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針對水中高墩立柱在某公路橋梁施工中的應用技術,包括橋梁結構設計概況、施工方案設計和具體的施工工藝,文章通過選取合適的支架類型、臨時固結方法、垂直運輸和混凝土供應方式,確保了施工的高效性與安全性。最終,通過嚴密的質量控制和詳細的應用效果分析,驗證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關鍵詞 公路橋梁施工;水中高墩立柱施工技術;支架
中圖分類號 U4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5)03-0075-03
0 引言
水中高墩立柱作為橋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施工技術的研究尤為重要。該文以某公路橋梁為例,探討了從施工方案設計到具體施工工藝的全過程。通過科學合理的施工技術應用,不僅確保了工程質量,還提高了施工效率,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該文期望為今后類似工程提供技術參考和實踐借鑒。
1 工程概況
1.1 設計概況
該工程項目為一座雙向分離式大橋,左幅跨度達670.60 m,右幅則為675.80 m。橋面總寬34.5 m,單幅寬度為16 m,采用等寬設計理念。在結構上,該橋由引橋和主橋兩部分組成。引橋采用簡支梁結構,而主橋則運用連續梁設計。橋梁主體為變截面箱梁構造,其頂板寬16 m,底板寬8.3 m。頂板厚度固定為30 cm,腹板厚度在50~75 cm之間浮動,底板厚度則為28~70 cm不等。梁高在中支點處達到4.2 m,在邊支點處降至
2 m。為確保結構的完整性和功能性,設計中納入了多項細節:0#節段配備橫隔板及檢修通道;各節段腹板設有通風孔;底部安裝泄水孔以防積水。在地理位置上,該橋坐落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特征如下:降水充沛、季節性明顯、日照充足、溫度適中,年平均氣溫在26.8~27.4℃之間波動,這種氣候條件有利于橋梁的長期使用和維護。
如圖1所示為該橋梁的平面布局圖。
2 施工方案設計
2.1 總體方案
該工程采用整體現澆法施工主墩0#連續梁段。為保障結構穩定性和施工安全,采用經過處理的承臺和場地作為支架基礎。在施工中,通過三階段對稱加載預壓沙袋至最大荷載的1.2倍,以確保穩定性。模板系統包括外部側底組合模和內部半鋼半木模,安裝過程結合人力和機械進行作業。混凝土澆筑采用泵送設備,輔以人工振搗,以確保澆筑質量。整個施工過程應嚴格遵循設計規范和安全標準,確保工程質量和施工效率的最優化。
2.2 施工工藝流程
該連續梁0#塊的設計長度為左幅9 m、右幅10 m。在施工中,水中墩采用鋼管支架,而陸上墩則采用盤扣支架現澆法。此種工藝安排能夠有效適應不同地質條件,并保障施工的順利進行。
2.3 支架施工
支架施工包括盤扣和鋼管兩種支撐方式[1]。
2.3.1 地基及場地處理
針對涉及盤扣支架的0#塊結構,其承臺范圍以外的地基部分需執行深度達1.0 m的換填作業。在換填過程中,應使用厚度為80 cm的級配碎石作為回填材料,并遵循分層碾壓的工藝要求,以確保地基的穩固性。隨后,在級配碎石層之上,需進行頂部硬化處理,采用厚度為
20 cm的C20混凝土進行澆筑,以增強地基的整體承載能力。對于鋼管柱支架的安裝,其直接支撐于承臺之上,因此無須對承臺進行額外的地基處理措施。此外,為確保施工場地的整體穩定性和安全性,需根據梁體結構的縱橫坡度變化,對場地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與處理。在調整過程中,應詳細設計鋼管柱墊梁、分配橫梁及三角桁架等關鍵結構,以確保其能夠有效分擔荷載,提高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2.3.2 支架搭設
該工程采用鋼管立柱式支撐體系,立柱采用Φ820 mm×8 mm規格。支架結構自底向頂依次包括木質底板、縱向木條、小型工字鋼墊梁、大型工字鋼主梁及三角桁架。立柱縱橫間距經優化設計,采用工字鋼和槽鋼作為連接構件。頂部結構按特定次序進行鋪設,包括桁架、主梁、墊梁、分配木條及模板。為增強整體剛度,立柱間設置橫向和斜向支撐。在鋪設模板前,精確校核標高以確保施工精度。該支架系統設計合理、結構穩定,滿足工程承載要求。
2.4 臨時固結
2.4.1 臨時穩定措施
為保障橋梁施工階段的結構穩定性,采取一系列的臨時固結措施。在墩柱承臺和蓋梁處設置了臨時錨固裝置,其中連續墩采用外部鋼管樁補強系統。該系統由四根直徑為820 mm的鋼管樁組成,每側通過16根直徑為32 mm的高強度螺紋鋼以抵抗不均衡載荷。這些螺紋鋼一端深入承臺150 cm,另一端則與箱梁頂面的工字鋼梁相連。為防止錨固件腐蝕,外露部分采用在PVC套管內灌油的防護措施,以確保長期穩定性[2]。
2.4.2 張拉與固定技術
在0#塊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進行臨時錨固螺紋鋼的張拉作業。每根螺紋鋼需承受200 kN的拉力,在施工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螺母狀態以防脫錨。鋼管樁之間通過焊接加勁板和對接縫連接,以增強整體剛度。鋼管樁頂部應與0#塊底板緊密接觸,在頂部1 m范圍內澆筑C20等級混凝土,其余部分填充細砂并灌水,這種設計旨在提高局部穩定性能,確保整個支撐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3]。
2.5 支架預壓
支架預壓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加載。首次加載至最大荷載的60%,第二次加載至100%,第三次加載至120%。每次加載后維持30 min,并測量沉降量。加載至最大荷載的120%后,持續監測24 h,確認穩定后方可卸載。在整個預壓過程中,需根據觀測數據計算沉降量,并得出支架的彈性回縮量和彈性變形值。為了確保預壓過程的安全性和數據準確性,加載前需在0#塊的多個關鍵截面設立測量點,并在每次加載和卸載前進行全面的安全質量檢查[4]。
預壓沉降量的計算公式如下:
(1)
式中,S——沉降量(mm);P——加載力(kN),假設加載力為3 000 kN;A——承載面積(m2),假設為50 m2;E——地基土的彈性模量(MPa),假設為
20 MPa;H——地基厚度(m),假設為1 m,則沉降量計算如下:
(2)
卸載后的彈性回縮量R計算公式如下:
(3)
將數據代入式(3)得出:
(4)
彈性變形Δ則如下:
(5)
2.6 支座安裝
在橋梁支座安裝過程中,工程人員首先在墊石頂面標記定位線。支座與基礎采用特制連接裝置固定。就位后,通過臨時調平裝置確保水平,并調整至設計標高。隨后,在支座底部周圍設置澆筑模具,并預留規定間隙。經復核無誤后,注入高性能灌漿料,其強度指標須符合設計要求。待灌漿凝固后,拆除輔助構件,并進行質量檢查。整個過程應嚴格把控每個環節,確保支座的安裝精度和穩定性,為橋梁結構的安全運營奠定基礎。
2.7 垂直運輸方案
塔吊選擇一臺QTZ80塔式起重機,主要用于較大件模板、鋼筋等材料的垂直運輸。施工電梯則配置兩臺SC200/200型施工電梯,負責日常施工人員及新型材料的上下運輸。塔吊和電梯的位置布置考慮了作業半徑和起吊高度,確保覆蓋施工區域的每個角落。塔吊的最大起重力矩為80 t·m,可滿足大件模板及鋼筋籠的吊裝需求,而施工電梯的雙籠設計使其能在高峰時段實現20人/次的運輸能力,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結合施工進度,在不同階段進行合理調配,以保證垂直運輸的高效和安全,每半小時進行設備的例行檢查,確保垂直運輸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4]。
2.8 混凝土供應方案
現場設有2個HZS180混凝土攪拌站,每小時可生產360 m3混凝土,主要用于緊急施工段和高峰階段的供應。同時,與當地2家大型商品混凝土公司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保證商品混凝土的充足供應。混凝土的運輸采用10輛8 m3混凝土運輸車,滿足高峰期每小時200 m3
的運輸需求。為保證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從攪拌站到施工現場的運輸距離控制在30 min以內,且運輸路線經過詳細規劃,以避免交通擁堵。同時,設置了專門的混凝土攪拌站監控系統,實時監測混凝土的攪拌質量和生產情況。現場澆筑采用2臺37 m和1臺42 m天泵,確保混凝土的高效澆筑和振搗,配合人工插入式振搗器,保證混凝土的密實度和結構質量[5]。
2.9 立柱現澆方案
立柱采用鋼管支架體系,選用Ф820 mm×8 mm的鋼管,立柱間距設為598 cm,提供充足的承載力。模板系統選用內模2004型和外模1204型鋼模板,其模塊化設計確保了模板安裝和拆卸的高效性和穩定性。為了實現立柱混凝土的均勻澆筑,采用分層澆筑法,每層厚度為50 cm,每層澆筑后進行一次振搗,使用50 mm口徑的插入式振搗棒,振搗時間不少于30 s,避免出現蜂窩孔洞。為了計算立柱的混凝土澆筑量,公式如下:
(6)
式中,V——混凝土體積(m3),假設立柱截面積為1 m2,高度為10 m;A——立柱截面積(m2),假設為
1 m2;H——立柱高度(m),假設為10 m。
代入數據計算得出:
(7)
采用激光鉛直儀進行垂直度控制,每澆筑一層進行一次復測,確保立柱的整體垂直度在1/3000以內。同時,澆筑過程中的混凝土溫度控制在10~30℃之間,避免溫差引起的體積變化,確保高墩立柱的施工質量達到設計要求。
由于分層澆筑的需要,每層澆筑厚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8)
式中,Hi——每層澆筑厚度(m),假設為0.5 m;H——立柱總高度(m),假設為10 m;n——分層數,假設為20層。
代入數據計算得出:
(9)
為了確保混凝土密實,振搗時間的計算公式為:
(10)
式中,Td——振搗時間(s),假設為30 s;k——振搗系
數,假設為1;d——振搗器口徑(mm),假設為50 mm。
則:
(11)
如此,通過嚴格控制每層混凝土的澆筑厚度和振搗時間,可確保混凝土的密實度和結構質量符合要求。
3 應用成效分析
3.1 垂直度控制分析
根據激光鉛直儀測量的數據表明,立柱的整體垂直度控制在設計要求的范圍內,滿足設計標準的1/3 000以內。測量結果如表1所示:
垂直度分析結果顯示,該項目中的水中高墩立柱施工達到了設計要求,偏差均在允許范圍內。
3.2 支架沉降分析
支架預壓階段的沉降監測數據表明,支架的沉降量穩定,最大沉降量在允許范圍內。預壓后的彈性回縮量和彈性變形值如表2所示:
3.3 施工過程中參數穩定性分析
實時監測的混凝土坍落度和溫度控制均在設計要求范圍內,垂直運輸系統運行穩定,設備得到及時檢修和維護,保證了施工的順利進行。具體如表3所示:
4 結語
通過對水中高墩立柱施工技術的全面研究和實踐應用,該文展示了創新施工技術在實際工程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嚴密的質量控制和科學的施工管理下,所實施的技術方案不僅滿足了設計要求,而且達到了預期的施工質量和效果。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優化,這些實踐經驗將為更多類似工程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毛慧.水中高墩立柱施工關鍵技術公路橋梁施工中的應用[J].交通世界, 2023(9):148-150.
[2]王達江.公路橋梁施工中高墩施工技術的應用研究[J].運輸經理世界, 2023(22):85-87.
[3]鄧高斌.公路橋梁工程中高墩施工技術應用研究[J].運輸經理世界, 2023(24):73-75.
[4]胡立志.公路橋梁施工中高墩施工技術的應用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 2023(6):162-164.
[5]紀元峰.高速公路橋梁施工中高墩施工技術的應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工程技術, 2022(7):3.
收稿日期:2024-07-30
作者簡介:劉通(1992—),男,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道路與橋梁工程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