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解決甘肅沿黃地區大口黑鱸生長周期短、當年達不到上市規格的生產實際問題,采用設施化車間開展大口黑鱸反季節大規格苗種培育和延長生長周期接力養殖模式的構建。試驗歷時7個月,30 000尾大口黑鱸苗種平均體質量從0.72 g增長至372.96 g,苗種培育期放養密度531尾/m3,成魚養殖期放養密度35 383尾/hm2,產量11 151 kg/hm2,累計投入21.03萬元,產出8 390 kg成魚,總銷售額達30.28萬元,凈利潤9.25萬元,單位產值12.29萬元/hm2。試驗成功延長了大口黑鱸在甘肅沿黃地區的生長周期,實現了當年培育苗種、當年達到上市規格的目標。
關鍵詞: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反季節;苗種培育
中圖分類號:S9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6755(2025)02-0008-04
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俗稱加州鱸,因其耐低溫、生長迅速、無肌間刺、肉質細嫩及味道鮮美等優點而受到養殖者和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已成為我國淡水魚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被譽為“第五大家魚”[1-2]。廣東地區是我國淡水鱸魚最大產區,產量約占全國的41.40%;江浙地區產量約占全國24.45%;湖南、湖北、四川為養殖快速發展的市場,產量約占全國17.72%[3]。甘肅市場的大口黑鱸多從廣東、四川長途運輸。近年來,甘肅白銀地區引入大口黑鱸養殖,苗種培育主要采用無加熱設施設備的塑料溫棚。然而,過早投放苗種易發生水霉病且生長速度慢,而投放過晚生長周期太短當年只能達到約250 g。此外,越冬后的凍傷引發水霉病等疾病,從而造成大量死亡。因此,越冬問題及規格未能滿足市場要求,是當前大口黑鱸養殖面臨的最大困難。為此通過加溫開展反季節大規格苗種培育和接力養殖模式的探索顯得極為重要。本試驗通過反季節培育大規格苗種和接力養殖模式的探索,為甘肅省沿黃地區大口黑鱸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購自廣州市鎮東水產有限公司個體均勻、健康無外傷的大口黑鱸魚苗30 000尾,隨機選取50尾測得平均體長為(2.6±0.2)cm,平均體質量為(0.72±0.07)g。試驗全程飼喂全價膨化配合餌料,其料號規格及粗蛋白含量見表1。
1.2 試驗地點
試驗在景泰晉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
1.3 設施設備
苗種培育采用2口28.25 m2等腰切角八邊形池塘,池塘長5.5 m,寬5.5 m,深1.5 m,并在底部鋪設加溫管和曝氣盤,同時中間設有排水排污口。成魚養殖池塘3口,其中1#池2 448 m2,2#池2 501 m2,3#池2 575 m2,各池塘水深1.5~2.0 m,每口池塘配備1.5 kW 葉輪式增氧機1臺。
1.4 養殖用水
養殖用水為黃河水,pH 8.28,鹽度0.67‰。
1.5 試驗方法
1.5.1 大口黑鱸大規格苗種培育試驗
試驗于2024年3月28日—5月20日在苗種培育車間內開展,定期打樣6次,每口池塘5尾/次。
1.5.1.1 苗種運輸和放養 苗種放養前,反復沖洗池塘并消毒。苗種運達前2 d,利用加溫設施將養殖池水溫調至20 ℃,并開啟增氧機曝氣,確保溶解氧(DO)≥6 mg/L,保持水位在1.0 m;苗種到達當日,潑灑電解多維。苗種運達車間內打開保溫箱靜置15 min 后將充氧尼龍袋放入養殖池水中;10 min 后打開尼龍袋,少量多次灌入養殖池水、倒出尼龍袋水體,水溫一致后將苗種投放養殖池內。本次試驗將30 000尾魚苗放至2口池塘,放養密度為531尾/m3。
1.5.1.2 苗種的飼養管理 苗種入池后次日投喂,前期分別于6:00、11:00、15:00、19:00分4次,后期分3次定時定點投喂,直至苗種搶食減弱為止。在轉移至外塘當日停止投喂,并潑灑電解多維。在整個養殖期,每日用便攜式溶氧儀檢測溶解氧,定期采用水質試劑盒監測水體亞硝酸鹽氮、氨氮、pH等指標。根據水體指標和排糞污計劃,每天投喂結束1 h后排出10~40 cm底部糞污水體并補充新鮮水體,第15天逐步增加水位至1.3 m。及時撈出死魚、病魚,投喂時觀察搶食,發現游動異常、離群等行為,及時檢測和分析具體原因,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并做好記錄。
1.5.2 大口黑鱸外塘養殖試驗
試驗于2024年5月20日—10月26日在室外土池塘進行。
1.5.2.1 魚種放養 魚種放養前10 d向已清塘的3口土池塘注水,保持水位1.0 m,進水口加80目過濾網袋。注水完成后,傍晚用0.5 mL/m3聚維酮碘(10%)兌水均勻潑灑消毒。消毒3 d后用肥水膏肥水。放魚種時外塘水溫18.9 ℃,篩選過小魚種后,1#池放養(25.71 ± 3.48)g魚種8 767尾(225.4 kg),2#池放養(24.37 ± 6.52)g魚種9 040尾(220.3 kg),3#池放養(25.16 ± 4.38)g魚種8 816尾(221.8 kg)。15 d后每個池塘中套養規格40~60 g/尾的鰱魚種200尾、鳙魚種100尾。
1.5.2.2 魚種的飼養管理 魚種入塘后,前5 d在入水水面附近少量多次投喂,延長投喂時間,并敲擊木棍形成條件反射。夏至前分3次定時定點投喂,夏至后分早晚2次投喂,投喂以苗種搶食減弱為止。水位在外塘養殖前期控制在1.0 m,隨著7月份氣溫和水溫的上升,水位逐步加至1.5 m。每日14:00打開葉輪式增氧機2~3 h,防止上下層水體分層;6月中旬以后,凌晨12:00至上午6:00,開動增氧機,天氣悶熱時根據具體天氣提前1~3 h開動。養殖期每周交替使用過硫酸氫鉀(20%)和高鐵酸鉀(20%)改底,次日每口池塘潑灑擴培的乳酸菌50 kg。養殖前期早、晚各巡塘1次,檢查塘埂、設施是否完好,設備是否運行正常;養殖中后期增加凌晨3點巡塘。定期檢測水體亞硝酸鹽氮、氨氮、pH、溶解氧等指標,根據池塘水質情況,排出表層水體,補充新鮮水體。養殖過程中出現一次藍藻和一次寄生蟲病。7月中旬試驗池塘出現藍藻,通過提高換水量,排出表層水體,撈出下風口角落處堆積藍藻,全池潑灑枯草芽孢桿菌后,按照解毒、改底、解毒、肥水的程序,控制藍藻暴發。8月26日3#池魚攝食量降低,鏡檢為錨頭鳋,全池潑灑馬齒莧粗提液(速清),隔3 d再潑灑1次,有效控制寄生蟲暴發。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口黑鱸大規格苗種培育
大口黑鱸大規格苗種培育餌料投喂和生長情況見表2。試驗大口黑鱸在苗種車間養殖53 d,規格從0.72 g增長至24.96 g,培育魚種27 688尾(691.1 kg),成活率92.3%,累計投喂餌料735.5 kg,累計增加體質量669.5 kg,餌料系數1.1。日投喂率呈現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主要原因為養殖前5 d苗種通過長途運輸,以及養殖環境、投喂方式等應激源的影響,搶食性相對較差,造成日投喂率偏低且餌料系數偏高。隨著養殖后期投喂量的增加,水體渾濁度上升,每日底部排水占總水體的30%以上。
2.2 大口黑鱸外塘養殖
大口黑鱸外塘養殖投放和收獲情況見表3。成魚出塘每個池塘隨機選取20尾魚測定體質量,采用箱線圖去除離群值后計算平均體質量。試驗大口黑鱸在外塘養殖160 d,投放平均體質量(24.96±1.63)g魚種667.5 kg,出塘平均體質量(372.96±35.51)g成魚8 390 kg,投喂餌料9 920 kg,增加體質量7 722.5 kg,餌料系數1.3。其中,1#池出塘(370.18±45.67)g成魚7 664尾(2 837 kg),外塘養殖成活率87.42%;2#池出塘(390.94±21.36)g成魚7 914尾(3 094 kg),外塘養殖成活率87.54%,3#池出塘(357.76±28.32)g成魚6 873尾(2 459 kg),外塘養殖成活率77.96%。
2.3 經濟效益分析
本試驗投放的大口黑鱸魚苗經7個月的養殖達到上市商品規格。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共投入苗種費用2.10萬元、餌料費用11.58萬元、動保費用0.47萬元、水電燃料費1.28萬元,及勞務費4.25萬元和池塘租賃等其他費用1.35萬元,總計投入21.03萬元,單位養殖成本25.07元/kg。大口黑鱸成魚主要銷往蘭州市西固區水產品市場(350 g/尾以上),以及甘肅、青海垂釣園區(通貨),銷售價格34~36元/kg,總銷售額達到30.28萬元,實現凈利潤9.25萬元,單位產值12.29萬元/hm2。
3 討論與結論
本次大口黑鱸大規格苗種培育和當年養成試驗中,通過各環節的實踐操作,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經驗,同時也發現了存在的部分問題和有待優化的技術方案。
在養殖密度方面,為減少工作量,本次試驗采用分兩口池塘進行苗種培育。然而,由于前期密度過低,導致餌料浪費和不易馴食;后期未進行過篩分塘操作,導致密度過高且個體差異顯著,引發自相殘殺現象[4]。
在轉塘分塘方面,本次試驗從苗種培育車間轉至外塘養殖的時間較晚。景泰地區在5月初外塘水溫約為20 ℃,此時水溫已完全滿足大口黑鱸生長發育的需求。在魚種入池初期,可通過圍網定點馴食形成條件反射,以解決魚種適應新環境后向池塘四周散開不搶食的問題[5]。
在餌料投喂方面,本次試驗外塘養殖因陽光直射和光線的影響,中午投喂時魚類搶食性較差,因而夏至以后改為早晚投喂。由于夏至之后水溫維持在25 ℃以上,這一范圍正是大口黑鱸生長的最佳溫度區間,因此投喂次數減少對其生長發育產生了一定影響[6]。此外,在觀察過程中發現遮陰處投喂餌料時魚類搶食性明顯高于陽光直射區域。因此,在今后的魚種養殖過程中,可以考慮通過設置遮陽網來增加投喂次數。
在水質調控方面,本次試驗發生的藍藻和寄生蟲均與水質有關,此次試驗放養了一定規模的鰱鳙,但未能有效控制藍藻的發生,反而因藻毒素的原因致使鰱鳙死亡。總結原因主要是在水質調控方面做的不到位,在放養鰱鳙的基礎上,還需要考慮其他非生物因素如營養鹽、光照、溫度等條件的影響。
在大規格苗種培育方面,王永利等[7]研究顯示,在寧夏沿黃川區1—2月購買經馴化大口黑鱸魚苗在水溫20 ℃以上設施化車間培育,5月份體質量達到150 g/尾,8月初可達上市規格。在成魚養殖方面,王曉琴等[8]研究顯示,在甘肅臨洮采用溫室+土池模式養殖大口黑鱸,溫室養殖到50 g后轉至土池養殖,體質量達到200 g需365 d,達到500 g需要465 d。本次試驗中,在車間內培育53 d后,大口黑鱸體質量達到了24.96 g;經過213 d的養殖,其體質量提升至372.96 g。該結果明顯優于甘肅臨洮地區,但相較于寧夏沿黃川區仍顯不足。這主要是由于甘肅臨洮地區海拔約1 800 m,而本試驗區域海拔為1 308 m,寧夏沿黃川區海拔為1 104 m,不同海拔高度導致氣溫和積溫差異,從而影響了生長速度。在大規格苗種培育方面,甘肅沿黃地區通過優化養殖模式,可以將苗種培育時間提前至2月初,同時外塘養殖時間也可以提前至5月初。
本次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甘肅沿黃地區,通過加溫措施可實現車間內培育大規格苗種生產。而采用車間育苗和外塘養殖的接力養殖模式,能夠延長大口黑鱸在甘肅沿黃地區生長周期,實現當年培育的苗種達到可上市銷售的成魚規格,對促進甘肅沿黃地區漁業提質增效、產業興旺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廖榮才,劉洪巖,鐘立強,等.江蘇省加州鱸養殖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水產養殖,2024,45(2):57-59.
[2] 曹巍,李兵部,何忠偉,等.河北省大口黑鱸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北漁業,2023(7): 44-46.
[3]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24[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4:33.
[4] 蘇超凡,盤潤洪,陳校輝,等.加州鱸工廠化反季節苗種培育試驗[J].水產養殖,2023,44(3):58-59+72.
[5] 姚順杰,郭國軍,孫新華,等.黃河流域大口黑鱸養殖技術探討[J].河南水產,2024(4):11-13.
[6] 秦峰,陳建明,張海琪,等.投喂頻率對馴化攝食配合飼料后大口黑鱸魚苗生長性能和腸道菌群的影響[J].飼料研究,2024,47(18):58-62.
[7] 王永利,趙蓓,于金山,等.寧夏地區大口黑鱸高效養殖模式及關鍵技術[J].寧夏農林科技,2023,64(8): 46-48.
[8] 王曉琴,唐春霞.加州鱸在西北高寒地區的生長性能研究[J].中國水產,2022,(11):98-99.
Large-size fry rearing and adult fish culture of the largemouth bass(Micropterus salmoides)in Yellow River basin of Gansu Province
FU Tingbin1,2,LAI Qifang2,SUN Zhen2,ZHOU Jincheng3
(1.Baiyin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tation,Baiyin 730900,China; 2.East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Shanghai 200090,China; 3.Jingtai Jinche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Jingtai 730400,China)
Abstract: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duction problem of short growth cycle and failure to reach market specifications in the current year for the 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 in the Yellow River region of Gansu Province, off-season large-size fry rearing and relay breeding model was adopted to extend the growth cycle of the largemouth bass with facility workshop.The experiment spanned 7 months and the average body mass of 30 000 largemouth bass fry increased from 0.72 g to 372.96 g.The stocking density during the fry cultivation period was 531 ind./m3,and the stocking density during the adult fish breeding period was 35 383 ind./hm2.The output was 11 151 kg/hm2,with a total investment of 210 300 yuan.The yield of adult fish was 8 390 kg.The total sales amount reached 302 800 yuan,with a net profit of 92 500 yuan and an output value of 122 900 yuan/hm2.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rowth cycle of the largemouth bass was extended in Gansu Province and fries cultivated in the same year reached market specifications in the same year.
Key words: 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 off-season; fry rearing
(收稿日期: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