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熱映。截至2月13日,據網絡平臺數據,該片票房達到97.89億,已位列中國電影票房總榜榜首,并進入世界影史票房前20。有評論對此進行“冷思考”,質問“我們還需要多少爽片?”我們則想進行一番酷(cool)思考,回答:我們確實需要爽片。冷思考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只是短期道理。我們想談談另一面,即長期道理。從社會經濟角度講,爽片突破票房,反映了中國開始進入創造“國民酷總值”的新階段。
“冷思考”認為,爽片的負面作用表現為精神世界被“爽片”壓縮,社會意義被“幽默”消解,憤怒情緒被“雞湯”融化,自我感知被“娛樂”吞噬。“冷思考”認為,面對現實世界,“爽”是不夠的,更重要的其實是“現實”。
爽片確實反映了“正義與邪惡、弱者與強者的清晰對立”“讓人暫時擺脫現實的壓迫和不如意”,但僅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有穿鑿附會之嫌。《哪吒2》票房之巨,已是產業級現象。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產業的價值構成發生了變化。產業含金量中,有錢(現實)與快樂(爽)之比,顯著向后者升級轉移。這并不受經濟周期影響,人們不滿的時候會看爽片,滿足的時候也會看爽片。這是冷思考無法解釋的長期現象。
國民酷總值(gross national cool,GNC)是國民幸福總值的另一種說法,由日本人首先提出。美國《外交政策季刊》評價GNC,“使日本處于自明治維新以來又一次偉大的歷史轉折中”。Cool就是“爽”,是幸福的微觀指標。20多年前,日本著名經濟學家青木昌彥在北京對日本增長乏力“失去的10年”給出了一個新的解釋,即日本經濟中活躍著一批讓更多日本人感到愉快、感到Cool的企業,因此,宏觀經濟測量指標也應該從GDP向GNC轉變。
GDP與GNC分別代表的是有錢與快樂。針對的問題是“有錢但不快樂”(工業病)。這種現象普遍出現的條件是人均收入達到3000~5000美元或更高(近年提高到1萬美元),或總收入中可自由支配收入占60%之上。不快樂的一般指標是自殺率與離婚率急速上升。1998年到2009年間,日本自殺率猛增,達到世界前列。通過從GDP到GNC的十年轉變,自殺率顯著降低。由此可見,“失去的10年”是“失去錢以換取爽(快樂)”的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青木昌彥從產業上分析GNC變化時指出,僅僅從日本對美國的出口結構看,電子游戲軟件等體驗型文化產品的出口已經超過了長期在日本經濟運行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汽車等行業。
中國票房的爆發也不是偶然的。
今天,中國正好來到了人均收入1萬美元這個“有錢不快樂”的坎上。有錢不快樂的典型“現實”表現為內卷。內卷加劇,恰恰不能用加強這種“現實”來解,而需要用“爽”來中和。不能任自殺、離婚、不育等不爽類的行為愈演愈烈,而要把“爽”擺在比過去更靠前的位置,提高具有“爽”功能的產業(影視、娛樂、體育、休閑等)的供應量和產業比重。票房從側面反映了對“爽”的有效需求量。要正視有錢不快樂背景下,爽的需求量與供給量嚴重失衡的矛盾。不爽在短期需要用政策來解決,但長期必須通過產業來解決。
這樣,我們對于“為什么‘爽片劇情’總能在社會中被廣泛接受并引發情緒共振”這樣的問題,就給出了一個新的解釋,不僅能解釋今年,而且能解釋未來十年的長期基本變化。
從《哪吒2》個例以及短期經濟狀態看,爽可能是通過不快樂情緒的釋放表現出來的;但由人均收入引起的變化是長期的,爽也可能表現為其他形式。一旦經濟復蘇,爽也可能是通過快樂情緒的釋放來表現。那時,精神世界會被“爽片”擴展,社會意義被“幽默”發揮,快樂情緒被“雞湯”抒發,自我感知被“娛樂”加強。
總之,看這個問題要看更為基本面上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