設色體系研究與實踐[D].南京:東南大學,2017.
[2]王一紅.惲壽平沒骨花卉藝術的美學特征[J].藝術探索,2015(3):83-84.
[3]孫煒.淡薄野逸 入古還新:惲壽平藝術特征辨析[J].藝術百家,2015(增刊1):170-172.
[4]郭紅.惲壽平沒骨花鳥畫特點對創作的啟示[D].濟南: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22.
[5]劉治平.居廉與任伯年花鳥畫藝術比較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0.
[6]王珮如.居巢、居廉沒骨花鳥畫的探究與實踐[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3.
[7]許啟航.“二居”沒骨花鳥畫敷色技法研究及實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4.
[8]楊金美.“宋骨元韻”:居巢花鳥畫特征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2.
作者簡介:
覃肖瑩,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應用藝術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