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以人教版生物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的“傳染病及其預防”教學為例,探討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的“讀—研—悟—做”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該教學模式注重引導學生“讀”生命現象,“研”生命規律,“悟”社會責任,“做”生活實踐,層層遞進,由淺入深,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和實踐。同時,該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評價形式,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聚焦于培育和發展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讀—研—悟—做”教學模式;初中生物學;傳染病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5)02-0065-04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稱新課標)指出,生物學課程高度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經歷,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選擇恰當的真實情境,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和動腦的活動[1]3。同時,新課標強調課程、教學、評價一體化改革,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強調“三位一體”,即教育目標、教學過程和學習經歷的一致性。生物學課程重視以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將評價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探究和實踐過程的評價[2]。
在“雙減”背景下,筆者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實施了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的“讀—研—悟—做”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并通過設計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把教學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升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白x—研—悟—做”教學模式(如圖1)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環節:以問題引讀“讀”生命現象,形成生命觀念;以小組合作“研”生命規律,提升科學思維素養;以互動交流“悟”社會責任,樹立態度責任意識;以具身體驗“做”生活實踐,提高探究實踐能力。下面筆者以“傳染病及其預防”一課為例,對“讀—研—悟—做”教學模式的應用與實踐進行探討。
一、教學內容
“傳染病及其預防”是人教版生物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新課標中,本節隸屬于“人體生理與健康”主題,主要內容包括傳染病的概念、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以及傳染病的預防措施。人類的生活面臨著寄生蟲病、細菌性傳染病和病毒性傳染病等疾病的威脅。學習傳染病的基礎知識,了解傳染病的危害,掌握常見傳染病的預防措施,熟悉我國公共衛生體系以及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機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傳染病防控能力和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二、教學流程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初步了解一些常見的傳染病,知道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尤其在親身經歷了新冠疫情防控后,形成了較多的感性認識和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本節課運用“讀—研—悟—做”教學模式,聯系生活實際,以新冠肺炎流行為情境素材,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發現新知識,培養學生不同維度的核心素養。
基于上述分析,設計如圖2所示的章節教學流程圖。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情境教學能夠將抽象的生物學知識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學習體驗,從而深化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新課標特別強調,描述生物學現象或與生物學有關的特征應該基于真實的生物學問題情境。而關于“人體生理與健康”主題的學業質量描述中也提到了“在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問題情境中,形成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學會對自己的健康負責”[1]34。
新冠肺炎從全球肆虐到全面防控取得成功,學生親身經歷了整個過程,形成了較多的感性認識和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選取新冠肺炎作為本節的情境主線,通過播放新冠病毒最新變異株的新聞視頻,使學生回想起新冠疫情期間的場景,并關注新冠肺炎的變化態勢,從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以學生親身經歷的新冠肺炎傳染病事件為主線,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將實際生活與生物學知識建立聯系,激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傳染病的欲望。
(二)“讀”——閱讀并分析傳染病生活實例,建構傳染病的概念
“讀”是“讀—研—悟—做”教學模式的首要環節。該環節的難度較低,極易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學生首先體驗情境,了解生命現象;其次明確目標,了解即將學習的內容;最后閱讀教材,嘗試解決問題。具體活動設計如下:
【活動一】閱讀疾病資料卡,分析歸納傳染病的成因,建構傳染病的概念。
教師提供常見疾病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根據資料和生活經驗,判斷這些疾病哪些是傳染病,哪些不是傳染病,并探討引發這些疾病的原因。通過梳理與對比,學生總結出傳染病的概念,以及傳染病的主要成因——接觸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資料,提升其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通過分析病原體與人體之間存在的寄生關系及其導致的疾病,幫助學生建構傳染病的概念,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三)“研”——實驗探究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提出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措施
“讀—研—悟—做”教學模式的第二環節“研”注重探索生命規律,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相較于前一個環節,此環節的難度有所提升。圍繞教學難點,教師提供學習支架,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共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優化的科學實踐情境中,引導學生完成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任務,逐漸轉變學生脫離生活實際、死記硬背、不做實驗等不良學習方式,避免負擔活動和無效活動,從而優化學習過程,實現教學評一體化[3]。具體活動設計如下:
【活動二】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通過“握手實驗”模擬新冠肺炎傳播的過程。
第一步,組員①在一只手上沾滿面粉。
第二步,組員①用沾滿面粉的手與組員②握手。
第三步,組員②又與組員③握手……
思考:1.實驗中利用面粉模擬引起新冠肺炎的什么因素?2.誰是新冠肺炎的散播者?3.組員②和組員③手上有面粉嗎?如果有,面粉是如何從組員①傳播到他們手上的?4.組員②和組員③在沾上面粉前模擬的是什么?5.通過模擬實驗,嘗試繪制新冠肺炎傳播的過程示意圖。
通過以上問題驅動,教師指導學生歸納了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并形成相應的流程圖。然而,此時學生對這些基本環節尚未形成深層次的理解。因此,教師需要提供更多的實例進行深入分析,引導學生正確辨析并掌握相關概念。接著,通過“學以致用”環節,及時進行評價:提供狂犬病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找出狂犬病的病原體、傳染源和傳播途徑,以此檢測學生是否已經掌握相關概念并能進行遷移應用。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模擬傳染病流行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思維解決問題,深入理解傳染病的基本環節,促進學生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的發展。
【活動三】回顧生活情境,分析并提出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措施。
通過展示新冠肺炎防控真實場景的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對傳染病的預防措施進行分析、整理與歸類,并補充艾滋病、麻疹等傳染病的預防作為實例,進一步說明在預防傳染病的過程中需要針對各類傳染病的特性和具體條件,精準把握預防的關鍵環節,確保綜合性防控措施與重點防控措施能夠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防控體系。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新冠肺炎防控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基于事實總結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深入理解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及其相互關聯性,明確每個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任意一個環節采取相應措施,即可有效預防傳染病的傳播。同時,通過拓展遷移,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提高他們的健康素養。
(四)“悟”——互動交流,感悟社會責任,增強傳染病防范意識
“悟”環節以難易結合的問題為引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可以表達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獲,提升自我效能感,并促使學生樹立態度責任意識。態度責任是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指的是在科學態度、健康意識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責任擔當[1]5。本環節對學生態度責任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為此設計了以下活動:
【活動四】分享交流我國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的成就和經驗,以及防控過程中社會上涌現的先進事跡,感悟有效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通過先進事跡的榜樣示范,引導學生參與個人和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培養社會責任意識。
(五)“做”——具身體驗生活實踐,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學生有所感悟之后,再上升到“做”:通過具體的生活實踐增加具身體驗,增強態度責任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做”環節通過設置分層練習、課外實踐活動和德育作業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踐是學習的落腳點,在這一環節中首先設置情境問題:在傳染病流行期間,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提出有效的疾病預防方案。其次,總結提升,建構概念圖。師生共同總結,回顧本節所學知識,形成板書,建構本節的知識框架(如圖3)。
接著,布置課后實踐作業:1.制作一份關于傳染病預防的宣傳海報。2.調查當地當前流行的傳染病,形成調查報告。選擇其中的一種方式,向家長、朋友等宣傳預防傳染病的相關知識。
最后,評價反思:結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表現,根據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并請組內同學和老師進行評價。學生的學習評價量表詳見表1。
設計意圖:通過建構知識框架,幫助學生厘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正確地理解概念。適時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反饋,并設置課后實踐作業以及評價量表,通過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以及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多種評價方式,達成教學評一致性。
總之,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實踐“讀—研—悟—做”教學模式,以新冠肺炎的傳染及其預防為貫穿始終的情境主線,既創設了有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生物學學習場景,又凸顯了生物學學科本質和育人價值,優化了“教”。學生通過自主“讀”來激發思考,進而建構傳染病的概念,加深對生命觀念的理解;通過開展模擬實驗,合作“研”究有效預防傳染病的措施,培養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通過學以致用,感“悟”社會責任,增強傳染病的防范意識;結合生活實踐,“做”好傳染病的預防方案,堅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如此,以層層遞進的自主、合作學習任務群,優化了“學”。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既有伴隨學習過程的質量評價,也有可視化的評價量表,評價始終貫穿于整個課堂活動,實現了教什么、學什么、評什么的緊密對應,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劉恩山.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曾哲.“一標三優四融”構建高中生物學“教—學—評”一體化[J].廣西教育,2023(5):67-71.
(責任編輯" " 羅" "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