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以大模型和AIGC為代表的AI技術引起廣泛關注。在新起點上,傳媒教育的系統性變革,又該如何為高質量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提供新動能?
2024年11月1日至2日,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中國報業協會指導,大眾報業集團、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傳媒雜志社主辦,半島都市報社、中共青島市即墨區委宣傳部承辦的2024傳媒年會在山東青島舉辦。其中,大會平行論壇之一——傳媒教育論壇,以“AI時代傳媒教育的系統性變革”為主題,邀請來自政界、業界和學界的百余名嘉賓齊聚一堂,展開理論和實踐的深度對話,共同探討AI時代傳媒教育系統性變革的破解之道。
識局:AI驅動傳媒教育體系再變
當前,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術共同點燃了新一輪媒介革命的引擎。從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推出人機共創微視頻《江山如此多嬌》,到巴黎奧運期間推出全片由AI生成的《熊貓奧運奇幻之旅》,再到國內湖南衛視首個AI導演“愛芒”上崗,AI應用深刻改變著傳媒行業的傳統作業模式,這種深層變革勢必對傳媒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沒人能夠阻擋科技創新的腳步,唯一的選擇是跟上時代發展步伐”,人工智能時代如何改革傳媒教育?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崔保國教授認為,當下傳統傳媒教育體系與當前市場需求有所偏差,缺乏數字媒體方面的人才。這要求教學與一線實踐緊密結合,教育改革也要相應導入交叉學科理念,以培養適應全媒體業態的新型傳媒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這個問題,“產品經理”一詞被多次提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宋建武教授同樣認為,全媒體時代下的人才培養方向應為互聯網平臺的產品經理和熟悉各行業的智庫級專家。全媒體人才要懂運營,成為互聯網平臺的產品經理。比如,能夠熟悉技術發展趨勢及其應用、掌握社會需求及其痛點、提出運用技術響應某類社會需求的解決方案、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統籌能力。此外,還要懂產品生產,成為社會各行業的智庫級專家(行業分析師)。比如,熟悉所關注的2—3個行業、掌握大模型及行業小模型、較好的表達能力等。他表示,“當前驅動媒體發展的不是過去人們慣常認為的內容,而是數據。信息技術的變革帶來很多變化,應考慮全媒體傳播體系以什么形態運轉,再結合到人才培養”。
簡而言之,市場需要的是綜合型人才,多種技能融合是大方向。對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建設路徑,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廖圣清教授指出,應將“人機互構”的內核置于“價值—知識—技能”的培養體系當中,以價值回歸來引領知識和技能。
不過,多位專家同時也表示,技術大行其道的年代,傳媒內容仍然是基礎,所以知識很重要。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新聞學院)教授張文東呼吁要警惕技術至上,回歸以人為本。他認為,在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教育的本質不應僅僅聚焦于技術應用,而是要回歸教育的初心。
論壇現場,來自各大高校傳媒學院的師生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此次論壇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既能聽到許多業界豐富的實踐案例,又能看到學術專家的改革探索和深遠成果,收獲非常大,對于我們學術的深耕乃至未來職業的規劃都具有重要意義”。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在讀研究生張同學表示。
謀局:AI催化傳媒人才需求再變革
AIGC以其強大的生成能力顛覆內容生產方式的同時,也為現階段的傳媒教育、傳媒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如何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實現理論創新、模式重構、人才培養等,是傳媒學界和業界面臨的重大課題,活動現場,傳媒學界的專家智慧碰撞、業界大咖傾囊分享,搭建起了前沿理論與實踐應用溝通的“橋梁”。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孫江教授表示,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新聞傳播專業人才需要重構能力體系,以契合AI時代的新需求。在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方面,他提出以下觀點:其一,需要拓寬“智媒+”知識版圖,當前“智能+傳播”的創新型崗位正在涌現,傳統傳媒崗位工作內容在智能媒體加持下出現差異化發展,智能媒體也將催生新的傳媒崗位引發行業結構性變化。其二,需要塑造“1+N”能力結構,生成式AI時代的新聞傳播專業學生需要培育起“1+N”的復合型技能。生成式AI在應用過程中存在倫理風險,新聞傳播人才須具備敏銳的倫理意識、法治意識和監督能力。其三,需要培養AI與數據素養。數據思維與數據分析能力將成為新聞傳播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數據可視化、統計分析等技能在新聞話題策劃、熱點發現中的價值也愈發凸顯。
從主流媒體深度融合中的人才需求來看,多年的實踐證明,打造全媒體人才隊伍,是適應媒體新業態發展、推進傳統媒體成功轉型的重要基礎。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邱凌以“謀劃”“轉化”“深化”為關鍵詞,分享了學院在人工智能方面人才培養的做法。邱凌表示,“早在2018年,新聞傳播學院就引進了計算機、信息管理方面的青年才俊,開設了大數據思維與技術等課程,對學生數據思維培養提前做布局,為后續課程規劃與知識體系建設奠定了轉化的基礎。如今,學校層面深化改革,構建了‘1+N+X’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對于新聞傳播學院來說,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培養也進入到一個更高維的階段”?!犊萍贾悄摇犯笨偩庉嫺叻骄劢菇徊鎸W科、以能力聚合知識、回歸基本功三大方向,結合自身所在行業領域,闡述了顛覆性技術的出現對行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如何贏得發展主動權。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進主流媒體系統化變革的過程中,人才結構和質量也在發生新的變化。論壇現場,主流媒體的人才缺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等核心問題,同樣是熱點話題?!皩τ谥髁髅襟w來說,我們一定是需要新鮮血液的,特別是在新的輿論生態下,對于新鮮血液的渴求是更大的?!薄缎侣剳鹁€》編輯部主任陳利云表示。面對學界拋出的問題,《新聞界》總編輯段吉平坦言,“我們非常需要媒體人,雖然最理想的媒體人是會‘十八般武藝’的復合型人才,但是新聞學、傳播學等才是孕育‘真正的媒體人’的專業,是塑造政治素養高、能采能寫能編能拍、具有話題設置能力、熟悉媒體運營人才的基石”。
塑局:AI引領傳媒人才培養再變革
2024年9月27日,在中國傳媒大學建校70周年之際,習近平給中國傳媒大學全體師生回信強調,要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新聞傳播人才。在智能傳播技術持續迭代創新的媒介環境下,人才培養成為事關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和傳媒教育的關鍵要素。建設培養與行業發展需求相適配的人才隊伍,補齊主流媒體結構性人才缺口,成為業界和學界共同關注的問題。
升級教育理念。孫江教授表示,應重視新聞傳播教育的核心價值:真實、客觀、公正。在AI技術的沖擊下,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的科技倫理意識、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全球視野,提升其預見和化解智能時代倫理困境的前瞻調適能力,使他們在面對海量信息時能夠堅守真實、追求客觀、捍衛公正,以人文情懷為冰冷算法賦予溫度。
廖圣清教授認為,厘清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機關系是展開人才培養的關鍵目標。應將“人機互構”的內核置于“價值—知識—技能”的培養體系中,以價值回歸引領知識和技能。在價值層面應以培養具有科學精神、批判思維、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的人才為目標。提升新聞傳播人才的人工智能素養,根本在于了解和應用AI技術,并形成一種深層次的認知和思考方式。
改革教學范式。眾多專家學者圍繞AI時代的人才培養教學范式改革提出獨到見解。
其一,重構多學科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變革的核心是推動新聞學科與計算機、數據科學等AI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確立科技融合的思維模式。一方面,聚焦“AI+內容生產”的核心業務場景;另一方面,在寫作、編輯、策劃等傳統課程中滲透智能思維。廖圣清教授認為,課程建設是實現教材效用的關鍵,如何幫助學生打破單一新聞傳播學科的局限,形成適應新聞傳播業人工智能轉型的開放化、多元化知識結構,關鍵在于課程改革。
其二,升級基于AI的實踐教學體系。傳統的實踐教學主要依托于校媒平臺、實習基地等,學生參與內容生產、傳播運營的機會有限。但在智能傳播時代,實踐教學必須以生成式AI技術為牽引,讓學生沉浸式體驗智能新聞生產的全流程,切實提升學生駕馭智能傳播工具的實操能力。技能實踐是檢驗理論和方法的關鍵,應幫助學生實現從對工具的課堂掌握,轉向適應人工智能社會的技術實踐。
其三,創新AI賦能的互動教學模式。發揮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定制化教學內容、個性化培養方案方面的優勢;AI技術還可助力構建智能化教學管理系統,實現教學管理的精細化和智能化。廖圣清教授倡導“多元共治”,構建以“理念—流程—評估”為核心的管理體系。多元共治強調在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管理中,學校、師生、智能技術等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和協同合作。比如,在流程上,可以推動人才培養體系全流程的數字化建設,令出勤、授課、考試、實訓等人才培養工作細節以事件日志的形式存儲在數字系統中,并采用流程挖掘技術發現、評估人才培養的真實流程。
其四,建立靈活多元的人才評價機制。完善復合型人才的評價機制,制定“專業素養+AI技能”的多維評估標準,將專業能力、倫理意識、創新潛力、誠信狀況等維度納入評估體系,引入業界和創新企業探索“學歷證書+企業認證”的評價生態,為智媒人才培養導航定向,助力智能傳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深化產教融合。當前,面向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積極回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于傳媒人才的現實需求,需要以文化為基石,產教為核心動力,融合為發展路徑,借助數智技術力量,創新引領發展,培養高水平、全媒體傳播人才,開辟一條以“產教融合”為鮮明特色的傳媒人才培養新路徑。
與會專家表示,新聞傳播教育要有新思維:跨界融合思維。即以跨界融合思維為指引,積極探索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前景,重塑內容樣態、運營邏輯和商業模式,將AI技術訓練納入人才培養體系,提升學生的算法思維、數據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出真正具備“科技+人文”復合型素養的傳播英才,開啟數智新聞業的嶄新圖景,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廖圣清教授認為,可以利用第二課堂,開展學校、企業,學界、業界的多方聯動,通過多學科專家講座、人工智能企業參訪、媒體人工智能部門實習等,幫助學生熟練技術。
踐行社會責任。與會專家提出,引導學生運用AI技術服務社會、弘揚主流價值觀是新聞傳播教育的恒久使命。
其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薄拜浾搶蛘_,就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事業發展;輿論導向錯誤,就會動搖人心、瓦解斗志,危害黨和人民事業?!边@些重要論述具有鮮明針對性和深刻指導性,是傳媒人才培養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其二,強化倫理責任意識。高校要提升學生運用生成式AI、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進行算法審計、識別深度偽造等AI濫用風險的能力,捍衛清朗的網絡空間。唯有堅持科技向善,激勵學子心懷“國之大者”,培養其以專業服務社會的能力,才能推動智能媒體行業的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造福社會。
其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高校須激發學子內化于心、外踐于行的家國情懷,鼓勵其運用GPT、AIGC等智能技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如開展“智媒紅色故事會”,發起“AI+公益傳播”創新大賽,運用AI技術服務基層治理。
年會期間,學界專家云集,提出了許多富有前瞻性和建設性的建議,這已然成為與會嘉賓的廣泛共識,也是AI時代傳媒教育系統性變革的主攻方向。
【編輯:魯艷敏】